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88:靜升王家——靈石王家大院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88:靜升王家——靈石王家大院

日期:2016/12/14 22:12:54      編輯:古代建築史

  ●五座古堡有著怎樣的寓意?●七百年大業為何走向沒落?●磚雕石雕木雕都極具匠心? 

  “王家”是個家族,是個大院,是位於靈石縣靜升鎮的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靜升王家,源於太原。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們,選址居高臨下,負陰抱陽的靜升村北山坡黃土高地,依山面水,建成了五座古堡,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如今,王家大院開放三處,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面積4.5萬平方米。

    7月29日,記者來到靜升鎮,鎮中一座宏偉的大型建築群展示在面前,這兒便是“王家歸來不看院”的王家大院。

  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大院坐北朝南,建在靜升鎮靜升村北山的一處山坡上。當年王家選此處建宅,是為合乎中國傳統的“負陰抱陽”,即背陰可以防御寒日北風的侵襲,向陽則能使陽光照射充足。

    王家大院建築,有“貴精而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之特征,規模宏大。據史料記載,整座大院曾有“五巷”“五堡”“五祠堂”。當年王家在修建紅門堡、高家崖堡、西堡子、東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時,分別以“龍、鳳、虎、龜、麟”五種靈瑞之獸的樣式建造,以此迎合天機。

    這五座古堡,紅門堡居中為“龍”,高家崖堡坐東為“鳳”,西堡子位西為“虎”。三堡橫列於高坡,一字排開,態勢恢弘。另兩堡中,東南堡為“龜”,下南堡為“麟”。二者以辟邪示祥,有穩固家業、流傳百世的願望。

    王家大院五堡總面積25萬平方米,現在修復的,只有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和“力群美術館”開放的紅門堡、高家崖和崇寧堡三大建築群和王氏宗祠等。建築群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面積8萬平方米。

    順著巍峨的城樓式側門進入大院,首先看到的是高家崖建築群,它建於清朝的嘉慶年間(1796-1811年), 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高家崖、紅門堡兩處古堡,東西相對,中間一橋相連,都是典型的北方黃土高坡上全封閉城堡式建築。高家崖建築群的兩個主院,因是由王氏17世孫王汝聰和王汝成兄弟二人共同修建,所以分兩個居住單元,均為三進式四合院。每院除了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外,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並有共同的花院、長工院、圍院(即家丁院)等。周邊牆院緊圍,四門根據地勢而開,大小院落既相互連綴,又獨立成章。眾多門戶,相連相串,使人覺得院中有院、門裡套門。

    工作人員趙利紅告訴記者,現在的高家崖各院廳堂及居室,基本上恢復了王家當年的歷史風貌,即依舊按照原堡“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禮制,把王氏家族多年流傳下來的家什物品,分門別類地陳列於其中。

    看過高家崖建築群,沿著高聳於一處山溝的石橋向西,便進入紅門堡。該橋原是石拱橋,1948年,在閻錫山晉綏軍與解放軍的一次戰斗中原橋被炸毀,現在的這座石橋是1998年重建的。

    紅門堡的建築布局,隱隱含有一個大大的“王”字在內,同時也附會著龍的造型,是王家21世王蘭棋的宅院。該處除前堂後寢的院落外,為了順應地形,一部分又應變成前園後院。每個小院都被原主人雕琢得精致、典雅。設立於紅門堡的中華王氏博物館,是目前海內外唯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館,開館後,幾乎天天都有來自國內外的王姓族人來旅游觀光、尋根谒祖。

    崇寧堡建築群的總體建築與紅門堡相似,只是建築意象變為了“虎臥西崗”的布局,為王氏19氏王延賓等的宅院。建築斜倚山坡,高低錯落,堡牆高聳,庭院深深,近於明代風格。設立於堡內的“力群美術館”,陳列著靈石籍當代著名版畫大師力群先生的全部作品。

  從鼎盛到沒落

    靜升王氏祖籍琅琊,即今山東膠南,後西遷至我省太原。南宋初年,王家由太原南遷至靈石縣溝營村(靈石縣南關鎮溝峪灘村)。元皇慶二年(1313),宗祖王實又率家族遷至靜升村。

    說起王實,當地的導游都會講起他帶領子孫從賣豆腐做起,創造家業的故事。王實賣豆腐,不同於其他游商小販的奸猾。他做的豆腐,都是用真材實料,無論熱炒冷拌,都能保持原本切好的形體。

    王家此後的歷代子孫,受祖訓,也大多保持了宗祖王實的勤勞、誠實和實干。多年中,王氏家族以農為本,兼做買賣,靠著勤儉和節約,漸漸成為當地富戶。到明末清初,王家第十三代王興旺已是靜升村的首富。

    王興旺之後的第十四世王斗星、王烈星,也曾富甲一方,但終因早年創業,還不足規模,後世少有記載。倒是王家十四世的另一支王謙受、王謙和等五兄弟,天賦極高,又有家教,依靠外出闖蕩,賣驢賣馬、販鹽賣雜貨等,逐漸拓展家業,奠定了王家稱雄一方的基礎。

    王氏家族鼎盛於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王興旺、王謙受等之後,到十七世王汝聰和王汝成等,除大興土木,在原有庭院基礎上營造住宅、祠堂、墳茔和開設店鋪、作坊外,在當地還辦有義學,立有義倉,而且修橋築路、蓄水開渠、赈災濟貧、捐修文廟學宮等等,善舉不斷。在此期間,王家入宦者僅五品至二品官員就有12人。

    在王家大院游覽,高家崖和紅門堡南門外坡下不遠處的孝義坊、孝義祠很值得一看。孝義坊,是當地奉旨建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建築。孝義祠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分上下兩層,總面積428平方米,樓上為祭祖堂、戲台,樓下陳列王家宗祠、墳茔模型,藝術價值極高。孝義祠堂門前是一座高7.36米,寬13.49米的大型青石牌坊。牌坊底部的十頭石獅,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左右長短不同的四個石柱子上,是前後共四幅楹聯,字體有篆有楷,頗有功力。牌坊頂部的“孝義”二字,則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內閣大學士翁方綱於乾隆五十年夏而書。

    王氏家族到十八世之後(清道光年間),逐漸衰敗。其原因除社會、政治、經濟等客觀因素外,究其本身,主要是後世不爭,日趨奢靡,盡棄先祖勤儉創業之美德。一度,王家族人中,有荒於學業以錢捐官者,有疏於耕作醉於鴉片者,終致家族漸衰,部分宅院被抵賣。最先被抵賣的是紅門堡內的一家。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院落35座、房屋342間、面積達19572平方米的高家崖堡,被王氏後裔僅以964兩紋銀賣出。

  奇絕“三雕”

    王家大院從選址、規模、布局到各個房屋的等級、形制,每個門窗的制作、雕飾等,都極具匠心。特別是散布於各個院落的“三雕”、即磚雕、石雕、木雕,每到一處院中,俯仰皆是。這也是它之所以被稱為“中國民居藝術館”的重要因素之一。

    北方古建築中,講究有門就要修照壁。步入高家崖,來到老大王汝聰的敦厚宅,一進門首先便會看見一處大型的磚雕照壁。這通照壁,由須彌基座、高浮雕壁身、四阿瓦頂三部分組成。壁心的圖案是獅子滾繡球。相傳雌獅和雄獅在嬉戲玩耍時,身上的獅毛會自然脫落團成中間的繡球,上面的小獅子便是從繡球中誕生的。人們認為小獅子的誕生是很吉利的事情,所以在民間有:“獅子滾繡球,好事在後頭”的說法。王家將這樣的照壁置於門前,自然是渴望家中好事不斷。

    繞過照壁,進入院落前,看到的是同樣雕飾精美的一個門樓,名為雞頭門。“雞”與“吉”諧音,所以也稱大吉大利門。這樣的門樓在當時只有五品或五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修建,王汝聰當時是刑部山東司郎中正五品官。門樓的裝飾極為漂亮,以磚雕、木雕為主。磚雕,共四對八幅,左右對稱。從上往下看,屋檐底下的小長方形為第一層,裡面刻有鳳戲牡丹,寓意富貴常在。第二層為扇形,刻有書卷畫卷,暗含儒雅。第三層正方形裡有東方神和西方神,用以期盼老人長壽。第四層海棠花形中東邊刻有紅孩兒,西邊刻有哪吒,起鎮宅避邪的作用。

    再看木雕,在門樓底部正中間有塊突出來長長的木板,兩頭是尖尖的,它叫宇衡板。上面刻有古琴,棋盤棋子,書卷畫卷,這是琴棋書畫四藝,體現了王家為書香門第。宇衡板的下方垂下四根吊柱,分別雕刻成一朵花,中間的兩朵是牡丹,表示富貴,靠牆的兩朵是蓮花,表示多子,寓意富貴多子。

    進入門中,有一近5平方米的石雕山水畫影壁,它是采用南方的魚子石雕刻而成。上面運用國畫的手法陰線刻出山、石、水、舟、亭堂樓閣、松竹人物,是典型的江南風景。因為王家曾經有許多人在江南為官和經商,所以整個建築裝飾融南北風格為一體。

    再看看大院內幾乎遍布的石雕柱礎石中的一處,它的主要作用是負荷、防潮,裝飾。這個柱礎石是用一塊青石雕刻而成,高達50厘米,整體為宮燈造型,圖案共分六層,第一層是鼓,荀子說:“鼓為天,鐘似地”,它代表天,所以在最上面;第二層是錦緞,表示錦繡前程;第三層為蝙蝠和祥雲,表示福祥雙至;第四層是草龍,用以避邪;第五層是如意底座;第六層是回紋不斷,希望子孫不斷。

    石雕上,不得不提的,是一處石雕家塾門。王家大院,不少地方表現松竹梅蘭,這處門便以竹飾為主。四塊石條,合成一副門框,嵌於家塾門口,顯然是希望子孫有竹子一般的品格,即“未出土時先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該處石雕,與大院內的貝葉匾額、石墩武士等,均為稀世珍品。

    王家大院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尹雄卓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道:王家大院的建築頗具特色,“三雕”全國稱奇,正是因此,才被人冠以“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紫禁城”等。也正是因此,許多國內媒體談到該大院,才響亮提出“王家歸來不看院”的說法。國際知名學者羅哲文、鄭孝燮、阮儀三、余秋雨、王魯湘等視察、考察王家大院後,也都欣然題詞賦詩寫文章,給予很高的評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