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論非物質文化

論非物質文化

日期:2016/12/14 9:43:27      編輯:古代建築史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的昆曲和古琴音樂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非物質文化”開始進入中國學者的視野,並且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但是,由於對“非物質文化”的研究還剛剛起步,而且大多是從保護民族文化和藝術遺產的角度進行的,故而缺乏對“非物質文化”的整體的和深層次的研究。本文試圖從哲學的角度探討“非物質文化”的幾個一般性的理論問題。      
   
    國內有學者從傳承的方式給非物質文化下定義,認為非物質文化主要指非文字的、以人類口傳方式為主的、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這一定義顯然是把具有一般意義的民族民間文化排除在非物質文化之外。
    作為非物質文化,既要從表現形式來認識它,又要從傳承方式來認識它;既要看到突出的、具有傑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也要看到一般性的非物質文化。如果以這樣的思維來認識的話,非物質文化應當表述為,它主要是指以口頭講述及親身行為等動態方式表現和傳承的,具有民族民間傳統的各種文化形態或形式;包括各種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禮儀慶典活動和民間工藝等。非物質文化的本質特征,就是它的表現形式和傳承方式的非物質性或無形性。非物質文化的表現也在進行著不自覺的傳承,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是通過非物質文化的表現進行的;但是,非物質文化的表現和傳承還是有所不同的。非物質文化的表現重在對這種文化的表達、表演和展現,而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重在對這種文化的繼承、流傳和後續。
    (一)非物質文化表現和傳承的非物質性或無形性  

    非物質文化和物質文化(也叫無形文化和有形文化)不是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層面上說的,而是從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承方式是否依賴於物質形態而言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指文化存在的本質形態。以物質形態存在的文化就是物質文化,如文物、古建築等;以精神形態存在的文化則是精神文化,如思想、知識等。而非物質文化不是物質形態文化的否定式,而是指無須以物質形式為表現和傳承的文化。精神文化雖然不是物質形態文化,但也不等於非物質文化,大部分精神文化是通過物質媒體進行表現和傳承的,只有部分精神文化才是非物質文化。正像大部分的精神文化需要物質傳媒來傳播和表現一樣,有些非物質文化也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材料。例如,民間舞蹈也需要道具,民間工藝總要表現為以一定的物質材料為載體的工藝品,但民間舞蹈和民間工藝的本質不在於它們的道具和物質材料上,而在於舞蹈表演本身和工藝的制作過程。非物質文化同它所依賴的物質材料不像物質文化同它所依賴的物質材料那樣有著本質的聯系,而是一種非本質的和即時的聯系。也就是說,物質材料本身不能表征非物質文化的本質和過程,物質材料的消亡並不意味著非物質文化的消失,道具的好壞並不能說明表演的演技和水平,制作工藝品的材料的不復存在並不意味著工藝的消失。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說,非物質文化是非物質的和無形的。而物質文化就不一樣,傳播和表現這種文化的物質材料的消失也就是這種文化的消失。例如,某一古建築群的破壞和消失也就是它所代表的某類文化的破壞和消失,古籍孤本的失傳也就是它所代表的某種文化的失傳。    

    (二)非物質文化表現和傳承的動態性或活態性
    任何一種文化總要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表現出來,否則就不可能存在;任何一種文化總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進行傳承,否則就會消失。物質文化是外化並凝結在物質材料上的,並通過物質材料來表現、傳播和傳承,因而,物質文化是靜態文化、固化文化。而非物質文化無須外化和凝結在物質材料上,也無須通過物質材料來表現和傳承,而是通過口頭講述及親身行為等來直接表現和傳承的。因此,有學者將其概括為“活態文化傳承”[1](P64),指的也是這個意思。因而,非物質文化也就是動態文化、活態文化。
    作為非物質文化的民間口頭文學就是通過口頭講述表現出來的,如藏族史詩《格薩爾》、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蒙古族史詩《江格爾》和納西族詩史《東巴經》等能流傳至今,主要是通過口頭傳承的。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現年八十三歲的老人孫家香,可以講三百多個民間故事。孫家香所在的十五溪村是長陽縣都鎮灣鎮一個普通山村,這裡幾乎人人都會講民間故事。經調查發現,會講五十個以上民間故事的村民有二百多人。  
    非物質文化為什麼要通過動態及活態方式而不通過物質方式表現和傳承呢?可能有這樣幾種原因:第一,非物質文化的動態性和活態性以及所表現出的文化內涵,物質方式是難以全部表現出來的,如民間故事的講述技巧和水平以及講述的情景,文字是難以表達的。第二,有些民族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他們的文化只能采用非物質的表現方式。即使有語言文字的民族,民間也是主流文化的邊緣,書寫水平不高,他們的文化也大多是動態和活態的。第三,物質文化的產生有一個過程,在這之前就開始了這種文化的口頭等活態的表現和傳承,因為活態表現和傳承具有快速與便捷的特點,經過一段時間後才采取物質方式的表現和傳承。  

    非物質文化的表現和傳承的動態性或活態性雖然不具有物質文化的表現和傳播那樣大的規模與范圍,但卻具有物質文化表現和傳播所不具有的優點,這就是非物質文化的表現和傳承無須中介媒體的轉換與編碼,而是通過親身行為或活態方式表現和傳承的,這就保留了它的原根原本和原汁原味。因此,非物質文化在表現和傳承過程中具有原生性、穩定性及不變性。而物質文化在表現和傳播過程中,很難保持其原生性和本真性,總有失真、變形、縮小和誇大的情況。這主要是媒體在傳播和表現物質文化的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特點去重新編碼物質文化,從而使物質文化在傳播和表現過程中存在變異或失真的情況。
    (三)非物質文化屬於民族民間文化
    一般說來,非物質文化都是民族文化並存在於民間,從而就具有民族性和民間性。民族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擁有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及共同宗教信仰、共同習俗的特定民族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民族文化具有民族地域性和歷史淵源性[3](P36)。民間文化是指在民眾中自發產生和流傳的文化,它區分於官方文化、上層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民族文化和民間文化是相互交疊的,大部分民族文化都屬於民間文化,有些民族文化可以上升為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中,會存在著不同的民間文化,如鄉村或山寨的風俗、舞蹈、口頭文學和工藝等是各不相同的;有些民間文化通過物質文化表現和傳承,但絕大部分屬於非物質文化。可以說,非物質文化總是民族和民間的,絕大部分的民族和民間文化屬於非物質文化。

    非物質文化的民族性和民間性說明它不屬於主流文化,而屬於民間文化。主流文化是統治者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為了統一人民的思想及規范人民的行為而主張和倡導的文化,它滲透著統治者的意圖和意志,具有濃厚的官方性和意識形態性。正由於此,主流文化的表現、傳播和傳承有相應的法規與制度作保障,並由統治者通過大眾媒體有組織地去進行,具有自上而下和一定的強制性。因此,主流文化是占主導地位的文化,並具有統一、正統、正規和自覺的性質,其表現、傳播和傳承的規模大,范圍廣,程度高。  

    存在於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遠離官方和上層,不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有組織、有制度地進行表現和傳承,而是依靠民間的力量來表現和傳承。因而,一般而言,非物質文化不具有意識形態性和主流性,而具有濃郁的民族性、民間性、經驗性、自發性和地域性。非物質文化是民眾心聲和情感的直接表現,它更貼近大眾的生活和心靈,非物質文化的內容和形式更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更具有大眾性和基層性。同官方和政府的組織力量相比,民間力量相對狹小,缺乏正規的組織制度和規章,從而它所組織的非物質文化的表現和傳承的規模小,范圍窄,程度低,是不能同主流文化和上層文化相比的。但非物質文化遠離外界的影響和干擾,完全是民間自發地進行表現和傳承的,所以,非物質文化往往能表現出異常的多民族性和豐富多樣性。目前,很難統計中國究竟有多少種非物質文化,因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每一民族內部又有不同的民間文化。至於全世界已有的非物質文化有多少種,那就更難統計了。
    民間文化既不屬於主流文化,也不屬於精英文化。精英文化是精英知識分子所主張和提倡的宏大敘事的、具有深刻思想性和理論性的文化,它一般存在於都市。精英知識分子總希望自己的政治見解及文化訴求被統治者所認可和采納,當不被統治者所認可和采用時,精英文化只能被邊緣化,這時,精英知識分子感到懷才不遇和憤世嫉俗。而民間文化恪守自己的民俗性和經驗性,不關心統治者是否能認可或采納這種文化;民間文化只關注民間生活,而不關注宏觀和抽象問題。因此,作為非物質文化的民間文化不具有精英文化的深刻性、系統性和抽象性,也就不屬於精英文化。  

    (四)非物質文化屬於傳統文化
    非物質文化的民族性和民間性就表明了它不屬於現代文化,而屬於傳統文化。大眾文化是現代文化的突出代表。大眾文化是工業社會和市場經濟的產物,是在特定時間內在大眾媒體和廣大人群中普遍流行的文化。它們流行的地域廣、人群多、速度快、力量大,具有大眾性、商業性、日常性、時代性、時尚性和沖擊性,如流行歌曲和音樂等。但大眾文化缺乏深層性、持久性和穩定性,人們接受一種大眾文化更是出於從眾和外在的沖擊力,出於一種快感,而不是內在的、深層次的文化需求。大眾文化的生命周期是較短的,短則幾個月,長則不過二三年。  

    非物質文化的民族性和民間性決定了它不會像大眾文化一樣在大范圍內很快流行起來,它只在小范圍的民間表現和傳承,具有地域性和人群性,它缺乏大眾文化流傳的普遍性、快速性、時尚性和強大性。但非物質文化深深根植於民間和人民的心靈深處,並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傳統,是特定民族在同自然、社會和人的長期交往中所凝結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情感特征及理想信念。存在於民間的非物質文化,無論是婚喪嫁娶、歲時節日和宗教祭祀,還是飲食服飾建築、音樂舞蹈文學和民間工藝等,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的創造和積澱,它們具有悠久的歷史。有些非物質文化同人類社會一樣久遠,有些非物質文化是對本民族歷史和英雄人物事跡的記載,有些非物質文化是對人民理想和追求的表達。世界最長的史詩《格薩爾》已流傳了近千年,雲南麗江的納西古樂至今已流傳了數百年。非物質文化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如納西古樂節奏緩慢、自由、優美、粗犷有力,具有濃郁的納西民間韻味。 

    (五)非物質文化屬於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是依自然界的節奏而產生、表現和傳承的。這種文化不是對立於自然而無節制地征服和駕馭自然,而是統一於自然,敬畏、親近、順從、適應和利用自然。因而,農耕文化顯現出樸素、協調、祥和與平緩的特征。
    與農耕文化相對應的是工業文化,工業文化則打破了自然界的節奏和節令,以人為中心和尺度去征服和改造自然,並創造出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從而充分體現了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但卻破壞了自然的生態平衡,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使人和自然處於緊張的甚至是對立的關系中。而非物質文化所表現出的同自然的和諧性、一致性和親近性,說明它屬於農耕文化而不屬於工業文化。
    總之,非物質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內穩性、排外性、祥和性、平緩性和超時代性等特征,使得它根據民間的規則及話語來表現和傳承。不管外界政治風雲怎樣變幻,非物質文化始終都是按照自己的內部法則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和表現的。有些口頭文學和民間工藝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而流傳至今,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由於非物質文化在其表現形式、傳承方式和本質特征上都相異於以主流文化與大眾文化為代表的物質文化,所以,非物質文化具備某些物質文化所不具有的作用和功能。  

    任何文化都具有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維系人的思想和情感,展現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認同民族傳統和歷史,涵蘊人的理想和價值追求的功用。以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為主的物質文化的作用均體現著統治者的意志,打上了意識形態的烙印,而非物質文化的作用則深深地打上了它的民族性、民間性、內穩性、自發性、非意識形態性和約定俗成性的烙印。
    ——非物質文化活動具有自娛自樂功能。非物質文化活動是一種群眾性的自娛自樂活動,這種文化活動不需要特定條件,在村頭寨尾、田間地頭就可以進行。非物質文化活動也不要進行事先的排練和准備,它已熟記在人民心中,只要到了一定歲時節日,召集在一起就能表演。非物質文化活動沒有界限分明的演員和觀眾,它是一種群眾性的自娛自樂活動,在頭領的帶領下,大家一起參與,每人既是演員又是觀眾。大型的非物質文化活動一般有固定的日期,大多是在農閒時節,這種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既是對疲勞身體的放松,也是對基本精神需求的滿足,同時還是為即將到來的農忙時節作准備。因此,自娛自樂的非物質文化活動同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具有多重屬性和功能,構成了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重要內容,是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重要的表現。例如,民間工藝品的制作既是生產過程,又是民間技藝的表現過程;祭祀中的舞蹈既是娛樂活動,也是生產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藝人的表演既是他的生存之道,也是他的娛樂之道。離開了非物質文化的表現和傳承,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就不是完整的。
    ——非物質文化活動是凝聚人心的紐帶,是溝通思想感情的橋梁。非物質文化活動是鄉村男女老幼共同參與的,這種民間文化活動既是人民的精神宴會,也是凝聚人心、溝通人民思想感情的重要紐帶和橋梁。例如,在舉行民間文化活動前,首先要使鄉民達成共識,並作些必要的准備。在民間文化活動中,鄉民是全身心的參與和盡興的表現,即使平時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情而有心理隔閡,也會在這些民間文化活動中消融,達到思想的溝通和感情的共鳴,從而進一步凝聚了民心,對於搞好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是有益的,同時對於進一步開展民間文化活動又奠定了基礎。  

    中國的許多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壯族就是一個善歌唱的民族,有生活歌、時政歌、情歌、勞動歌、儀式歌、童謠和長詩等,劉三姐被尊為保佑人們聰明、善歌的神仙。以歌代言是壯族的一種重要習俗,用歌來傳遞信息和抒發情感。特別是年輕男女的對歌,是特意表達情愛的。倚歌擇配既是壯族的一種婚俗,也是一種文學民俗[5](P159)。在交通不便,信息渠道不暢的條件下,民間文化活動就是人們溝通信息,聯絡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從而達到凝聚人心,互通思想感情的目的。
    ——非物質文化活動是展現鄉民內心世界的重要窗口。民間文化活動沒有華麗的布景,沒有高雅的音樂伴奏,也無須邀請明星參加,他們是自編、自導、自演和自我觀看的自娛自樂活動。民間文化活動是質樸、簡易明了和直率的,沒有深奧的含義,也沒有曲折的情節。正由於此,文化不高的鄉民能自我表演和自我參與。民間文化的這一特性,正是鄉民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受各種條件的限制,鄉民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內心世界貧乏;相反,鄉民的內心世界是豐富的,他們有信仰,有追求,有愛有恨,有對人間世事的看法。他們的內心世界是質樸的,同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緊密相聯,他們樸實的內心世界無須用華麗的語言去表達,也無須向世人傾訴,而通過屬於他們自己的民間文化活動就足以表現出來。鄉民質樸的內心世界不是對遙遠世界的向往,而是關涉五谷豐登和人年福壽。鄉民的這種信仰與追求又往往打上了宗教和神聖的印跡,如江西廣昌甘竹的《孟戲》只能在每年的元宵節前演出,演出范圍也不能超出本村。《孟戲》在當地村民的心中是神聖的宗族祭祀戲,劇中的蒙恬、王翦和白起三位將軍被村民尊為本族的家神。民間的大型文化活動,大多同祭祀有關,這也是鄉民內心信仰的表達。
    ——非物質文化活動是認讀民族歷史、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存在於民間的非物質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如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的《孟戲》、南豐的傩舞、東鄉的羅漢燈等在當地有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這些非物質文化經過悠長的歷史而流傳至今,不是通過典籍的記載,也不是通過物質材料的固化,而是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傳心授等動態或活態方式進行的。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民族所特有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和情感,民族信仰和追求等都是通過這種動態或活態方式進行傳承的,年輕一代對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認知與解讀也是通過這些活生生的非物質文化活動進行的。非物質文化活動是本村本族的男女老幼共同參與的,在這一文化活動中,年長者就自覺不自覺地把這種文化傳承給了下一代,年輕人也就認讀了本民族的歷史,傳承了本民族的文化,民族舞蹈的表演和口頭文學的講述就屬於這一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年長者有意地把非物質文化傳承給下一代,民族工藝的傳承就屬於此種情況。例如,傣族的剪紙、瑤族的刺繡和貴州安順布依族的蠟染,無論其工藝的手法和技巧,還是其工藝品的色彩和風格都具有本民族特色,任何先進的智能化機器生產都不可能取代他們的手工制作,因此,其傳承也只能是在口傳身授的活態中進行。年輕人學會民間工藝制作的同時,也了解和傳承了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
      

    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是人類文化的兩翼,是人類文化的共同傳統和活水源頭。人類傳統文化既通過有形的物質的方式延續至今,也通過無形的非物質的方式傳承下來;人們既有對物質文化的需求,也有對非物質文化的需求。如果說,物質文化是人類文化大廈的上層,能滿足人們顯性的、能書寫和言說的文化需求,那麼,非物質文化則是人類文化大廈的底層,能滿足人們無形的、難以言表的文化需求。如果只有物質文化而沒有非物質文化,人類文化則失去其根基性、豐富性和多樣性;如果只有非物質文化而沒有物質文化,人類文化則失去其骨架性、系統性和方向性,所以,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  

  但現如今,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面臨著失傳的危險,這主要是由非物質文化傳承的方式和物質文化對它的沖擊所引發的。非物質文化是靠動態或活態方式進行表現和傳承的,它缺乏物質載體的依附和保障。動態和活態的傳承只能是個體或小群體的口傳心授,每一次傳承的規模和數量都是有限的,這種傳承方式是經驗的、狹小的和一次性的,缺乏物質文化傳承的規模性和持久性。特定的非物質文化如果後繼乏人或是前輩早逝,就面臨失傳危險並最終會消失。所以,非物質文化的動態和活態傳承方式本身就潛伏著失傳的危險。
    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對非物質文化的沖擊也是非物質文化面臨失傳危機的重要原因。  

    在當代,用數字技術武裝起來的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沖擊力占領著文化市場,使本來在規模、范圍和程度上都無法同主流文化和大眾文化相比,加之高新技術難以應用於非物質文化的表現和傳承,非物質文化的建設與開發缺乏足夠的物質條件和後繼乏人,這些都使非物質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更面臨著危機。當今的年輕人接受的大都是大眾文化和流行文化,而對民族和民間的非物質文化了解甚微;再者,年輕人更喜愛大眾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時尚、悅目、洋氣和刺激,而不太喜愛非物質文化的狹小、沉重、傳統和土氣,這又使非物質文化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更加狹小,從而加大加快了消失或失傳的危險。  

    所以,我們要高度重視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社會各界都要樹立非物質文化和物質文化同等重要的思想,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是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的基石,是我們的精神生活支柱和重要內容。所以,一定要糾正那種認為大眾文化才是主流文化,也是重要的文化,而存在於民間的非物質文化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從而也是次要的和可有可無的認識偏見。對於那些具有傑出代表意義,又處於瀕危狀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和民間都要自覺加大投入力度,切實保護好這些不可再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要真正有效地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在於使那些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保存和傳承下來,而且更在於對非物質文化進行廣泛的對外交流,使非物質文化走出封閉的鄉村山寨,走向全國和世界。搞好對外交流和文化旅游是非物質文化走出鄉村山寨,擴大其影響,拓展其功能的兩條重要途徑。非物質文化一旦被世界其他民族所了解、接受和認同,非物質文化的民族性內涵、意義和作用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這就是非物質文化在其民族性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世界性的含義,非物質文化的影響和作用也就不局限於本村寨、本民族,而是對世界其他民族都發生著深刻的影響。這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也是最終的目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