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官莊村的歷史文化遺存

官莊村的歷史文化遺存

日期:2016/12/14 18:39:04      編輯:古代建築史
    凱裡市大風洞鄉官莊村坐落在黃平縣重安鎮的江對岸,早先屬於黃平縣管轄,後來按照慣例劃分縣界,凱裡市與黃平縣的界線以重安江中心線來劃分,官莊村就隸屬於凱裡市大風洞鄉了。

    官莊村是一個古村落,現今還保存著清代修建的四合院。

    古村落、古民居是可貴的文化遺產,它記載著我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先民的集體智慧。因此,我們要實地考察一番。

    重安鎮是個歷史悠久的古鎮,據《清史稿》記載,“明洪武八年,以張佛寶、馮铎為(重安)正、副長官司。萬歷二十七年,改土吏目。傳至張威鎮,清順治十五年,歸附,仍准襲職。”明洪武八年是1375年,至今已有639年了。另據《明史》記載,弘治元年(1488年)設重安守御千戶所,並屯兵於重安江堡上。實施軍屯制度,使得大量屯軍湧入,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方式,社會經濟發展了,商業也繁榮起來,重安鎮便有了水運碼頭,大批外地商人也湧入重安。

    重安鎮天堂村的張氏祠堂,供奉著張佛寶等張氏族人的牌位。張氏祠堂是黃平縣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土司制度的見證。重安街上有清代修建的萬壽宮,萬壽宮是江西會館,說明江西籍的商人曾經雲集於此,可見重安鎮當初的繁華。

    從人文地理上看,官莊村與重安鎮隔水相望,官莊村的興起於重安鎮的繁華密不可分。

 

    從凱施公路上遙望官莊村,江對岸郁郁蔥蔥的玉麟山下,綠樹掩映間,散布幢幢民居。時代在前進,村子裡有了很多磚混結構、外牆貼瓷磚的樓房,傳統的木樓黯然失色,羞澀地躲藏在綠樹叢中。 
    汽車從著名的“三朝橋”上馳過,沿江往南行駛不到1公裡,便進入了官莊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村民們於2009年集資修建的六角亭“望官亭”。

    在望官亭下,碰見了村委主任張明友。他介紹說,明代張佛寶擔任重安土司的時候,在這裡居住,就有了“官莊”的稱呼。官莊村位於凱裡市大風洞鄉政府駐地東北15公裡處玉麟山東麓,重安江西岸,東臨重安江,西靠玉麟山腰求雨坡腳,南鄰馬田寨,北靠對江村沈家村寨,總面積2.01平方公裡,有耕地面積900畝,林地面積300畝,住宅、道路、水面積350畝。官莊自然寨有張、龍、黃、譚、楊、沈、劉、潘等姓,苗、漢聚居,全寨共有102戶496人,85%以上為苗族。

    官莊自然寨交通便利,距凱裡至黃平二級公路100米,距凱裡至余慶高速公路重安江出口200米,距大風洞鄉政府所在地15公裡,距黃平縣重安鎮政府所在地500米,距凱裡市城中心40公裡,距省會貴陽186公裡。官莊自然寨屬典型的農業村寨,以種植業為主。

    在張明友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四合院。在經過四合院的門樓時,我們注意到,門樓年久失修,蓋的瓦已經脫落殆盡,門框和楹聯也腐朽破敗了,只有一個架子立在那裡,似乎在訴說著光陰的無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