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氤氲幽蘭巷
日期:2016/12/14 18:50:1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幽蘭巷,東口北接干將西路回車道,南接三山街,東出憩橋巷;西口北接雙成巷,南接牛車弄,西通花街巷。宋代稱勾欄巷(當時稱圍欄搭棚的百戲雜劇演出場所為“勾欄”),清代已改用今名。
吳風雅韻幽蘭巷
宋代老街幽蘭巷曲長而不寬,在過去許多是獨門獨戶,濃綠的爬山虎攀滿了院牆,黑漆木門終年緊閉,難窺其宅內之深淺。即使在白天,小街也寂靜得渺無聲息。悠悠有蟬鳴聲,或不知從哪家哪戶裡傳出的彈詞唱曲,委婉、低吟,綿綿細長,吳侬軟語煞是誘人深思。莺啼燕語,哀婉低吟的彈詞唱腔在深巷內悠悠傳出,會使此時的過路行客愁緒萬千。
過去的幽蘭巷居民大多受過高等教育,有醫學博士、有出過洋的大律師和飽讀詩書的大學教授。路遇熟人,彬彬有禮。鄰裡相逢,吳濃軟語娓娓而談。人文掌故、民間趣事,雅而不俗,充分體現出吾吳之飄逸、悠閒、從容、典雅的民風氣息。人一踏進幽蘭巷,頓時覺得自己也高雅了許多。似乎不這樣,就覺得對不起這條幽蘭巷。即使有幽蘭巷裡的三五紅男綠女結伴逛觀前,亦是低聲交流,毫無喧嘩,否則將被幽蘭巷裡的鄰居們側目鄙視。
聽父輩們說,民國之初的幽蘭巷裡那些有層次、有修養的寶眷淑女們尤為講究穿衣打扮。她們總是上身緞襖,下著紗裙。冬日貂皮狐裘,夏天绫羅紗綢。腳穿緞面軟鞋,有圓口、尖口之分。白緞鞋易髒,但更能突出鞋上所繡的花兒,一般是居家所穿。紅緞鞋則是喜慶時所穿,緞面上用各式彩色絲線繡龍鳳或花卉。繡絲一般都不用大紅大綠之色,它們太過香艷,典雅的幽蘭巷裡的女人們嫌其俗氣。
有年輕女子則著長旗袍,料子有綢面、緞面或五彩織錦緞,大都是滾邊斜襟衫。斜襟上的盤鈕也非常講究,采用同料身,絲線繞,全是用手工做的。或盤龍扣、琵琶扣、一字扣、雙喜扣、菊花扣都成了衣服上精致的裝飾品。也有受大上海之時髦風氣的影響,追逐時尚的幽蘭巷裡的年輕女性腳登高跟鞋,身穿做工考究的毛料大衣、裁剪合身的西服短裙。同樣的衣服穿在她們身上,總比別人來得優雅得體。
炎炎夏日,幽蘭巷裡的婦女都喜歡把茉莉花用細鉛絲穿成球形,或懸珠式扇型,吊掛在上衣鈕扣上,也有用白蘭花插在烏黑的發髻之中。茉莉、白蘭兩花皆為白色,戴在她們的身上尤顯清雅之氣。
從幽蘭巷裡走出來的女性們總是那樣的典雅高貴、氣質非凡。她們從你身邊娉婷而過時,微風隨後慢慢飄來一陣幽香。再回首時,佳人背影已遠。
劉鹗重孫
南昆鐵路工程指揮長劉德樞
劉德樞,《老殘游記》作者劉鹗的四子劉大紳之孫,1937年4月生於北京。1950年春夏之交,劉德樞隨其父母全家從北京遷居蘇州,家住幽蘭巷。1953-1956年在蘇州中學學習,196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鐵道建築專業。後為高級工程師,同時,受聘西南交通大學顧問、教授。
劉德樞曾任鐵道部成都鐵路局黨委書記,1991年,鐵道部成立南昆鐵路建設指揮部,為鐵道部的派出機構,負責全線建設的統一組織指揮,履行建設單位職責。劉德樞奉調任指揮長兼黨委書記,項目法人代表。
南昆鐵路東起南寧,西至昆明,北接紅果(貴州),全長899公裡,是我國繼成昆鐵路之後,在艱險山區修建的又一條長大干線,並一次建成電氣化鐵路。它是構通西南內陸與華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南昆鐵路出南寧盆地,循右江河谷,越黔桂山地,再登雲貴高原。海拔從瀕臨北部灣海濱的70多米,上升到高原台地的2000多米,水平高低落差之巨大,為世所罕見。沿線地形極其險峻,地質異常復雜,工程之浩大艱巨,建設難度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超過成昆鐵路”,是國家“八五”、“九五”的重點建設項目。
南昆鐵路修建時,國務院要求是“創造我國九十年代山區干線鐵路技術新水平”,鐵道部將其列為“八五“科技進步重點工程。
南昆鐵路的建設過程當中,自始至終嚴格按照經鐵道部批准的《施工組織設計》標准,科學、積極、有序地展開科研、設計和施工。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於1998年底提前建成,並一次性順利通過國家級驗收,設計和施工總評優良,同時做到了用地全部合法化。
南昆鐵路開通兩年後,實際運量即達到設計的近期(指第五年)運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被全國政協考察團譽為“中國鐵路建設的典范”。
2000年南昆鐵路工程被評為國家級和部級優質工程,2001年國務院授予南昆鐵路工程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授予“國家環境保護百佳工程”稱號。同年,劉德樞榮獲鐵道部“火車頭”獎章,建設部“全國工程建設管理先進個人”稱號。其時,同濟大學授予他“榮譽校友”稱號。有幸領導建設國家級鐵路工程大項目的人,在全國也沒幾個,據我所知,好像蘇州也就僅此一人吧。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劉德樞的堂兄劉德威受劉鹗家族之委命,整理編輯劉鹗及後人四代的詩集《余漚集》。當《余漚集》於2001年出版時,筆者很榮幸亦獲贈一本。
“海式住宅”萬嵩源宅
幽蘭巷11號是蘇州市的控制保護建築,控保編號為234,現存主要建築為第一進、第二進樓房。
萬嵩源、郁烈夫妻於1938年購入幽蘭巷11號老宅,在原址上重建而成。原住宅的形狀為中間高兩頭低的“馄饨擔”中式建築,總占地面積3分3厘地,建築面積約450平方米。萬氏夫妻購入該處住宅後進行翻建,拆除原住宅第一進、第二進,保留了第三進的中式住宅。在原第一進、第二進的基礎上翻建成現存的“海式住宅”。
過去的蘇州,許多大戶人家隱藏在曲折幽深的小巷之中,內斂而不露。現在的幽蘭巷11號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小庭院建築,此類建築外表樸素,內則隱藏桃源小世界。
據萬家後人介紹,此宅外砌青磚,兩扇黑漆大門,外懸獅頭銜環,大門上有一小木門,有來客扣環時,屋裡人可開啟以窺視外來客人。
進入大門,則有照壁遮飾內園,人可以從左右彎入庭院,曲徑細道鋪的是小鵝卵石,上有紫籐花架遮陰。
前院是座兩層西式小樓,為避蘇州的潮濕氣候,故地基做得很高,左右有石板階梯攀登,方能進入客廳。小樓的底層會客,二樓兩間屋是萬嵩源兩個兒子及男僕的住所。其男僕當年才三十多歲,是蘇州橫泾人,跟隨萬氏已有十多年,非常貼心,負責看管門戶及外購。
推薦閱讀:
讓冰箱成為你的風水法寶
沈州大糧倉發掘經過:發現遼代炭化谷物
山西芮城縣發現五座漢代磚室墓
考古人員發現英國最古老房屋距今萬年
推薦閱讀:
讓冰箱成為你的風水法寶
沈州大糧倉發掘經過:發現遼代炭化谷物
山西芮城縣發現五座漢代磚室墓
考古人員發現英國最古老房屋距今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