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芬芳氤氲幽蘭巷

芬芳氤氲幽蘭巷

日期:2016/12/14 18:50:1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幽蘭巷,東口北接干將西路回車道,南接三山街,東出憩橋巷;西口北接雙成巷,南接牛車弄,西通花街巷。宋代稱勾欄巷(當時稱圍欄搭棚的百戲雜劇演出場所為“勾欄”),清代已改用今名。

    吳風雅韻幽蘭巷

    宋代老街幽蘭巷曲長而不寬,在過去許多是獨門獨戶,濃綠的爬山虎攀滿了院牆,黑漆木門終年緊閉,難窺其宅內之深淺。即使在白天,小街也寂靜得渺無聲息。悠悠有蟬鳴聲,或不知從哪家哪戶裡傳出的彈詞唱曲,委婉、低吟,綿綿細長,吳侬軟語煞是誘人深思。莺啼燕語,哀婉低吟的彈詞唱腔在深巷內悠悠傳出,會使此時的過路行客愁緒萬千。

    過去的幽蘭巷居民大多受過高等教育,有醫學博士、有出過洋的大律師和飽讀詩書的大學教授。路遇熟人,彬彬有禮。鄰裡相逢,吳濃軟語娓娓而談。人文掌故、民間趣事,雅而不俗,充分體現出吾吳之飄逸、悠閒、從容、典雅的民風氣息。人一踏進幽蘭巷,頓時覺得自己也高雅了許多。似乎不這樣,就覺得對不起這條幽蘭巷。即使有幽蘭巷裡的三五紅男綠女結伴逛觀前,亦是低聲交流,毫無喧嘩,否則將被幽蘭巷裡的鄰居們側目鄙視。

    聽父輩們說,民國之初的幽蘭巷裡那些有層次、有修養的寶眷淑女們尤為講究穿衣打扮。她們總是上身緞襖,下著紗裙。冬日貂皮狐裘,夏天绫羅紗綢。腳穿緞面軟鞋,有圓口、尖口之分。白緞鞋易髒,但更能突出鞋上所繡的花兒,一般是居家所穿。紅緞鞋則是喜慶時所穿,緞面上用各式彩色絲線繡龍鳳或花卉。繡絲一般都不用大紅大綠之色,它們太過香艷,典雅的幽蘭巷裡的女人們嫌其俗氣。

    有年輕女子則著長旗袍,料子有綢面、緞面或五彩織錦緞,大都是滾邊斜襟衫。斜襟上的盤鈕也非常講究,采用同料身,絲線繞,全是用手工做的。或盤龍扣、琵琶扣、一字扣、雙喜扣、菊花扣都成了衣服上精致的裝飾品。也有受大上海之時髦風氣的影響,追逐時尚的幽蘭巷裡的年輕女性腳登高跟鞋,身穿做工考究的毛料大衣、裁剪合身的西服短裙。同樣的衣服穿在她們身上,總比別人來得優雅得體。

    炎炎夏日,幽蘭巷裡的婦女都喜歡把茉莉花用細鉛絲穿成球形,或懸珠式扇型,吊掛在上衣鈕扣上,也有用白蘭花插在烏黑的發髻之中。茉莉、白蘭兩花皆為白色,戴在她們的身上尤顯清雅之氣。

    從幽蘭巷裡走出來的女性們總是那樣的典雅高貴、氣質非凡。她們從你身邊娉婷而過時,微風隨後慢慢飄來一陣幽香。再回首時,佳人背影已遠。

    劉鹗重孫

    南昆鐵路工程指揮長劉德樞

    劉德樞,《老殘游記》作者劉鹗的四子劉大紳之孫,1937年4月生於北京。1950年春夏之交,劉德樞隨其父母全家從北京遷居蘇州,家住幽蘭巷。1953-1956年在蘇州中學學習,196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鐵道建築專業。後為高級工程師,同時,受聘西南交通大學顧問、教授。

    劉德樞曾任鐵道部成都鐵路局黨委書記,1991年,鐵道部成立南昆鐵路建設指揮部,為鐵道部的派出機構,負責全線建設的統一組織指揮,履行建設單位職責。劉德樞奉調任指揮長兼黨委書記,項目法人代表。

    南昆鐵路東起南寧,西至昆明,北接紅果(貴州),全長899公裡,是我國繼成昆鐵路之後,在艱險山區修建的又一條長大干線,並一次建成電氣化鐵路。它是構通西南內陸與華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南昆鐵路出南寧盆地,循右江河谷,越黔桂山地,再登雲貴高原。海拔從瀕臨北部灣海濱的70多米,上升到高原台地的2000多米,水平高低落差之巨大,為世所罕見。沿線地形極其險峻,地質異常復雜,工程之浩大艱巨,建設難度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超過成昆鐵路”,是國家“八五”、“九五”的重點建設項目。

    南昆鐵路修建時,國務院要求是“創造我國九十年代山區干線鐵路技術新水平”,鐵道部將其列為“八五“科技進步重點工程。

    南昆鐵路的建設過程當中,自始至終嚴格按照經鐵道部批准的《施工組織設計》標准,科學、積極、有序地展開科研、設計和施工。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於1998年底提前建成,並一次性順利通過國家級驗收,設計和施工總評優良,同時做到了用地全部合法化。

    南昆鐵路開通兩年後,實際運量即達到設計的近期(指第五年)運量,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被全國政協考察團譽為“中國鐵路建設的典范”。

    2000年南昆鐵路工程被評為國家級和部級優質工程,2001年國務院授予南昆鐵路工程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授予“國家環境保護百佳工程”稱號。同年,劉德樞榮獲鐵道部“火車頭”獎章,建設部“全國工程建設管理先進個人”稱號。其時,同濟大學授予他“榮譽校友”稱號。有幸領導建設國家級鐵路工程大項目的人,在全國也沒幾個,據我所知,好像蘇州也就僅此一人吧。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劉德樞的堂兄劉德威受劉鹗家族之委命,整理編輯劉鹗及後人四代的詩集《余漚集》。當《余漚集》於2001年出版時,筆者很榮幸亦獲贈一本。

    “海式住宅”萬嵩源宅

    幽蘭巷11號是蘇州市的控制保護建築,控保編號為234,現存主要建築為第一進、第二進樓房。

    萬嵩源、郁烈夫妻於1938年購入幽蘭巷11號老宅,在原址上重建而成。原住宅的形狀為中間高兩頭低的“馄饨擔”中式建築,總占地面積3分3厘地,建築面積約450平方米。萬氏夫妻購入該處住宅後進行翻建,拆除原住宅第一進、第二進,保留了第三進的中式住宅。在原第一進、第二進的基礎上翻建成現存的“海式住宅”。

    過去的蘇州,許多大戶人家隱藏在曲折幽深的小巷之中,內斂而不露。現在的幽蘭巷11號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小庭院建築,此類建築外表樸素,內則隱藏桃源小世界。

    據萬家後人介紹,此宅外砌青磚,兩扇黑漆大門,外懸獅頭銜環,大門上有一小木門,有來客扣環時,屋裡人可開啟以窺視外來客人。

    進入大門,則有照壁遮飾內園,人可以從左右彎入庭院,曲徑細道鋪的是小鵝卵石,上有紫籐花架遮陰。

    前院是座兩層西式小樓,為避蘇州的潮濕氣候,故地基做得很高,左右有石板階梯攀登,方能進入客廳。小樓的底層會客,二樓兩間屋是萬嵩源兩個兒子及男僕的住所。其男僕當年才三十多歲,是蘇州橫泾人,跟隨萬氏已有十多年,非常貼心,負責看管門戶及外購。

推薦閱讀:

讓冰箱成為你的風水法寶

沈州大糧倉發掘經過:發現遼代炭化谷物

山西芮城縣發現五座漢代磚室墓

考古人員發現英國最古老房屋距今萬年



    經過花架長廊盡處則是後院,有滿月形木門啟閉,但終年只開半月門便於進出,至晚即閉。萬氏夫婦及女僕則住後院,內有堆砌的假石山。小池塘裡,夏日睡蓮盛開,十數錦鯉隱游於荷葉之下。

    當年,幽蘭巷11號的“海式住宅”是萬氏親自設計,由當時葑門外著名的錢松松水木作行進行施工,負責該項工程施工的為徐雪金先生(解放後被聘為蘇州建設局顧問)。該住宅的造價包括土地購入成本,當時約為6千銀元。萬氏夫妻過世後,該幢住宅由後人繼承。

    我所認識的錢松松

    錢松松,蘇州常熟人,解放前即居住在相門新學前25號升龍橋東北堍一座兩層三開間的西式洋房內。中間南向的大門之上用粗大的原木挑出了一座碩大的露台,人立其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遠處的運河及鐘樓頭、讀書灣的田原風光。

    錢松松取有大、小兩房太太。大太太張美英育有一子名小弟,一女名小妹(肢殘智障)。小房車靜珍無生育。

    小弟解放後在長風機械廠工作,生有一女。小妹因智障嫁給了錢松松的徒弟,後離婚,其育有一子取名為民。錢為民上世紀八十年代時在玄妙觀東腳門絲綢零料商店上班。

    解放後,錢松松居家養老。“文革”開始,由街道居民和蘇州工業職工子弟中學(即後來的十一中學)“井岡山紅衛兵團”聯合起來抄其家,並將其逐出洋樓,錢松松窩居在大院裡灶房邊的吃飯間。

    在掛牌批斗錢松松時,已經離婚了的前女婿從常熟特地趕來蘇州上台批斗,揭發錢松松是如何利用他與自己智障的女兒結了婚、生了子,再千方百計的讓女兒和他離婚的。又痛斥錢松松是如何壓迫、剝削其手下工人的。

    因為沒有了生活來源,年老患病的錢松松每日去廉溪坊春風飯店倒別人吃剩下的飯菜回家度日。吃不完的話,就將飯粒曬干,遇不濟時加水做泡飯吃。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錢松松貧病而死。

    錢松松的小老婆車靜珍因為在抄家前即向造反派揭發了錢松松財物的私藏處,從而獲得了造反派的開脫,每月由居民委員會發給生活費用,於上世紀60年代末去世。錢的大老婆在上世紀的1986年還在世,曾經為某事來找過筆者。

    20號為舊律師唐慎坊宅

    單說律師唐慎坊,許多老蘇州恐怕也不能夠想起他是誰了。但是,講起蘇州名人李根源在1930年之春為小妾程佩彝告上法庭,討要贍養費十萬元一案,李的辯護律師就是唐慎坊,那老一輩蘇州人可能都會有所記憶。

    程佩彝安徽人,曾是李根源的小妾,與李的長妾馬氏同住在十全街的曲石精捨。程佩彝因與長妾馬氏不睦,爭吵不斷。當時李根源的老母阙氏尚在,家中的矛盾還能有所掌控。李母一死,在十全街的曲石精捨裡程氏與馬氏的矛盾隨即公開化。馬氏不願與程氏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於是,李根源不得已送程氏赴上海讀書,安排她住在上海老西門善興裡24號其姐姐程佩玉的家裡。

    幾年來,李根源雖時有贍養費匯滬,雙方卻音訊少通,導致後來有程佩彝從了他人的小道消息從上海傳回蘇州。最後,李根源也日久感情淡漠,竟然斷了供程的贍養費。

    1929年春,程佩彝在姐姐程佩玉的陪同下突然回到蘇州,尋到葑門十全街李根源的門上。李根源拒而不見程氏姐妹,程佩彝便尋死覓活到處哭訴。

    當時有一姓王的記者知道了這件事,也許是為要李根源好看,或者出於對程佩彝的同情,總之站在了程氏一邊,在報紙上刊發了此事,使得李根源很是尴尬、難堪。

    李根源雖然早已退隱,脫離了權力舞台,但在蘇州與張一麐、費仲深、金松岑等頭面人物相交甚好。這些人,在蘇州又與官方有著許多根深蒂固、盤根錯節的關系,其勢力不可小觑。他們紛紛出面或明或暗的在雙方間進行了調解,偏偏程佩彝咬定討要十萬元贍養費,不肯和解,逼得李根源反訴程氏“污蔑其軍閥”案。

    在第一次庭審之前,李根源又委托律師唐慎坊對程講,自己願意撤回官司,而程佩彝仍堅持訴訟,不願調解。

    程佩彝聘請了朱輔臣、陶見山兩位律師,把官司打到底的決心非常強硬,實在也是逼著李根源出庭應訴要其好看。

    也不知李根源是作如何想的,在開庭之時,李自己竟由吳縣財務局長袁孝谷陪同、縣公安局長親率武裝及便衣警衛各一人,在辯護律師唐慎坊護送下,一行人馬聲勢浩蕩地乘車來到了法院。這些蘇州地界上的強勢人物本與這件訴訟案件沒有任何關聯,他們擺足“魁勁”的出場,無非是想據此突出李根源之強勢,以求心理上迫使程佩彝這樣的弱女子感到膽怯。但李根源這種“擺魁勁”的做法,反倒讓當時的蘇州輿情和民心天平傾到了程氏姐妹這一邊。

    1930年7月,經法院多次開庭,終審結果是程佩彝無罪亦不支持其向李根源討要十萬贍養費的訴訟請求。

    程氏姐妹的訴訟請求雖然沒有獲得支持,但是,李根源也因此給蘇州人留下了話舌。又據老輩蘇州人私下傳說,後經名人張一麐等人居中調停,程佩彝終獲李根源一萬大洋的贍養費,在程來說也算是獲得了一個比較好的結果。

推薦閱讀:

讓冰箱成為你的風水法寶

沈州大糧倉發掘經過:發現遼代炭化谷物

山西芮城縣發現五座漢代磚室墓

考古人員發現英國最古老房屋距今萬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