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活態”傳承是最好的保護

“活態”傳承是最好的保護

日期:2016/12/14 9:43:26      編輯:古代建築史
    如何讓镌刻中華文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日前,在山東省棗莊市舉行的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高層論壇上,專家們聚焦非遺的“生產性保護”—— “活態”傳承是最好的保護

9月6日,來自山東菏澤的穆緒建在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吉祥物“石榴娃”面塑旁制作面塑作品。

    要“生產”更要“保護”

    不同於機器生產,傳統手工藝品是中華農耕文明的載體。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劉德龍說:“唐卡、赫哲族魚皮衣、揚州玉雕、苗族銀飾等民間傳統的手工藝蘊含著人的自然性、社會性、地域性與歷史性,文化內涵豐富。”然而,在現代工業的沖擊下,傳統手工藝日漸式微,從業人員的收入得不到保障而另謀他路,導致許多老手藝失傳,非遺傳承人缺乏。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非遺保護的力度。2011年2月25日,中國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頒布。2012年2月2日,文化部出台了“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並隨後頒布了第一批41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實驗基地名單,鼓勵以生產手段保護非遺。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生產性保護”這種方式的核心理念在於“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保護優先,開發服從保護原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烏丙安說:“只有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才能開發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有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這才是最正確的最佳選擇。”

    與時俱進“活態”傳承

    “本真的材料”、“傳統的技藝和工藝流程”、“堅持手工制作”是非遺生產性保護中強調的三個原則。對於很多人將“生產性保護”和簡單的產業化直接等同,只重生產,不談保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托堅定地說:“必須堅持手工制作的完整性、真實性”。

    落實到具體產品的生產過程上,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海霞表示,不能完全排斥現代工業和機械化手段的使用,主要在於不傷害產品的核心技藝和真實性。“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何福禮在進行竹編創作時,就創造性地用輕巧的玻璃內膽模型替換掉原來笨重的陶器內膽模型,但這並不影響他竹編的核心技藝。”王海霞舉例說,“‘活態’傳承其實是對遺產最好的保護。”

    正是因為與時俱進的“活態”傳承,很多非遺再次煥發青春,譬如說傳統的阿膠制作工藝。對此,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山東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秦玉峰深有感觸,非遺保護的核心是解決非遺如何“承得上,傳得下”的問題。“承”要求“堅守”,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性、真實性,而“傳”則要求“創新”,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時代結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大眾所熟識、接受、喜愛,從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活、復壯,而不是使其成為文化標本。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