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活化,為香港古建尋“活路”

活化,為香港古建尋“活路”

日期:2016/12/15 2:01:04      編輯:古建築結構

歷史建築被拆除或者淪為假文物的消息,似乎從來沒有缺席過各地的報道。出於發展需要、為了改善民生,甚至可能只是因為個人好惡,各式各樣的理由正在讓城市的靈魂變得稀薄,陷入千城一面的窘況。香港,這座被認為“沒有歷史”的城市,如今正在勉力存留文化的記憶。在經濟前行的巨輪前它也曾經讓步,在寸土寸金的壓力下它也曾經妥協,但是近年來,從政府到公眾都開始重視維護和保留歷史建築、強化文化內涵,並找到了一條“活化”之路。他們的理念和舉措,是否可以借鑒?對比香港,內地的古建保護又有哪些不足?——編者

一座歷史建築前荔枝角醫院被改造為饒宗頤文化館,並於日前正式對外開放一期工程——這就是香港“活化”文物的最新成果。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歷史建築的保護似乎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為了經濟發展,香港也確實犧牲過一些文化遺存。但如今,香港已經變了。

 轉折

拆除皇後碼頭遭質疑,港府設發展局護文物一般人會以為,香港只是一個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國際大都會,與文物保育(大陸習慣稱“文物保護”)沾不上邊,甚至有人說香港是“沒有文化的地方”,更別談建築文化。轉變,始於 5年前的一場大討論。2007年,為了商業用途,建於上世紀 50年代的皇後碼頭被特區政府拆除。這一拆,在香港社會激起了千層浪。有民間團體認為這是在摧毀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雖然政府聲明皇後碼頭拆除後會擇址重建,但保育人士認為重建後的皇後碼頭,其本身價值就會大減,公共空間也將不復存在。

也是在這一年,發展局成立了,它的職能之一就是推動文物保育。香港的建築文物保育工作主要由發展局負責,具體事宜是由古物咨詢委員會提出建議,然後交由康文署轄下的古物古跡辦事處執行。保育的方式主要是先對文物進行評級,再根據其價值制定保育方案。根據規定,香港對有價值的歷史建築分三個級別,一級歷史建築為具特別重要價值,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二級歷史建築為具特別價值,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三級歷史建築為具若干價值,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如保存並不可行則考慮其他方法。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將視作已具高度價值的文物,可以考慮獲得法定保護地位,一般不可以被拆除。目前,香有 496幢建築物被列入評級保護,其中一級歷史建築 117幢,二級 185幢,三級 194幢。建築文物級別的評定工作是由 23名專家組成的獨立評審小組來完成的。他們對歷史建築的文物價值進行評估,並吸取業主和相關市民的意見,最後對歷史和文物建築進行評級。

 活化

法院變身學校、警署改為酒店,政府選定非營利機構承擔保育任務有了“保”,下一步就是如何“育”。香港政府在制定政策之初就提出了“活化”的概念。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解釋說,“活化”就是為歷史建築尋找新的生命、新的用途。與傳統保育概念不同,活化在保存歷史建築的同時擴展其用途,並以創新的方法予以善用,使之成為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
香港 496幢文物建築中, 264幢屬於政府所有,232幢屬於私人。在具體運作上,由於產權歸屬不同,發展局相應采取了不同的活化辦法。對政府所有的歷史建築,政府主要與非營利機構合作,實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通過邀請非營利機構提交申請,以社會企業的模式活化經選定的政府歷史建築。對於獲選的非營利機構,政府前兩年會按需提供經濟資助,以支付歷史建築翻新工程的全部或部分費用。政府也會與這些機構簽訂有法律約束力的租約。有關社會企業必須保證開業兩年後能自負盈虧。此外,社會企業兩年後所賺取的盈余,必須再投資於該企業的運營上。該計劃自 2008年推出,至今已有 3個項目竣工並正式投入運營,包括 2009年 2月將前北九龍裁判法院活化為美國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香港分校,今年 2月將二級歷史建築舊大澳警署活化為大澳文物酒店,以及今年 4月將一級歷史建築前藥店雷生春活化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保健中心。

至於私人擁有的歷史建築,政府主要是通過經濟支持的形式,以鼓勵或換取他們保育及活化這些歷史建築。

建於上世紀 30年代的中華電力總辦事處的鐘樓,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該建築被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過商討,政府以放寬建築物高度及地積比率為條件,換取業主對建築物鐘樓部分的保護;同時業主同意在被保存的鐘樓部分開設對市民免費開放的兩個博物館,一個是和中華電力企業有關的電力博物館,另一個是有關香港歷史的展館。

 思路

城市發展和文物保育並重,所有工程都需進行文物影響評估回顧過去 5年的建築文物保育成就,林鄭月娥表示,最重要的原則是要維持城市發展和文物保育的平衡。作為政府決策者,也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一個優質的城市生活裡,文化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建築是文化的一部分,一個進步的城市必須重視自己的文化歷史,以及民眾的生活體驗。

談到如何做到平衡,林鄭月娥說,在制定和落實建築文物保育政策時,要兼顧幾個重要因素。首先是公眾的利益;其次是尊重私人產權;再者就是考慮政府財政負擔。香港土地金貴,在中環、金鐘等市中心做建築文物保育,難免造成經濟上的損失。但林鄭月娥認為,衡量一座城市的成功,不能單看物質、金錢上的價值,還要看文化內涵。如果能把中環中心有價值的歷史建築保留下來,既能作為香港文化建築的見證,又能給子孫帶來歷史的記憶。她強調,當前的施政方針就是發展和文物保育並重。她承認,過去香港發展壓力大,失去了很多的文物建築,但隨著社會進入成熟階段,社會上已有共識,要求政府必須重視文化歷史和民
眾的文化要求。

據林鄭月娥介紹,從 2008年 1月起,所有的基建工程項目在計劃的最初階段,都要進行文物影響的評估,考慮項目是否會影響文物、有沒有辦法減低影響等。2008年以來,已經有超過 2600個項目經過了這個評估程序,有 31個項目可能對文物有一些影響,要進行更詳細的評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