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古鎮裡你通常會做什麼?在烙刻時間印記的建築裡,回味悠長歷史;與小鎮的老人隨意聊天,尋找隱匿的古老故事;又或者在農家院子裡什麼都不干,只靜靜坐上一個下午,悟一回浮生偷閒的感覺……而對於熨斗古鎮,我們專為尋“味”而來。“壩壩筵”裡演繹的千年秦巴風情,讓我們在青石板上與歷史的記憶相遇。
熨平心靈褶皺的地方
有人曾這樣評價熨斗古鎮——一個熨平心靈褶皺的地方。這個位於石泉縣城漢江以南50公裡的小鎮,究竟又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嗎?
熨斗古鎮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原名永興場,因地形似古時縫紉用的熨斗,清道光23年更名為熨斗壩。熨斗古鎮與漢陰縣、西鄉縣、鎮巴縣相鄰,被譽為“雞鳴四縣之地”,是川楚古道上的一座古老的驿站。當年,各地客商出陝、入川、進楚都取道於此,熨斗古鎮也商賈雲集,繁華一時。
古鎮依山臨水,蜿蜒的富水河沿鎮流過。銜水沿山的小鎮蜿蜒而上,曲徑通幽。雖經千百年的時代變遷,仍然保留著昔日恬淡、古樸、優雅的風貌。古鎮有一條老街,並不長,兩端各有一座門樓,一大一小。我們從小門樓進入古街。抬眼一看,正反兩面題有“遠矚巴川”“川楚通道”幾個字。之後走到大門樓前,看到正面寫著“熨斗古鎮”四個大字,背面寫的依然是“川楚通道”。遙想當年,無數的商賈正是從這條街道而出,踏上了由陝入川的漫漫征途。不知道在長途跋涉之中,他們下一個歇腳的驿站又會是在哪裡呢?
古街上行人稀少,店鋪不多。仔細打量著街兩旁的建築,留下來的真正的明清老建築並不多,有些院落牆皮斑駁、脫落,顯得有點滄桑感。我們見到了具有100多年釀酒歷史的喬泰和酒莊,它現在依然還在釀酒。據說喬泰和釀出的酒,要放到具有5億年歷史的燕翔溶洞中洞藏,經過洞藏後的酒,口味更順滑爽口,入口更綿滑,香味更持久。我們經過之時,仿佛就聞到了那滿滿的歲月沉積之後的酒香。
在老街上走著,偶爾還能看見一些居民在自家門前圍坐打牌,或是閒坐發呆,打發時光。這種“慢”,感染得我們連腳步都慢了下來。我們總在追求“慢”,讓自己慢一點,讓生活慢一點,讓心靈慢一點。其實很多時候,一碗粗茶、幾米陽光、幾個好友圍爐閒話,便足夠讓自己為此靜靜坐上一個下午。正如此刻這些打發時光的小鎮居民們。
古街的最高處是一座古戲台。戲台前有一個大約兩個籃球場大小的廣場,每次熨斗鎮有大型的活動,諸如“壩壩筵”“庖湯會”等,這裡便成為聚集之地。人最多時能有上千人,那時候鎮子就真的是熱鬧非凡了。

“壩壩筵”,不只是美食
來到熨斗古鎮,我們是為了“壩壩筵”。“壩壩筵”是秦嶺南麓廣大地區,一種在院壩、壩子裡許多人圍坐一桌吃飯,少則十幾桌,多則幾十上百桌同時開席的吃法,場面非常壯觀。俗話說“不爭不食”。搶著吃的東西才吃的好、吃的香。來到熨斗古鎮尋找美食的我們,卻沒有碰到“壩壩筵”開席,不得不說是有些遺憾。然而,在古戲台前來回踱步之時,碰到了熱心的老大爺,向我們描述了“壩壩筵”的情景,滿足了大家的好奇心。
正如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壩壩筵”是多人圍坐一桌共食的吃法。但是,這吃飯的餐桌卻十分講究,用的是實木四方桌,也就是八仙桌,長條凳,每桌坐8人。而就餐坐的位置也非常講究,年齡大的長者或者輩分高的,一定要坐上位。“壩壩筵”開席前,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給老人和長輩敬酒送祝福。只有敬完酒後,人們才能放開去吃。聽著老大爺介紹,我們不禁感慨,這小小的席面還有挺深的學問。在席間,人們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拉家常,敘鄰裡關系,用這種淳樸的方式體現出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所以這位置、規矩是不能亂的。
“壩壩筵”主要以豬肉為主要原材料,根據開席規模,少則殺一頭豬,多則十幾頭豬。筵席的其它食材也以當地盛產的食材為主,以蒸菜、炖菜、炒菜等形式呈現。老大爺說,熨斗古鎮的“壩壩筵”的菜品,以他們當地特色菜肴為主,例如鹽菜扣肉、清蒸丸子、粉蒸肉、農家豆腐、農家酸菜煨胡豆、干土豆片炒臘肉、紅薯粉條炖排骨等這些極具漢水特色的菜品。當席面一開,大家坐著吃菜、喝酒,老戲台上咿咿呀呀演著好戲,光聽著介紹,大家都口舌生津,覺得惬意極了,只恨不能親自享用一回了。
沒有享用到“壩壩筵”,我們當然也不能空手而歸。在喬泰和酒莊打一壺好酒,“熨斗白菜”“熨斗巴山茶葉”“巴山土雞蛋”也塞了滿滿一後備箱。一行漁火,歌聲十裡。從熨斗古鎮返程,我們便開始期待下一個山水盡染和半城煙沙。

來熨斗古鎮吃“庖湯”吧
吃“庖湯”是流行在秦巴山區的一種傳統習俗,主要在每年的立冬後,家裡殺年豬時,用新鮮的豬肉設宴款待親朋好友和鄰裡鄉親,俗稱吃“庖湯”。熨斗古鎮在今年的11月9日~10日舉辦第二屆“漢水·庖湯會”,游客不僅能夠享用美食,還能夠參與祭酒神、民歌賽等特有的民俗活動。錯過的朋友可能就要等到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