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農民田間挖出稀世“寶貝”

農民田間挖出稀世“寶貝”

日期:2016/12/14 9:43:25      編輯:古代建築史

湘潭市博物館館藏的商朝青銅戈頭

完整的戈包括戈頭、柲(柄)和銅鐏

    農民田裡挖出青銅戈

    這件商代青銅戈頭,長19.5厘米,寬8.6厘米,表面覆蓋著暗綠色的斑駁銅銹,卻依然可見精美的獸面紋飾。它的出土完全是個意外——30多年前的一天,湘潭縣茶恩寺鎮的一位農民在田間挖出了一件“寶貝”。經過從北京趕來的文物專家鑒定,這是青銅戈,產自距今約3000多年前的商朝,為國家一級文物。據了解,中國迄今為止出土最早的青銅戈是在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出土的直內戈,距今約3500年。

    “在古代,戰爭與祭祀是國家非常重要的兩件大事。”湘潭市博物館館長盛兆華說,為了獲勝,“青銅時代”的夏商王朝用珍貴的青銅,鑄造了大量的兵器。青銅戈就是當時常見的一種兵器。

    它可能不是兵器而是禮器

    一件完整的戈包括戈頭、木質或竹質的柲(柄)和柲底部的銅鐏。而湘潭博物館現存的這件青銅戈只剩下一個戈頭。戈頭上三角形狀的部分叫“援”,末端有三個小孔,叫做“穿”(可用繩子或皮條穿過去將戈頭牢牢捆扎長柄上),後面的長方形部分則稱為“內(na)”。 

    戈柲的長度根據實際需要而不同,有短戈、長戈之分,一般說來,車戰用的戈柲長,步戰用的戈柲短,但最多不超過戰士身高的3倍。在古代的車戰和馬戰中,士兵持戈出擊,交鋒中多以橫擊、勾掛、扎挑等方式,勾割或啄刺敵人,因此被稱為“勾兵”或“啄兵”。

    “雖然戈是用於作戰的一種兵器,但是這件銅戈作為禮器的可能性更大”,盛兆華話鋒一轉,為了增加殺傷力,常見的戰戈為“T”字造型,鋒利挺拔,表面光滑。而這件戈頭表面的紋飾相當繁復,不像是為實戰設計的,因為這些花紋會影響戈的堅韌性和殺傷力。“我們推斷,它更可能是象征持有人身份和地位的一種禮器。”

    很可能是商人把它帶到了湘潭

    商人在中原地區建立了強大的王朝,那時的湘潭還是一片蠻荒之地。那麼,商朝的青銅戈又怎麼會出現在湘潭境內呢?盛兆華說,“最大的可能就是,南下的一部分商人把這個戈帶到了湘潭。”

    一方面,商朝作為當時的一種發達的社會形態,它要向四鄰出擊,擴大其影響。另一方面,周王朝滅商以後,商人四散逃離,有一部分人選擇南下。他們失去了原有的社會、政治地位,不得不從事古代最卑微的職業——做生意。後來,人們就把做生意的人叫做“商人”。

    盛兆華說,湘潭發現商代青銅戈,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它表明,在3000多年前,商文化與楚、越文化已經開始交融。南下商人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客觀上促進了湘潭的發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