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一座“活著”的古鎮
日期:2016/12/15 16:24:33   編輯:古代建築
和順的賭玉文化同樣受游客追捧。海南日報記者楊春虹 攝
騰沖的民居。 海南日報陳耀 攝
編者按:今年是海南“鄉村旅游學習年”,繼組團赴京津游、台灣、華東考察鄉村旅游發展,10月下旬,省旅游委又組團赴川、滇兩地考察旅游風情小鎮建設,看兩地如何以旅游推動城鎮化建設、以旅游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為期一周的研修中,海南鄉村旅游研修團重點考察了被聯合國人居署授予“全球災後重建最佳范例”的汶川水磨古鎮的規范建設,以及在央視“中國十大魅力名鎮評選”中獲得第一名的騰沖和順古鎮,如何將文化、產業注入到風情小鎮的建設和發展中。
在中國十大魅力名鎮評選中,能夠PK掉烏鎮、同裡等江南古鎮,能夠PK掉名氣更大的同鄉麗江、大理,位於西南邊陲的雲南省騰沖縣和順古鎮,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和不凡?
秋高氣爽的金秋十月,海南鄉村旅游研修團專程去感受這個不凡。
走進和順,小橋流水、牌坊、以及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映入眼前,在牌坊前和小橋旁爭相留影的游客,證明這的確是一個人氣頗旺的旅游古鎮。古鎮旁大片的田野沒有任何的裝飾,農民依然悠閒地在田間勞作著;洗衣亭裡三三兩兩的農婦不緊不慢地搗衣,引得游客一陣狂拍……
一個名氣如此響亮、又被成功商業運作十年的古鎮,照理應該處處是商業帶來的繁華氣息,但這個被徐霞客譽為“極邊第一城”的地方,似乎依然不緊不慢地延續著原來的生活……
六百年古鎮底蘊深厚
“與這些年獲得的各種榮譽相比,這是一座‘活著’的古鎮,才是最令我們驕傲和自豪的!”和順鎮鎮長楊發恩告訴遠道而來的海南客人,當年在央視十大魅力古鎮評選中能夠打動評委的,就是這座古鎮是“活著”的,而不是一個僅僅供游客觀賞的鮮亮“外殼”。
這是一座有著600年歷史的古鎮。這座始建於明朝的漢族古鎮,傳統民居多達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其建築風格有“三坊一照壁”、“四合院”、“四合五天井”等,在這裡既可以領略到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神韻,也可以尋覓到西方建築的元素。
這裡還是古代川、滇、緬、印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所以,和順以華僑出國歷史長、僑屬多,而成為著名的僑鄉,華僑分布在緬甸、印度、泰國、印尼、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國等十多個國家。
尋找古鎮的文化之魂
雲南是個民族文化大省,一提雲南,大家想到的是雲南民族歌舞、多樣化的民族文化。和順這樣一個漢族古鎮,怎麼與江南、中原那些歷史更為久遠的漢族鎮相比?
地處邊陲,交通不便的和順,要發展旅游,這些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2003年,和順鎮引入雲南最大的地產商———雲南柏聯集團參與古鎮開發建設,在確定和順古鎮的旅游文化產業規劃時,大家確定了古鎮的六大文化魅力:
面向南亞第一鎮。有2000多年歷史的南方絲綢之路,連接了中印兩大文明古國;史迪威公路穿越和順,從這裡到印度的雷多只有600公裡,使這裡留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輝煌。
火山環抱的休閒勝地。和順鎮有17平方公裡面積,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四面火山環繞,山上名木古樹郁郁蔥蔥。
大馬幫馱來的翡翠之鄉。和順人世世代代從大山裡出國闖蕩,以大馬幫為連接中印緬的主要交通工具,產生了翡翠大王、棉紗大王、谷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賈,形成了亦商亦僑亦農亦儒的生存方式。
漢文化與南亞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在這裡,可以領略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神韻,可以欣賞江南古鎮小橋流水的身影,可以看到西方建築、南亞建築的元素……
西南絲綢古道上最大的僑鄉。和順人世世代代從大山裡出國闖蕩,至今有一萬多人僑居海外,形成了“海外的和順”。
6000多生活在其中的和順人被作為這些文化的重要傳承者和創造者。開發之初,政府與開發商就提出,要在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的基礎上,號召全民參與。“這是最基礎的工作,古鎮的保護要靠大家。”楊發恩說,在古鎮開發中,當地人是主人,不僅僅是為他們解決幾個就業那麼簡單。
重構一個“活著”的古鎮
在此之前,全國轟轟烈烈的古鎮旅游熱中,出現的遺憾要麼是古鎮失去了淳樸民風,要麼是古鎮的商業無節制發展,甚至在古鎮上建造了不少“假古董”。
“雖然我們把古鎮的開發交給了企業來做,但我們招商的標准很嚴格,要求有文化、有責任、有實力!”楊發恩認為,只有招儒商、招大商,才能最大限度保證古鎮開發中的文化和產業支撐。
景區景點開發交由企業後,政府則致力於旅游基礎設施的改善,並對古鎮內的名木古樹、古橋、濕地、河流、峽谷和寺觀廟宇進行保護。同時,依據《和順古鎮保護與發展規劃》對古鎮居民的生產生活進行規范,對重點古民居、古建築的歷史、現狀、建築特色進行調查,建立檔案,由鎮政府實施掛牌保護。
政府要求民居不得超過二層,而且在色彩、用材上進行嚴格限制。楊發恩坦言,如果沒有嚴格的控制,古鎮的風貌很容易就被破壞了。
艾思奇等名人故居、宗祠、寺廟、洗衣亭、照壁、巷道等古建築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鎮裡的古樹農田也被納入保護范圍;鄉民沒有被遷走,民風民俗原汁原味地展現在游客面前。於是,在這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游覽時,可以看到村民在小河邊搗衣、放鴨;甚至就連小店裡,也不時會有大嬸抱著小孩過來玩,卻反而成了游客眼中的一景。
柏聯和順旅游發展公司坦言,和順的開發實質上是文化開發,公司要做的就是把這些獨一無二的文化資源進行再挖掘,展現出一個‘大雅和順’的經典版本,讓所有游客都為之傾倒。
如新建的和順小巷,是再現和順人“走夷方”的歷史,展示騰沖翡翠文化、古法造紙、鐵藝、織布、木雕、土鍋酒、扯絲糖等民間民俗藝術,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民間民俗文化;
7000多件藏品的滇緬抗戰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民間收藏、民間投資的滇緬抗戰博物館,浮現的是滇緬抗戰文化,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間外交與統戰的基地……
生活在古鎮的6000多居民,2000多人直接參與到旅游開發中,村民們開家庭旅館、家庭餐飲,或是從事旅游運輸、特色農業觀光等,旅游業成為當地居民增收致富的支柱。(記者 楊春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