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沙溪:“不設防”的慢生活古鎮字號

沙溪:“不設防”的慢生活古鎮字號

日期:2016/12/14 9:39:37      編輯:古代建築史
沙溪:“不設防”的慢生活古鎮 沙溪:“不設防”的慢生活古鎮
沙溪:“不設防”的慢生活古鎮

  沙溪,又名印溪、團溪。唐代已形成村落,佛教寺廟興起;元代自塗菘西遷,形成市集;明代商運通達,成為商貿重鎮;清代近代工業起步,新式教育推行,沙溪展現出一派開風氣之先的新氣象。至民國年間,仍為遐迩聞名的一個大鎮,俗稱“東鄉十八鎮,沙溪第一鎮”。走過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今天的沙溪依舊是小橋流水,枕河人家,街巷深處,古韻猶存。沙溪曾先後榮獲“國家衛生鎮”、“江蘇省文明鎮”、“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示范鎮”、“全國民間藝術(舞蹈)之鄉”、“江蘇省國土綠化先進單位”、“蘇州市十大魅力旅游鄉鎮”等榮譽稱號。2005年9月,經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沙溪鎮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如今,這座古老的水鄉古鎮正以嶄新的姿態,散發出江南小鎮純樸而獨具個性的魅力。
  東鄉十八鎮 沙溪第一鎮
  沙溪鎮區位優越,歷史悠久。沙溪鎮屬於長江三角洲沖擊平原,境內河流稠密,縱橫交錯,尤其七浦、橫瀝兩河形成十字,成為一鎮之命脈。其土地肥沃,動植物種類豐富,又因土地高仰,適宜種植棉花,自古為“魚米之鄉”。從地理區位來看,沙溪鎮位於太倉市中部,距上海虹橋機場50公裡。東連金浪鎮,南臨城廂鎮,西與昆山、常熟交界,北接歸莊鎮,是江蘇省首批對外開放的鄉鎮之一,全國百強鄉鎮和江蘇省鄉鎮百強之一。近年來,沙溪先後被命名為江蘇省文明鎮,社會治安、綠化工作、文化教育先進鎮。沙溪歷史悠久,人文荟萃,傳統建築保存完好,自然風光秀麗,小橋、流水、人家,為前來游覽的人們勾畫出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鄉畫。
  據歷史記載,明代弘治十年,太倉建州,沙溪始屬太倉州,因為當時太倉的婁江淤塞,開鑿於宋代的七浦塘成為蘇州府和崇明縣之間往來的必經通道,官民商賈,紛至沓來,沙溪占盡了發展先機,成了文化交流、商品經濟活動的重要地區。沙溪歷史上曾是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是太倉歷史上的工業重鎮。太倉地區的早期棉紡織業形成於元代,是一種手工家庭型作坊式生產,並通過不斷改良棉紡織技術、改進紡織工具,提高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代表了當時全國棉紡織業的最高水平。1905年第一家民族工業企業濟泰紗廠在沙溪鎮創立,濟泰紗廠的建立開創了沙溪棉紡織業發展的新紀元,同時也推進了沙溪地區其他工業產業的迅速發展,使沙溪成為蘇州太倉地區的工業中心。
  時至今日,這些紡織技術、紡織工具等傳統手工藝業都完好地保留了下來,成了沙溪歷史的輝煌見證。棉紡織業的長期發展也為沙溪的經濟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經濟的繁榮,則為沙溪鎮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保障,使沙溪人過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也使沙溪人的生活方式得以較好地傳承,為今天的沙溪發展 “慢生活”旅游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和人文資源。
  明清河棚支起的古鎮
  沙溪,被譽為“明清河棚支起的古鎮”,保存著“一河兩街三橋一島”的格局,風貌獨特。古鎮區內歷史文化遺存豐富,保存著獨具特色的明清臨水建築、幽深古老的小巷、古樸雄渾的古橋及歷史文化名人故居等。
  開鑿於宋代的七浦河貫穿全鎮,河道寬闊,河中有島,為江南古鎮一大特色。老街與七浦河道並行,成“川”字形貫穿全鎮,街河之間古民居相連成片。沙溪七浦河兩岸古宅民居枕河而建,錯落有致,鱗次栉比,綿延1.5公裡,訴說著沙溪昔日商貿的繁榮。因沙溪商業的發展和遷居文化背景的不同,經過百年融合,形成了集浙江寧紹文化和徽州文化於一體的沙溪臨水建築的绮麗風格,河棚、水橋則成為七浦河畔最為亮麗別致的風景。河上橫跨著三座古石拱橋:利濟橋、庵橋和義興橋,均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河棚間挑建在河道上,類似“吊腳樓”,呈現陸上二層,水上三層的特色構造形式。另外,12萬平米的古建築中保存著從明朝末年到文革等各個時期的建築,體現了沙溪古鎮發展變遷的完整歷史脈絡。
  沙溪自古鐘靈毓秀,人文荟萃,是引近西方文化較早的江南名鎮之一,明清時就有一批文人出洋留學,名人雅士眾多。史學家桑悅、古琴家徐上瀛、星象學家龔樹模、兒童文學家龔堡,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沙溪人。我國傑出的舞蹈大師吳曉邦也誕生在這裡。他將舞蹈與生活巧妙的融為一體,成為中國新舞蹈藝術的開創者之一。吳曉邦先生的故居是一幢精美的小白樓,故居裡陳列了吳曉邦先生生平事跡。龔氏雕花廳滿廳雕梁畫棟,人物花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給古老而美麗的沙溪增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結合古鎮傳統文化,沙溪還精心打造了舞蹈館、江南民間現代詩歌館、促織館、童趣館等景點,讓往來游客既能得到休閒和娛樂,也能了解沙溪個性鮮明、可持續傳承的歷史文化。
  活態的古鎮 慢節奏的享受
  沙溪鎮是一個活態的古鎮,擁有3000多戶原住居民,他們幾代同堂,按照小鎮的風俗習慣生活工作,安居樂業。沙溪人民的生活方式節奏緩慢、悠閒自在。早上趕早市,下午喝茶、聽書、逛逛花鳥市場,都是歷來養成的生活慢調子。2009年,為更好地保護好古鎮居民的生活環境,沙溪鎮加大投入,清理河道、三線入地,既為長久保護老居民在古鎮的傳統生活形態創造了條件,也讓更多來沙溪古鎮游玩的游客能夠真切地體會沙溪居民世代傳承的生活風貌。
  沙溪鎮民風純樸、熱情好客,物產豐饒、特產頗多。其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和飲食文化也是吸引長三角地區特別是上海、杭州等地游客的一大重要元素。其中最出名的要數豬油米花糖和“老李莊”糟油了。
  沙溪豬油米花糖可謂歷史悠久。清朝光緒年間沈緩之在沙溪開設了“鼎盛祥”糕餅店,產品以桃片、麻糕、酒釀餅、肉餃為主。第二年沈緩之在爆米花的啟發下,獨創了豬油米花糖,後來成了太倉人探親訪友的送禮佳品和太倉一絕。豬油米花糖在蘇州地區享有盛譽,並在抗戰勝利以後一度遠銷到香港、台灣、澳門及東南亞地區。而在蘇州地區僅有沙溪出產,現今僅有沙溪鎮范圍有該產品銷售。
  太倉糟油始於清代嘉慶年間,距今已有170多年歷史。慈禧太後曾派人專程到太倉采購太倉糟油,下旨年年進貢。所以,太倉糟油又叫“進貢糟油”。清代著名學者袁枚在《隨園食譜》裡說,“糟油出太倉,愈陳愈香”。可見太倉糟油早在清朝中葉就已享有盛譽。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太倉糟油榮獲超等大獎;1985年它又被評為商業部優質產品。“老李莊”糟油采用上等糯米為主料釀制發酵並配入20多種天然植物香料,精深貯藏,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綠色食品的理念進行先進科學的改良,使產品既保持了原有醇香特點,又精深加工使產品色澤透明,使用後不會改變菜肴原有的色彩,無論紅燒清炖、冷拌熱炒、蘸拌面食都能除腥提味、解膩開胃,增進食欲。作為風味獨特的調味佐料,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睐,產品遠銷國內外。此外,沙溪的桃珍糕、盤香餅、塗松山芋、桃片、玉帶酥、松子糖等風味小吃、特產也遠近馳名。
  漫步沙溪古鎮,你的心情不會被濃重的商業色彩和繁雜的人流所打擾。午後的古鎮,街道上顯得愈發安靜。偶爾傳來的評彈說唱或者老收音機的廣播,會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和回味。當地百姓安居樂業,利用自家門面開設傳統手工藝作坊,例如竹編、手工糕點等等,你可以直接觀看制作的過程,不但給你帶來樂趣,而且還長見識。為了避免老街商業氛圍過於濃重,保證當地居民生活方式不受外地游客所干擾,沙溪鎮政府也利用自有的門面以“三免兩減半”的房租優惠政策,吸引了一批文化產業項目在古鎮落戶,促進本土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沙溪古鎮不同於江南其他地方的很多古鎮,因為游玩沙溪不需要購買門票,游客可以隨便走街串巷,不受任何約束,即便是老百姓的家中,只要有人在都可以參觀。當地淳樸的居民會熱情接待,耐心解答游客的提問。
  如今的沙溪,自然與社會和諧共存,人文與古鎮交相輝映。古鎮風韻獨具的老街水巷、居民純樸傳統的生活形態,將使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她,並為其無窮的魅力所傾倒。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如果能到沙溪住上幾日,體驗一下這裡的慢生活,一定能給疲憊的身心帶來一次難得的放松和享受,讓你久久難忘並期待下一次的到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