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記者走訪台州網格化城中村 感受“活”古村
日期:2016/12/15 21:44:44   編輯:古代建築大田劉村的劉氏宗祠
東湖村老年村民在上健康課程
【環球網報道 記者 王京濤】12月19日上午,來浙江台州參加“台州市第二屆村官論壇”的各地村官、村促會領導、專家學者、媒體記者及當地陪同人員,集體參觀了台州臨海市的東湖村、大田劉村和嶺根村三個名村。這是論壇正式開始之前的一次參觀活動,論壇於19日下午舉辦開幕式。
東湖村是個“城中村”,但它與人們印象中的城中村顯然很不相同。它沒有一般城中村所經常看到的髒亂差現象,反而規劃得有條不紊。它由一個老村及五個小區構成,觸角伸向臨海市的各處,與城市穿插在一起,但城村之間在行政管理上卻界限清晰。東湖村的發展起步於2005年,由於早已沒有了耕地,村委書記方德森便帶領大家開發房地產,依此致富。由於獨特的村莊分布,該村還創造出“網格化管理”的模式,成了有名的創新村。
村委書記方德森先後帶大家參觀了村裡的文化活動中心及辦公大樓。在文化活動中心一樓交流會議室中,環球網記者看到,一些老年村民正在認真聽講“腎病防治”的健康課程。離此不遠,則是一間寬敞的麻將棋牌娛樂室,方桌上整齊地堆放著麻將牌。隨著解說員與方德森書記往樓上參觀,還見到藏書頗為豐富的圖書室,記者在“文學”類的架子上看到,還有莫言的小說,甚至還有一些文化及文學的理論書籍。另外,該活動中心還有桌球、乒乓球等娛樂休閒室,以及用於文藝表演的卡拉OK室等等。村民們有的在看書、娛樂,有的則在一旁聊天,並友好地向參觀人員微笑示意。
在東湖村的辦公大樓,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在村委書記方德森的門口,我發現牆上貼著一個說明牌,寫有方德森的姓名及手機號碼。我把這個發現告訴方書記,他笑著說:“我們都是這樣,來訪的人員,記下我們的電話,可以隨時聯系我們。村民可以隨時找我們。”記者隨後發現,果然,幾乎每間辦公室門前都有這樣一個說明牌。環球網記者問他是否經常收到村民的電話,他說比較少,因為他們建有比較完善的信訪制度,叫“社會矯正”。信訪的村民可以按照程序來反映自己的意見,解決問題。
與東湖村相比,大田劉村呈現出另一幅面貌。車隊停下後,映入記者眼簾的,首先是一派江南園林景象,一座拱橋跨在小河上,對岸就是山石樓閣,閣子起名“文昌閣”。旁邊的“文化廣場”上,一支衣著整潔的女子軍樂隊正在演奏曲子。“她們是在歡迎我們!”解說員說。
轉過文昌閣,是一座傳統的青磚青瓦建築,白底黑字寫著“劉氏宗祠”四個字。隨著人群走進門去,則聽到曲調悠揚的戲曲,原來,院子中高高的戲台上一位少女正在端正身姿演唱,她的旁邊就是樂師在奏琴。院子兩旁的長廊下,坐著數位老人,或閉目養神或欣賞戲曲。一位84歲的老人告訴記者,這裡是村民們尤其是老人們的休閒之所,經常有戲曲表演。也經常會有游人來參觀。“村裡還有祭祖的儀式嗎?”記者問他。他則笑著說:“沒有。”據資料顯示,大田劉村始建於南宋時期,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這裡民風淳樸,違法犯罪發案率為零,被評為臨海“五星級平安村”。
如果說大田劉村的特色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彰顯,那麼,嶺根村則可以說是傳統生活的再現。嶺根村因為約90%的村民都姓王,因此又稱為“領根王”。據解說員介紹,該村歷史上名人輩出,其中清代的一位叫王世芳的老壽星,活到140歲(也有說是141歲),乾隆皇帝還在村口賜建了“升平人瑞”的牌坊。此外,民國時期以來的名人,也幾乎都是王姓,包括辛亥革命時著名的將領王文慶。
汽車穿過牌坊在路邊停下時,記者一眼就望見了路旁的河對岸有一排一排的古老建築。青磚青瓦,犬牙交錯,石子小路,蜿蜒穿梭。建築已經十分陳舊,甚至有些門窗已經破損,但看上去依然堅實。門口的木排上標注著這家宅子曾是哪個名人故居。
“這裡依然有人住著。”解說員向記者介紹。果然,記者在參觀中看到,幾乎每個古建築中,哪怕是名人故居中,都有人在生活著,主要是老人。在民國時期著名將領王綸的故居中,一位84歲的老人告訴記者,她從小就在這兒生活,見過早前這裡的主人。現在,她有三個兒子,一個在附近的東湖村,另外兩個在外地。“他們常回來看我。”老太太笑著說。記者發現,這裡的居民都喜歡笑。他們對於陌生的來訪者,未說話之前就先笑,讓人感受到在這個“活的”古村落中有一種寧靜平和的氣氛。台州市村官論壇執委會主任、方林村黨委書記方中華告訴記者,目前嶺根村並沒有通過古建築來獲得旅游受益,而是由政府撥款保護這一古村落。
免責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網huanqiu.com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