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最後的工藝木雕師:堅守源自熱愛
日期:2016/12/14 9:53:3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千年古鎮最後的工藝木雕師官才清
木雕,雕塑的一種,在中國通常稱為“民間工藝”,在我國分布極廣,地方特色濃郁,流派眾多,此衰彼興。最為著名的是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廣東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龍眼木雕,這四大流派被稱為“中國四大木雕”。官才清的木雕手藝雖然沒有流派,但人物山水、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等,現實的、虛幻的他都“信手拈來”。在上清古鎮,無論是私人住所還是著名景點,隨處可見他的“作品”,也時有外地人慕名前來向他定制。
古鎮隨處可見他的“作品”
自家碗櫥上的“雙龍戲珠”裝飾也是自己雕刻的
自家碗櫥上的“八仙過海”裝飾也是自己雕刻的
少年從師 青出於藍
官才清是土生土長的上清人,14歲那年,父親病逝,原本就窮困的家庭突然失去了頂梁柱。16歲時,為了減輕家裡負擔,他不得不放棄學業開始學習木雕手藝。幸運的是,官才清的師傅至始至終都只收了他這一個徒弟,這也令他有了更多學習和實踐的機會。憑借著勤奮和良好的悟性,官才清僅學藝3年便出師自己承接業務。“相對師父來說,我應該算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我看到的東西就基本能畫下來,然後就能夠把它雕刻出來。”對於自己的手藝,官才清自信地表示。
挺過低谷 迎來轉折
就這樣,官才清出師後開始在鎮上到處接活賺錢養家,但受制於六七十年代政治和思想環境的影響,他的事業步入一個前所未有的低谷,很長一段時候都接不到活。可是,除了木雕,他根本不會其他手藝,為此他也曾想過放棄這門手藝另謀出路。
那段艱難的歲月裡,他最終還是挺了過來。七八十年代,隨著農業經濟的復蘇,人們的思想也重新開放起來,許多人都喜歡在自家的房梁或者家具上雕龍刻鳳,官才清的業務開始紅火起來。由於業務過於繁忙,官才清一人無法應付,妻子鄧青嬌也開始入行幫他打下手,期間他還收了4個徒弟,只是他們最終都半途而廢。
現在在上清,無論是老百姓自家的房子裡還是像上清宮、留侯府這樣的著名景點,隨處都可見官才清的“作品”。
難以釋懷 堅守源自熱愛
官才清育有一雙兒女,現都在外做生意,全家人日子過得十分紅火。兒女們都希望他能夠放下刻刀,安享晚年,可他始終難以釋懷。從最初的每個工(一天為一個工)兩塊錢到現在的每個工近兩百元,期間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也許他曾想過放棄木雕,但最終卻還是選擇了堅守,這份堅守源自內心的熱愛。“我現在偶爾也打打牌,可是一旦閒的太久就會想摸雕刻刀,畢竟雕了快50年了,一天也離不開它,是真的喜歡這一行!”
現在,官才清仍然可以接到許多業務,都是人家主動找上門來的。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拿起刻刀,戴上老花鏡,繼續讓那深沉的敲擊聲在古鎮悠長的街道上回響。
客戶定制的屏風,即將完工
已經完工的雙龍戲珠,等待上漆
無人傳承 令人惋惜
由於官才清的師傅當初只帶了他一個徒弟,而他80年代帶的四個徒弟也都半途而廢,因此,他已然成為上清這個千年古鎮裡最後一位工藝木雕師。“當初想叫自己的兒子學,可是他一點興趣都沒有,現在的家長也都比較急功近利,他們認為有這幾年的學徒時間還不如出去外面打工賺錢來的實在,所以沒有人願意來拜師學徒。真的是可惜了這門手藝!”鄧青嬌惋惜的說道。
也許,在若干年後,當人們走在古鎮的街道上,看著街旁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時,剩下的就只能是欽佩和留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