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橋
日期:2016/12/14 18:37:44   編輯:古代建築史古橋
婺源李坑有古橋,小河穿村而過,一座座古橋溝通兩岸。李坑的古橋有石橋,有磚橋,還有不少木板橋。歲月彌久,情懷依舊,雙橋疊鎖、仙橋毓秀與兩澗清流、柳碣飛瓊等共同構築了李坑村美麗的畫卷。
徽州宏村,除架在牛肚—南湖上的石橋外,還有四座橋,宏村橋、際泗橋、宏際橋、源民橋,它們是村民跨溪交通往來的要道,也是“牛”形村落四條不可或缺的腿。它們歷經風雨滄桑,卻依然雄起,支撐起了村莊。
池州渚湖姜村,童溪河貫村,河水清碧,能看見河底的鵝卵石與游動的小魚。有六座橋架在童溪河上,其中四座是明代的石橋,它們分別是翠寶橋、繼翁橋、迎璋橋和懷親橋。懷親橋堅固挺拔、古樸傲岸的雄姿向人們訴說著塵世滄桑的如煙往事,勾起人們無限深情的遐思。懷親橋又叫女兒橋,傳說明朝時期,渚湖姜村有一女馨兒,自幼琴棋書畫,因愛嫁給了鄰村的窮秀才,夫婿進京趕考,癡情女子每天靜立橋頭守望,洪水泛濫,沖垮木橋,建石橋,馨兒化作千斤石楔,等候秀才歸來。褐色石橋下方披拂的青籐,就是馨兒傷心的淚簾,由此可見愛的忠貞。
歙縣有座太平橋,又稱為寡婦橋,橋始建於南宋,元末毀於兵亂。相傳明弘治年間,孤寡老太臨終時將一生積攢的銀兩全數捐出以供鄉人建橋,大家紛紛籌資投勞,橋歷時數年建成,為表彰寡婦,鄉人特意加築一石拱,稱橋為“寡婦橋”。歙縣還有座紫陽橋。傳說清同治年間,富商聚集紫陽渡口商談建橋事宜,有進城賣柴歸鄉的農夫旁聽,富商瞧不起,農夫發誓帶頭建造了第一個橋墩,富商緊隨其後每人各擔一孔,這樣紫陽橋建成。這兩個傳說故事,歌頌的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弘揚的都是傳統美德。
婺源清華小鎮有座橋很有名氣,它就是建於南宋,橫跨河溪狀若彩虹臥波,被眾多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廊橋之一”的彩虹橋。它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長的廊橋,歷八百余年歲月,古樸,厚重,積澱感強。彩虹橋十一座廊亭,古雅別致。彩虹橋上游有山,茂林修竹,橋邊有田,小麥碧綠,油菜金黃。亭中有石桌石凳,路人可歇息喘氣,游人可浏覽風光。橋的建設美而簡潔,有別於古民居雕梁畫棟,它便於維修,易於留存,愈平實愈易傳承的哲學思想蘊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