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佛教十八羅漢的傳奇身世
日期:2016/12/14 22:14:37   編輯:古代建築史十八羅漢像
羅漢又稱阿羅漢,指能斷除一切煩惱,達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修行圓滿又具有引導眾生向善解脫的德行,堪受人天供養的聖者。
十八羅漢是佛教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是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有名有姓身世各異。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即為十八羅漢了。他們都是佛的弟子,是接受了佛的囑托,永不涅槃而住於世間,隨緣度化眾生。
由於經典中最初確實記載為十六羅漢,那麼如何演變為十八羅漢呢?
據經典載,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付囑,不入涅槃。公元二世紀時師子國(今斯裡蘭卡)慶友尊者作的《法住記》中,更記載了十六阿羅漢的名字和他們所住的地區。這部書由玄奘法師譯出之後,十六羅漢便普遍受到我國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時,繪圖雕刻日益普遍起來,後來畫家畫成了十八羅漢,推測畫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記》的作者慶友尊者和譯者玄奘大師也畫在一起。所以成為十八羅漢。
另有考證認為,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活佛認為:十八羅漢的最後兩位應該是降龍羅漢(迦葉尊者)和伏虎羅漢(彌勒尊者),由於是欽定,從此十八羅漢便被規定了下來。
現今在我國多地寺廟道場中,多為十八羅漢,最後兩位即是降龍羅漢與伏虎羅漢。
十八羅漢具體名稱如下:
“坐鹿羅漢”、“喜慶羅漢”、“舉缽羅漢”、“托塔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騎象羅漢”、“笑獅羅漢”、“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降龍羅漢”、“伏虎羅漢”。
以下分別介紹十八羅漢:
坐鹿羅漢
賓度羅跋羅墮閣尊者——坐鹿羅漢
端坐神鹿、若有所思,泰然自若。高雅平易。
這位羅漢本來是優陀延王的大臣,權傾一國,但他忽然發心去做和尚。優陀延王親自請他回轉做官,他怕國王啰唆,遂遁入深山修行。
有一日,皇宮前出現的一名騎鹿和尚,御林軍認得是跋羅墮閣,連忙向優陀延王報告。國王出來接他入宮,說國家仍然虛位以待,問他是否回來做官。他說回來是想引導國王出家,他用種種比喻,說明各種欲念之可厭,結果國王就讓位太子,隨他出家了。
歡喜羅漢
迦諾迦代蹉尊者——歡喜羅漢
妖魔除盡、玉宇澄清、揚手歡慶、心花怒放。
歡喜羅漢是著名的論師。論師即善於談論佛學的演說家及雄辯家。有人問他甚麼叫做喜,他解釋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快樂之喜。又有人問他:“何謂之高慶?”他說:“不由耳眼口鼻手所感覺的快樂,就是高慶。例如誠心向佛,心覺佛在,即感快樂。”他在演說及辯論時,常帶笑容,又因論喜慶而名聞遐迩,故名喜慶羅漢,或歡喜羅漢。
舉缽羅漢
諾迦跋哩陀尊者——舉缽羅漢
原是一位化緣和尚。他化緣的方法與眾不同,是高舉鐵缽向人乞食,成道後,世人稱其為“舉缽羅漢”。是一位慈悲平等托缽化緣的行者。藉托缽福利世人,予眾生種植福德,並為他們講說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眾生。
托塔羅漢
蘇頻陀尊者——托塔羅漢
七層寶塔、佛法通靈,威而不怒、道行超群
塔,是取梵文“塔婆”一詞的第一音而成的中國字。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中國是沒有塔,故特造“塔”字,佛教中的塔,是載佛骨的東西。由於塔是載佛骨的器具,於是塔也成為佛的象征。托塔羅漢不是托塔天王,托塔天王是菩薩,菩薩和羅漢有分別:菩薩是“大乘”修成的果,而羅漢則是“小乘”修成的果。這羅漢名蘇頻陀,是佛祖釋迦牟尼所收的最後的一位弟子。他修到五神通,又修得非非想及非想定。蘇頻陀是佛祖最後一名弟子,他為了紀念佛陀,特地把塔隨身攜帶,作為佛祖常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