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學大成殿
日期:2016/12/14 18:48:55   編輯:古代建築史 長洲縣學大成殿坐落在平江實驗學校內。校園西面是平江路,南面是干將路。在干將路上,透過柵欄,可見大成殿,坐北朝南,正對校門,給寧靜的校園平添幾分肅穆。
大成殿是文廟正殿,用以祭祀孔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诏令“州縣學皆立孔廟”,從此,文廟與縣學、府學合而為一,成為官學發展沿革和儒家文化薪火相傳的明證。蘇州歷史上曾經有三座文廟並存:蘇州府學、長洲縣學和吳縣縣學。吳縣縣學已經不存,保留下來的是蘇州府學和長洲縣學這兩座。
長洲縣學大成殿於明嘉靖二十年(1541)遷現址,曾毀於火災,現存的是光緒八年(1882)重建的,至今有l20多年歷史。大成殿面積544平方米,在蘇州現存古殿中排在玄妙觀三清殿(1125平方米)、西園寺大雄寶殿(672平方米)、蘇州文廟大成殿(630平方米)之後,居第四位。
老宅檔案
長洲縣學大成殿位於干將東路平江實驗學校內。長洲縣學創立於南宋鹹淳元年(1265),學址在舊學前西口,由廣化寺改建,元明幾經重修,即所謂“舊”學。明嘉靖二十年(1541)遷現址,以福寧萬壽寺改建,即所謂“新學”。清雍正三年(1725)後為長洲、元和二縣學。現有大成殿為光緒八年(1882)重建,重檐歇山頂,面闊7間32米,進深6檩17米,高約18米,扁作梁架,四周有外檐桁間牌科,前設月台。原殿內有清歷代皇帝書額“萬世師表”(康熙二十三年頒)、“生民未有”(雍正三年頒)、“與天地參”(乾隆三年頒)、“聖集大成”(嘉慶三年頒)、“聖神天縱”(同治三年頒)、“斯文在此”(光緒三年頒)、“德配天地”等數塊,上有雲鶴花板頂等,均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僅存殿架。1994年11月在蘇州市文管會、教委支持下對大殿進行全面維修。1998年11月24日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曾欲移建老殿未獲准經費短缺大成殿長年瀕危
顧汝雲老師和這座校園相伴已經四十年。1968年,他進入當時的蘇州市工業職工子弟中學(後改為十一中)讀初中,1973年師范畢業回到母校工作;1998年學校合並,他又成為平江實驗學校初中部的老師。
顧老師指著大成殿門口的大樹告訴記者,他上中學時,這棵樹只有碗口粗。這棵樹奇特地長在高高的殿基上,枝繁葉茂,分成五枝,人稱“五子登科”。顧老師說,這是樸樹,無人栽種,是風吹來的種子,或是小鳥銜來,在這裡生根發芽,長成大樹。現在,它和18棵古銀杏已成為大成殿的標志。
1973年,顧汝雲師范畢業,回到十一中工作。大成殿當時是學校的禮堂。顧老師說,夏天,幾位老師常在大成殿午休,大殿空曠通風,很陰涼,但是已經殘舊,蛇蟲百腳都有,當時還能聽見蛇“打呼”的聲音。“文革”中大成殿遭到嚴重破壞。天花板早被卸下當了課桌,後來都不知所終;而記載中的那些清朝歷代皇帝書寫的匾額,顧老師也沒有見過。
顧老師說,約在上世紀80年代,上海虹口公園想把這幢建築整體移建到上海,條件是替學校重建一幢樓,樓下是禮堂,樓上是辦公室。當時學校經費困難,這條件聽起來不錯,是校領導沒有答應。而大成殿一天天破敗下去,苦於沒有經費,無法修繕。
張陽陽從1985年起擔任十一中的總務主任,直到1993年調離。他回憶說,八九十年代時,大成殿已是瀕危建築,學校地方很小,大成殿周圍就是操場和跑道,學生跑步時要繞過,一旦風大,常有瓦片吹落,很不安全。無論從學生的安全考慮,還是從古建築保護考慮,學校都很想維修大成殿。但是由於經費原因,當時只能把危險的地方稍加修繕。
1994年11月,蘇州市文管會、市教委聯合斥資大約二十多萬元,對大成殿進行大修。從此,大成殿被老師和同學們呵護著。1998年,它被列為蘇州市文保單位。
推薦閱讀:
清代公共圖書館心蘭書社修舊如舊
重慶發掘宗教建築特色建設精品工程
合肥斥資七百萬對衛立煌家族故居整體修復
廣州市將重點保護明清古村落
推薦閱讀:
清代公共圖書館心蘭書社修舊如舊
重慶發掘宗教建築特色建設精品工程
合肥斥資七百萬對衛立煌家族故居整體修復
廣州市將重點保護明清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