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國廟堂(七):祠堂的門面

中國廟堂(七):祠堂的門面

日期:2016/12/16 20:08:30      編輯:古代建築史




祠堂作為宗族的代表性建築,又處於村裡的中心位置,所以很注意本身形象的塑造。由於祠堂多以門廳面臨街巷,大門多開設在門廳正面,所以這種塑造往往集中在祠堂大門的形象上。在前面介紹的幾個村落的祠堂上,我們已經看到各種不同形式的祠堂大門,有簡單樸素的郭洞村何氏宗祠大門,有南社村祠堂門廊式大門,也有諸葛村祠堂牌樓式的大門。在這裡將介紹更多地區農村祠堂的大門,從它們不同的形象上可以進一步看到祠堂形態的多樣性。

在前面介紹鄉土住宅時已經說到,山西的住宅都是灰磚牆和青瓦頂,這裡的祠堂也是這樣。山西臨縣碛口鎮西灣村的陳氏宗祠是三間窯洞房,中央開間為祠堂門,窯門前加了三開間的檐廊,柱梁間有雕花雀替,山牆墀頭有磚雕,使大門顯得突出。窯洞前院的院牆上還有一道院門,門頭高出院牆,門上方有一塊書寫著“承先啟後”四個大字的門匾,造型樸實。山西襄汾丁村的丁氏宗祠大門更簡潔,三開間的門廳前設檐廊,除兩側山牆頭上有一點點裝飾外,梁柱上均無雕飾,大門設在中央,既無門頭也沒有門臉,只有兩扇門板上的門钹、看葉組成具有裝飾性的圖案。

浙江永嘉楠溪江農村的住宅造型樸素無華,這裡的祠堂具有同樣的風格。西岸村的大石祠堂規模不小,前後三進,兩進天井裡還設有水塘,但它的大門只是一座院牆門。單開間的大門,上用簡單的懸山屋頂,兩側以八字形短牆連接著院牆;短牆石牆基,白灰牆面,上面開有花窗,在左右護衛著大門,造型既樸素又很突出。

大型祠堂或稍為講究些的中小型祠堂多喜歡用牌樓的形式裝點大門。牌樓式的門有磚造和木造兩類磚造的是用磚砌造出牌樓的形式貼附在祠堂大門四周的牆面上,形成牌樓式的門臉裝飾。前面介紹的諸葛村春晖堂和雍睦堂大門都是單開間三頂的牌樓形式。江西樂安流坑村屯田郎公祠和江西婺源洪村三晝堂都是三開間三頂牌樓式大門。

浙江永康厚吳村吳儀公祠和安徽績溪朱氏公祠都是三開間五頂頂牌樓式大門。它們雖然都由磚材制造,但在屋頂形式上有的屋角平緩有的起翹很高;在牌樓的梁柱雕刻上也有多與少、精細與粗略的區別別。這些在造型上的區別既反映了各地區風格的特征,也表現出設計制造水平的差異。

木造的牌樓式祠堂門,都是把門廳的中央部分一開間或者三開間的屋頂抬高,連同廳堂的柱子做成牌樓,木柱子上架枋,梁枋上排列斗拱支撐上面的屋頂,全部由木結構構成。江西婺源黃村黃氏宗祠和汪口村俞氏宗祠的大門都是四柱三開間三頂牌樓式,安徽績溪胡氏大宗祠是五開間五頂牌樓式。婺源、績溪同屬古徽州地區,這裡的建築具有造型嚴謹而端莊的特征。福建連城培田村久公祠的大門也是四柱三開間三頂木結構牌樓,它開間不大,但三座屋頂卻挑出很遠,屋檐下斗棋造型奇巧,表面附木雕,在大門兩側的開間上還各有三扇雕刻十分繁雜的格扇這座祠堂大門表現出福建地區建築所特有的那種重形式、喜好繁缛雕飾的風格特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