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廣州何吾驺“閣老之墓”

廣州何吾驺“閣老之墓”

日期:2016/12/14 18:44:2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廣州何吾驺“閣老之墓”

    何吾驺(1581年-1651年):香山小榄人,字龍友,號象岡。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中己未科進士,歷官經筵講官、禮部尚書,內閣大學士、首輔等職。

    他是小榄明清史上唯一官至首輔(宰相)的大員,他一生歷仕六朝,30余年仕途幾度沉浮,他就是頗具傳奇色彩的南明首輔、出生香山小榄的何吾驺,俗稱“何閣老”。300多年過去,昔日的顯赫只落得個落寞蒼涼,他的一生因是否投降清朝而爭議不斷。而有關他的死也是傳說紛纭,如今較為認可的一種是其兵敗死於廣州,其棺榇在外鄉停放6年後,才得葬回故裡小榄鳳山。30余年前,閣老之墓因修建酒店被遷移重修。

    明清兩朝小榄數他官職最高

    在小榄鳳山南麓,曾經的相府“翁陔園”如今只剩下一個凋敝破落的頭門,夾雜在喧鬧的街市中,鮮為今人所知。

    “明清兩朝代,小榄總共出了三位一品大員,何吾驺是唯一官至首輔的。”小榄鎮地方志編纂者、何氏後人何堯申表示。

    1274年,何貴九郎、十郎兄弟族從南雄珠玑巷遷徙至小榄鳳山腳下,時至今日,小榄成為中山何氏最大的聚居地。

    1581年,小榄何氏第十三世孫何吾驺降世。數十載寒窗苦讀,1619年,何吾驺考取進士二甲第四名,自此開始了跌宕沉浮的30余載仕途之路。1651年,歷經滄桑的何相國駕鶴,其骸骨葬於鳳山上。

    鮮有人知何閣老

    5月29日,南都記者來到小榄鳳山,如今的鳳山已然被辟為小榄鳳山公園(原小榄人民公園)的核心,成為老人們最主要的休閒之所。三兩亭角掩映在蒼翠高大的樹蔭下,陽光透過樹梢斑駁地灑在地上,一條條的整齊的石板路蜿蜒其間。

    在公園的平面指示圖上,並未標注何吾驺墓冢的位置。記者在公園裡向多位老人詢問起何吾驺墓冢時,得到的回答均是“不知道”,對於何吾驺其人亦是鮮有人知。

    小榄新市社區文化路與正義路一帶,曾是當時最顯赫的宅第“翁陔園”的所在地。而如今,曾經繁華的相府已蹤影難覓。行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頭,向當地人問起何吾驺故居,人們都是愕然搖頭。

    幾經尋覓,記者在文化路六巷找到了翁陔園僅存的“頭門”,沒有任何的標識,一堵灰白的牆將故居與嘈雜的世界劃開。在“頭門”西側,有一間不協調的小屋,何相國的後人何啟森便是此屋的主人。然而當被問及其對何吾驺生平以及翁陔園的變遷有何了解時,何啟森表示“不清楚”,乃至於對自己是否為何吾驺的嫡親後裔也不甚清楚。

    為建酒店遷移墓冢

    據史料記載,何吾驺死後,其骸骨葬於小榄鳳山。南都記者在何堯申的指引下,在鳳山西麓的革命烈士陵園腳下見到了遷址重修之後的何吾驺墓。

    重修的何吾驺墓占地僅10余平方米,中間為一座四角小亭,亭內立有一塊兩米高的墓碑。墓碑的正面朝內,刻有墓志銘的背面朝外,如不入內,很難發現這就是何閣老之墓。

    何堯申告訴記者,如今看到的何吾驺墓是1985年遷址重修的,其原墓址在上世紀80年代初建設菊城酒店被占用。舊址相距何吾驺墓不過幾十步,就是菊城酒店的側後門。

    “當時何吾驺的骸骨挖出來後沒有馬上就重葬,而是由他的後人收藏保管到1985年才重修墓冢。”何堯申告訴記者。如今的何吾驺墓,保存下來的只有墓旁的兩尊石獅。雖已過數百年,石獅上長滿青苔,但其栩栩如生之態仍在。

    詩書皆有佳作

    何吾驺在藝術上也是功成名就,其在詩書上給後世留下了不少不朽的佳作。撰有《元氣堂詩文》三集10卷,《經筵日講拜稽錄》4卷,《周易補注》4卷,《雲笈軒稿》2卷等。

    據了解,何吾驺擅長書法,在效法王羲之、蘇東坡等歷代先賢的基礎上,融合己意,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在明末書法家中被稱為“樹一幟於嶺外”。

    何吾駒擅寫草書,所作擘窠大字,凝重雄渾,代表作品有《風流弦管詩立軸》、《冬日署中梅花詩軸》等。其中《風流弦管詩立軸》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作品筆勢飛揚,老筆縱橫、蒼勁雄渾,表現出藝術家強烈的個性。

    此外,何吾驺還有書法石刻精品流傳於世,代表作有《秋悲詩》、《香山八景序》、《珠海寺詩》等。據稱,何吾驺喜歡寫大字,其以鐘體楷法寫大字,凝重雄渾,而他所寫小楷也是端莊秀勁。

推薦閱讀:

老北京“紅燈區”的八大胡同

義烏和濟堂的百年風雨往事

巢湖樣巴街

海岱青州時光倒流的千年古城


    翁陔園:文化路為原翁陔園葵溪

    明崇祯八年(1635年),官至內閣大學士的何吾驺因與幕僚意見不合遭攻擊,被罷黜歸故裡。回到小榄後,何吾驺於鳳山之麓劃地數十畝,築起一座豪華的宅院,取名“翁陔園”。

    據史料記載,翁陔園包括現在的蓮塘大街、三角市、西閘等地方,其北至鳳山南麓,南至蓮塘大街,東至滘口孖塘,西至西閘,並有葵溪橫注其中。

    “據記載,當時的翁陔園內建有松鳳閣、吸和軒等多處景點,規模宏大,處處勝景,"翁陔春游"被譽為當時的榄溪八景之一。”何堯申告訴記者。5月29日上午,在何堯申的指引下,記者在新市社區文化路六巷見到了翁陔園遺址一間破舊的單進間古建築,曾經的翁陔園已經蕩然無存。

    據《榄溪風物》記載,翁陔園內的松鳳閣、吸和軒、樓覽輝在清康熙年間實行遷海政策時被毀;寶綸閣在小榄淪陷時被毀;愚公樓、元氣堂在解放後被拆除;後花園則被辟為小榄鎮鳳山公園(原人民公園)。最終存留下的只有明代所建的頭門。

    據了解,相府頭門保存了明末典型的官宦大家建築風格,是中山現存很少的明代名人故居之一。頭門為一進三間,花崗巖基底,青磚橫砌,硬山式擱檩,檐下有拼砌的羽毛狀浮雕磚雕。

    經過三百余年的風雨侵蝕,浮雕灰暗,牆壁斑跡點點,屋檐殘缺不齊,屋頂上長滿了雜草和青苔。頭門後小小的園子裡,高大的槟榔樹在風中舞動。沒落的相府與一牆之隔的文化路及栉比鱗次的商鋪形成了強烈對比。據何堯申介紹,如今繁華的文化路就是由曾經橫貫翁陔園的葵溪填埋而成。

    爭議:是否降清未有定論

    對於古代臣子來講,是否“忠君”是評定其氣節操守的重要依據。何吾驺一生歷仕六朝,《明史》、《明紀》、《永歷實錄》等諸多官私史均記載何吾驺於邵武政權覆滅時曾投降清朝,然清朝所編的《香山縣志》、《何吾驺墓志銘》均沒有記載其投降清朝,因此史學界對何吾驺是否降清至今仍存爭議。

    “目前還沒有充分的史料能夠證明,很難下定論。”談及何吾驺降清一事,小榄地方志編輯組負責人梁華海表示。《小榄鎮志》中有關何吾驺的記敘對是否降清完全未提及。

    據了解,至近代,由中山學者李履庵與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馬楚堅分別撰文指出何閣老未曾投降清朝,其撰文的主要依據是清《香山縣志》、《何吾驺墓志銘》及家譜等均未記載何吾驺降清。

    已故小榄地方志編者、有小榄文化歷史“活字典”之稱的梁志鈞老人,曾於2006年在《中山文史》發文指出:“何吾驺降清史實無論正史、野史均有記載,差不多已成鐵案。”梁志鈞指出,《何吾驺墓志銘》為其同僚黃仕俊所撰、清《香山縣志》主修者為何氏後人,他們在記錄何吾驺生平時,對其沒有民族氣節的屈膝投降之事“是不會據事直書的”。

    記者翻閱《明史·何吾驺傳》發現,其篇幅短小而簡略,全文僅186字,其中對何吾驺擁立邵武帝及為清軍所滅一事完全沒有提及。但在《明史·蘇觀生傳》中則對蘇觀生與何吾驺擁立唐王朱聿鐭稱帝一事有明確記載。據其記載,當時紹武帝及蘇觀生為清兵所俘遇難,而“吾驺、應華等悉降”。

    “俄而唐王、觀生皆見殺,吾驺遂降,厚賄成棟,特薦之於清。”清王夫之所撰《永歷實錄·何吾驺傳》如是記載。後來,李成棟投誠永歷政權,何吾驺也被召入內閣輔政。對此,王夫之在傳記中稱何吾驺當時其實沒有想要再做官的意願,但仍然受诏入內閣,其目的是“蓋前罪恥,塗飾鄉裡耳目。”

    首輔之死眾說紛纭

    何吾驺之死也是眾說紛纭。據《明史》何吾驺本傳記載,何吾驺在永歷朝任職時遭同僚攻擊,於是“引疾辭出,卒於家”。

    而《永歷實錄》則記載稱,清朝在李成棟投誠南明後,再次發兵攻陷廣州,“吾驺逃入海中,死。”又據何氏家譜本傳以及清《廣東通志》記載,何吾驺是在廣東三水抗擊清軍時,兵敗失蹤,卒於亂軍。

    對於上述各種說法,梁華海表示,目前他們比較采信的一種說法是,何吾驺是於1651年抗擊清軍兵敗,後卒於廣州府署。據1959年在小榄鳳山出土的何吾驺墓志銘記載,何吾驺當時被永歷帝封為太傅,領兵於廣東三水抗擊清軍,後因糧草匮乏,而後方又有奸人作梗,不發一粟,致其糧草斷絕,最後被清軍擊潰俘虜。據稱,年邁何吾驺在被捕後,最終經不起殘酷的摧殘,死於陋室。

    墓志銘雲:“遺骸在殡,已閱六載,首丘之地,亦久自定。”由此可見,何吾驺應是死於異地,而其棺榇更是在外鄉停放達六年之久,直到順治十三年(1656)才由其子何准道等人扶榇回小榄鳳山安葬。

推薦閱讀:

老北京“紅燈區”的八大胡同

義烏和濟堂的百年風雨往事

巢湖樣巴街

海岱青州時光倒流的千年古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