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何吾驺“閣老之墓”
日期:2016/12/14 18:44:23   編輯:古代建築史 何吾驺(1581年-1651年):香山小榄人,字龍友,號象岡。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中己未科進士,歷官經筵講官、禮部尚書,內閣大學士、首輔等職。
他是小榄明清史上唯一官至首輔(宰相)的大員,他一生歷仕六朝,30余年仕途幾度沉浮,他就是頗具傳奇色彩的南明首輔、出生香山小榄的何吾驺,俗稱“何閣老”。300多年過去,昔日的顯赫只落得個落寞蒼涼,他的一生因是否投降清朝而爭議不斷。而有關他的死也是傳說紛纭,如今較為認可的一種是其兵敗死於廣州,其棺榇在外鄉停放6年後,才得葬回故裡小榄鳳山。30余年前,閣老之墓因修建酒店被遷移重修。
明清兩朝小榄數他官職最高
在小榄鳳山南麓,曾經的相府“翁陔園”如今只剩下一個凋敝破落的頭門,夾雜在喧鬧的街市中,鮮為今人所知。
“明清兩朝代,小榄總共出了三位一品大員,何吾驺是唯一官至首輔的。”小榄鎮地方志編纂者、何氏後人何堯申表示。
1274年,何貴九郎、十郎兄弟族從南雄珠玑巷遷徙至小榄鳳山腳下,時至今日,小榄成為中山何氏最大的聚居地。
1581年,小榄何氏第十三世孫何吾驺降世。數十載寒窗苦讀,1619年,何吾驺考取進士二甲第四名,自此開始了跌宕沉浮的30余載仕途之路。1651年,歷經滄桑的何相國駕鶴,其骸骨葬於鳳山上。
鮮有人知何閣老
5月29日,南都記者來到小榄鳳山,如今的鳳山已然被辟為小榄鳳山公園(原小榄人民公園)的核心,成為老人們最主要的休閒之所。三兩亭角掩映在蒼翠高大的樹蔭下,陽光透過樹梢斑駁地灑在地上,一條條的整齊的石板路蜿蜒其間。
在公園的平面指示圖上,並未標注何吾驺墓冢的位置。記者在公園裡向多位老人詢問起何吾驺墓冢時,得到的回答均是“不知道”,對於何吾驺其人亦是鮮有人知。
小榄新市社區文化路與正義路一帶,曾是當時最顯赫的宅第“翁陔園”的所在地。而如今,曾經繁華的相府已蹤影難覓。行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頭,向當地人問起何吾驺故居,人們都是愕然搖頭。
幾經尋覓,記者在文化路六巷找到了翁陔園僅存的“頭門”,沒有任何的標識,一堵灰白的牆將故居與嘈雜的世界劃開。在“頭門”西側,有一間不協調的小屋,何相國的後人何啟森便是此屋的主人。然而當被問及其對何吾驺生平以及翁陔園的變遷有何了解時,何啟森表示“不清楚”,乃至於對自己是否為何吾驺的嫡親後裔也不甚清楚。
為建酒店遷移墓冢
據史料記載,何吾驺死後,其骸骨葬於小榄鳳山。南都記者在何堯申的指引下,在鳳山西麓的革命烈士陵園腳下見到了遷址重修之後的何吾驺墓。
重修的何吾驺墓占地僅10余平方米,中間為一座四角小亭,亭內立有一塊兩米高的墓碑。墓碑的正面朝內,刻有墓志銘的背面朝外,如不入內,很難發現這就是何閣老之墓。
何堯申告訴記者,如今看到的何吾驺墓是1985年遷址重修的,其原墓址在上世紀80年代初建設菊城酒店被占用。舊址相距何吾驺墓不過幾十步,就是菊城酒店的側後門。
“當時何吾驺的骸骨挖出來後沒有馬上就重葬,而是由他的後人收藏保管到1985年才重修墓冢。”何堯申告訴記者。如今的何吾驺墓,保存下來的只有墓旁的兩尊石獅。雖已過數百年,石獅上長滿青苔,但其栩栩如生之態仍在。
詩書皆有佳作
何吾驺在藝術上也是功成名就,其在詩書上給後世留下了不少不朽的佳作。撰有《元氣堂詩文》三集10卷,《經筵日講拜稽錄》4卷,《周易補注》4卷,《雲笈軒稿》2卷等。
據了解,何吾驺擅長書法,在效法王羲之、蘇東坡等歷代先賢的基礎上,融合己意,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在明末書法家中被稱為“樹一幟於嶺外”。
何吾駒擅寫草書,所作擘窠大字,凝重雄渾,代表作品有《風流弦管詩立軸》、《冬日署中梅花詩軸》等。其中《風流弦管詩立軸》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作品筆勢飛揚,老筆縱橫、蒼勁雄渾,表現出藝術家強烈的個性。
此外,何吾驺還有書法石刻精品流傳於世,代表作有《秋悲詩》、《香山八景序》、《珠海寺詩》等。據稱,何吾驺喜歡寫大字,其以鐘體楷法寫大字,凝重雄渾,而他所寫小楷也是端莊秀勁。
推薦閱讀:
老北京“紅燈區”的八大胡同
義烏和濟堂的百年風雨往事
巢湖樣巴街
海岱青州時光倒流的千年古城
推薦閱讀:
老北京“紅燈區”的八大胡同
義烏和濟堂的百年風雨往事
巢湖樣巴街
海岱青州時光倒流的千年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