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原記憶:青城古鎮 水煙裡飄出繁華
日期:2016/12/14 9:48:17   編輯:古代建築史可以說,千年古鎮的形成既有時代特征,又有文化含量的諸多元素積澱產生,當我們站在一個新時代的角度來審視榆中青城鎮時,那些具有歷史文明特質的印記愈加明顯。
本報記者唐學仁馬進帥
壹:踏訪 文化小鎮散發千年古韻
青城有極為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古老的名勝遺址,是古代西北商貿集散地之一。隨著電視劇《老柿子樹》的熱播,榆中青城,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古鎮也一夜之間聲名鵲起。
踏著清晨帶著雨露的道路,由蘭州出發途徑白銀,開車行駛2小時路程,就來到了青城鎮。走進古鎮的瞬間,歷史的溫柔便攜著溫情款款而來。作為古代蘭州近郊最大的貨物集散地,舶來文化使得青城古民居既有山西大宅院風味,又有北京四合院的格式。現存的50多處民宅四合院古建築,保留著很多真正意義上的古跡。
青城鎮文化站站長劉軍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他指著街道旁的“羅家大院”說,這個古建築群為明清時期的四合院建築,屬於規模最大的、清一色的青磚木樓,樸素到所有的木頭都不用油漆,古建築群裡的家具和物件都基本上是老古董。院子中有當年的水煙作坊、水缸,石桌和滿院子自然而生的草相映成趣。記者采訪時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幾乎所有大門前須都安置兩個石鼓或近似石鼓的石墩。劉軍說,這一鄉俗源於記載功德的傳統文化,爾後演變為保家太平,用作鎮宅避邪。走進一座古宅院,從精美的窗飾、門飾依然能領略到往日的興盛。
在青城鎮,高家祠堂是必須要看的。這個始建於乾隆50年(公元1785年)的祠堂保存得相當完好,裡面懸掛著清道光帝御賜高鳴桂“才兼文武”和鹹豐帝御賜高士的匾額。抬頭望著這些斑駁的字跡,仿佛看到了當年高家人考中進士,跨馬游街、衣錦還鄉的熱鬧場面。
貳:史話 從軍事重鎮演變成集散中心
青城曾是商貿發達、經濟繁榮、文化豐富的一個重鎮。它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獨具魅力,引人神往。
據史料記載,唐朝在此修築龍溝堡(舊城)。北宋仁宗年間,西夏王李元昊叛亂,時任秦州刺史的宋朝大將狄青為防止西夏入侵,憑借天然的防御工事——黃河,在唐朝龍溝堡的基礎上增築了新城。因為新城東西長,南北狹,故稱“一條城”或“條城”。後來為了紀念狄青將軍,將“一條城”叫做青城。
這裡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最重要的水旱碼頭和商貿中心,唐宋元明時期的邊塞軍事重鎮,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2006年被甘肅省建設廳、甘肅省文物局命名為“甘肅歷史文化名鎮”。從青城街道的名稱中,就能看出它們都是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的,如教場路、直街巷、上下牌、箭道巷等。“牌是當時明朝某一級軍事組織相互核驗的憑證,某個牌表示某個所屬的群體駐扎在那裡。”原青城水煙廠廠長周建學說。
清代,青城逐漸由明朝的軍事重鎮向商貿中心轉變。“青城古鎮經歷了從最初的軍事防御城池到水旱商埠重地,再到蘭州地區物資集散中心的漫長演變過程,並逐漸形成了以商業文化為基礎,以多元文化為內涵,以水鄉古鎮民俗民間文化為特色的綜合文化類型。”談起古鎮悠久的歷史,劉軍頗有學者的口吻。
三:回望 四合院浸潤了水煙文明
青城因為戰爭而興起,也因為水煙而興盛。“水煙真者出蘭州”,青城古鎮幾乎濃縮了蘭州水煙栽種加工史。
劉軍介紹說,青城是水煙的發源地,被譽為“中國水煙之鄉”。明末清初,青城人就發明了水煙,到了清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水煙的種植、加工、銷售達到了鼎盛時期。
周建學說,水煙的興盛帶來了整個青城的興盛,青城成了方圓幾百裡的商貿中心。“到清康熙年間,青城水煙已經形成品牌,一個大型的貨物集散碼頭逐漸形成了,水煙從這裡通過駝隊、車隊、馬幫,最主要的還是黃河上的羊皮筏子運往北京、廣州、福建、包頭等地,行銷全國。”
直街巷的羅家大院就是青城四大水煙作坊中的一個,“永順成”是羅家大院水煙作坊的字號。主要生產“永”字牌水煙。“這是壓煙擔,它是將潮濕的煙葉配料後壓成煙捆。”在羅家大院東院的前院中,劉軍指著一個木制擔子介紹說。“這些四合院多是由於水煙制作而發達的人家建立的,時間久的有180年左右了。”村民白秀花對自己所住的這條巷的情況再熟悉不過了。
就像年代久遠的四合院一樣,隨著時代的推移,水煙被湧入中國的香煙所取代。特別是到了20世紀50年代,鐵路開通,汽車多了起來,青城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水旱碼頭也逐漸失去了它昔日的輝煌。
肆:憧憬 讓“名鎮”更加迷人
2007年6月,在中國評選的首批10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青城因厚重的人文歷史和獨特建築文化,成為甘肅惟一榮膺此稱號的鄉鎮。如今伫立在古鎮青石板道上,不覺便有時光倒流之感。高作翰老人笑著說,那時候販子們把水煙販賣到外地後,不僅帶來了各地的貨物,還有能工巧匠。
古老的青城書院和高家祠堂遙相呼應,記錄了青城的文化。進士10人,孝廉方正8人,文舉23人,武舉51人,五貢83人……書院牆上的“光榮榜”列著那些早已遠去的古代文人的姓名。站在書房裡,我們似乎聽到朗朗的讀書聲穿越時空,仍在耳邊回蕩。
青城古鎮還有著深厚而獨特的民俗文化,如英雄武鼓、隍爺出巡、喜慶窗花、詩詞書畫、西廂調、秦腔等。但劉軍擔心的是,正在發生的城鎮失憶,將使這些特色漸漸消失。榆中青城旅游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經理張成軍告訴記者,古鎮旅游開發,應重在保護,突出文化特色,並在政府監督引導下,使古鎮在保護中得到合理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