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故宮地庫:不能說的秘密
日期:2016/12/15 0:26:55   編輯:古代建築史
文物損毀、私下拍賣等爆料的頻頻出現,讓公眾覺得,故宮(微博)博物院沒能把已有的東西看好,對於故宮文物去向的猜測也五花八門。故宮“家底”到底有多厚?出展率是多少?沒展出的文物現狀又如何?對於這些,外部人根本說不清楚,故宮內部老人兒也知之不詳。文物藏品的大細,究竟何時能公布?
一家四代的文管員
曾曾祖父是宮廷畫師
梁金生大概算得上是最了解故宮的人之一,他們一家四代都和故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清朝鹹豐年間,梁金生的曾曾祖父便進入故宮,在內務府如意館擔任宮廷畫師。其曾祖父則擔任過如意館的掌管。巧的是,兩位畫師的作品就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內。梁金生只在工作中看到過少數兩幅祖輩留下來的畫作,有一種“保管自家東西”的微妙情緒。
從正在維修的東華門進入故宮,右拐入一條下路,再過小橋就到了梁金生辦公的院門前。已經退休快4年的梁金生被故宮博物院返聘,仍留在這裡,為故宮盡一份力。
梁金生說,和祖輩比起來,他守護故宮文物的任務還算輕松。 1924年,溥儀退位,梁金生的爺爺梁廷炜被編入“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點查皇宮遺留下來的文物。當時刊印公布的文物數達到117萬余件(套)。溥儀在“暫居宮禁”時曾讓文物流失不少,1923年建福宮的一場大火也焚毀很多文物,所以117萬余件(套)只是數目。此後,梁金生一家便開始在動蕩的時局中保護文物,隨著文物的不斷遷移,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因為保護這些文物,爺爺最終留在了台灣,臨終也沒能再回到北京,梁金生不無感慨。 1954年,梁金生的父親帶著家人才遷回北京,繼續在故宮從事文物保護工作,“我們家離故宮特別近,旁邊就是大高玄殿,所以經常可以到故宮轉悠”,大概就是從那時起,故宮的一磚一石、一草一木便慢慢融入到梁金生的內心深處。他在故宮已經工作了33年。
神秘的地下文物庫
“這事絕不能從我口裡傳出去”
很早就聽說,故宮內有一處國內最大的地下文物庫,但因為嚴密的把守,並不為外人了解,被傳的非常神秘。如果說,在故宮工作的人有什麼“江湖禁忌”的話,不能透露這個地下文物庫的具體位置便是一個。所以,當記者向梁金生求證傳說中的文物庫時,他笑著擺了擺手說“反正這事絕對不能從我口裡傳出去”。
不過,除了具體位置不能透露,梁金生說,其實地下文物庫內部並沒有傳言中那般神秘。故宮地下文物庫第一期工程於1990年完工,到1997年第二期也建成,在將近10年的時間內,院藏文物的60%被從地面文物庫搬到地下。地下文物庫采用三層全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消防系統和防盜系統都很完備,而且是恆溫恆濕,溫度設定在15℃左右,濕度則設定在50%。
和地面文物庫的安防不同之處在於,地下文物庫多了一道“報批”程序,文物組的人要去提文物,必須要拿到部門主任的簽字條才能獲得文物庫的鑰匙。在進入文物庫前,也要經過保衛部的盤查登記,這之後還有一道分庫房的門禁,設定了專用暗鎖和密碼。可以說,即便誤打誤撞找到了地下文物庫的入口,要想不知不覺摸進裡面也是毫無可能。
地庫內使用的文物儲藏櫃依據文物種類的不同,設計的樣式也有區別,不過全部為鐵櫃,“當初是出於防火考慮,沒有采用木質材料”,但現在看,鐵制儲藏櫃的通風度不夠好,所以不能滿足保存每一個藏品的最佳條件,“如何改進保存條件,還是研究的課題”。
曾任故宮陳列部主任的單國強退休前也多次出入過地下文物庫,讓他記憶猶新的是,在文物庫的入口處備有大型的熏蒸消毒機,每一件文物在重新入庫前都要經過“風淋”式消毒,防止蟲蛀和霉變。
全國珍寶匯聚故宮
沈陽故宮曾“清空支援”北京故宮
故宮博物院的館藏之所以如此豐富,也得益於各地博物館的紛紛“獻寶”。
梁金生也提到,1914年年初,北京故宮成立了一個古物陳列所,當時從沈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地征調到這個陳列所裡的文物數目很可觀,有資料顯示,大概有12萬余件。據了解,沈陽故宮的古銅鼎、宋元明清書畫、內廷玉器、御用武備、明清瓷器等共115199件,在那一次便全部裝箱運到北京。
不過,日本侵華戰爭發生後,這些文物也隨北京故宮中的其他文物開始一同南遷。梁金生說,當時從沈陽故宮也征調了部分文物,具體數目已記不清,後來少數被運到了台灣,還有一大部分則留在了南京博物院,只有一少部分留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內。
此外,在1948年遼沈戰役爆發之前,沈陽故宮內的除了文溯閣《四庫全書》之外的大批瓷器、銅鏡、檔案等再次被運往京城。可以說,解放前夕的沈陽故宮徹底空了。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故宮還先後調撥了其館藏的文物給沈陽故宮,支援其進行文物展出。
8972件一級藏品
這僅是故宮藏品滄海一粟
參觀故宮的游客坦言,雖然沒有時間走遍故宮每一個開放的角落,但對於存放文物的地方還是會多停留一會兒。當然,在沒有講解員介紹的情況下,珍貴文物對於游客的概念也就是“皇帝用過的寶貝”。即便這樣,游客仍希望“看到更多的文物”。有文物專家公開指出,故宮的文物屬於國家的財富,應該陳列出來讓公眾參觀和鑒賞。但如今許多珍貴文物深藏在故宮的多處庫房,有的幾乎“不見天日”。
故宮“家底”到底有多厚?出展率是多少?沒展出的文物現狀又如何?對於這些,外部人根本說不清楚,故宮內部老人也知之不詳。梁金生介紹說,經建院以來的歷次清點,尤其是2004年,他主管啟動了《故宮博物院2004年—2010年藏品清理規劃》的再次徹底清查,據統計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可移動文物藏品數已達180余萬件(套),其中近60萬件為清宮藏書和檔案等,26萬多件屬於宮廷歷史文物,而古代藝術品則高達85萬件!不過,這份詳細的規劃還無法出版,梁金生還在進行後續的整理工作。
這麼多藏品中,一級藏品有多少呢?梁金生只想了一會兒便說出一個數字——8972件,但是二級藏品和三級藏品的館藏數目就無法給出具體數字了。“其實很多文物都是重復的,比如說故宮裡的瓷器有35萬件,但大部分都是一樣的”,梁金生解釋說,這也是為什麼陳列展出的文物數量只有萬余件,遠遠少於查點出的藏品總數,因為“沒有必要展出完全一樣的文物,那樣的話,大大增加了安防的壓力”。在梁金生的印象中,幾乎所有的一級藏品都對外展示過了。
梁金生還透露,雖然珍寶館被另辟出來單獨收費,但也不是說裡面的文物就是故宮裡最好的。珍寶館成立於上世紀50年代,那個時候,人們對於珍寶的概念和現在還有區別,所以收入了很多珠寶配飾。“你能說《清明上河圖》不重要嗎?它就沒有陳列在珍寶館中。 ”梁金生笑著說。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天到故宮參觀游覽,所以看不到所有的珍貴藏品,所以很多業內人士都一直非常希望故宮能出版一個藏品大細,細說每一件館藏文物。記者查詢資料時也看到,前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在《故宮博物院八十年》中寫道:“故宮博物院將陸續編印《故宮文物藏品總目》,並向社會公開發行,以利於社會的監督。 ”然而,時至今日,市面上仍然看不到一部完整的故宮藏品名錄。特派北京記者 康宇
鏈接:世界四大博物館藏品
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是昔日沙皇皇宮。博物館占有5座大樓,有從古到今世界文化的270萬件藝術品,包括1.5萬幅繪畫、1.2萬件雕塑、60萬幅線條畫、100多萬枚硬幣、獎章和紀念章以及22.4萬件實用藝術品。
大英博物館:
位於英國倫敦。成立於1753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6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
盧浮宮博物館:
位於法國巴黎。始建於1204年,歷經800多年擴建、重修達到今天的規模。盧浮宮占地面積(含草坪)約為45公頃,建築物占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 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藏品至今已達40萬件。
大都會博物館:
位於美國紐約。1866年 J。傑伊建議成立國家博物館(微博)和美術館,並組織了委員會進行籌建。1870年1月31日博物館在紐約第五大道681號原多德沃思舞蹈學校舊址正式建立。1880年遷至現址。共收藏有300萬件展品。
(來源:遼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