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游石窟遺址 看鬼斧神工

游石窟遺址 看鬼斧神工

日期:2016/12/14 18:40:06      編輯:古代建築史
    石窟,遠觀總是令人感到滿目瘡痍,但當你身在其中免不了感慨古人之鬼斧神工,而其展現的博大內涵,更是讓人折服。據傳,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它取材於佛教故事,興於魏晉,盛於隋唐,代表的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宗教文化。縱觀我國現存的主要石窟群均為魏唐之間或宋前期作品,其中除了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重慶大足石窟、邯鄲響堂山石窟也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藝術珍寶,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即將到來的暑期,不妨與孩子一道,在這些偉大的石窟文化遺產中,賞析文化藝術間,得到一絲人生啟悟。

    莫高窟

    大漠裡的“世界藝術寶庫”

    在中國,石窟藝術遺址很多,但是說到知名度難有能跟敦煌的莫高窟相媲美。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又名“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

    相傳,前秦苻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被譽為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石窟看點:

    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莫高窟現存石窟492洞,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石窟分上下五層,在現在編號為“17”的莫高窟藏經洞洞窟曾發現從4世紀到14世紀的珍貴文物5.6萬件,因之形成了敦煌學。

    窟形建制分為禅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穹隆頂窟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可以說是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而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聯游推薦:

    敦煌位於絲綢之路上,除了以敦煌石窟和壁畫聞名天下,鳴沙山和月牙泉可以騎駱駝、滑沙、觀日落;歷史上玉門關、陽關等景點也在敦煌境內,時間充足還可以去雅丹地貌的“魔鬼城”。

    Tips:

    可經乘飛機西安、蘭州轉機或乘火車去敦煌市,去莫高窟可以從敦煌市沙洲市場前坐鄉村公交前往。

    注意:為了保護壁畫,在莫高窟內參觀時,只能用手電筒觀看;請不要攜帶相機入內拍照。

    雲岡石窟

    佛教藝術巅峰傑作

    在游客眼中,歷史名城大同的名氣已經被其以西16公裡處的武周山南麓的世界文化遺產的雲岡石窟超越。雲岡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龐大的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被稱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而一般游人有所不知的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巅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石窟看點:

    雲岡石窟現存主要洞窟四十五個,綿延一公裡的石雕群中,大小造像五萬一千余尊,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厘米均栩栩如生,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龛,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

    聯游推薦:

    雲岡石窟所在地山西大同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古城氣勢恢宏,還有五岳之一的“恆山”,建築奇葩懸空寺,以及華嚴寺、九龍壁等名勝古跡。

    Tips:

    廣州有飛機航班至大同雲岡機場,大同市機場、火車站、客運站均有公交到達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

    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在河南洛陽市區南面,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龛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石窟看點:

    龍門石窟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龛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其中以賓陽中洞、奉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

    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石窟正中盧捨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這些佛龛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中國書法史上的裡程碑“龍門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這裡。

 

    聯游推薦:

    到洛陽除了可看龍門石窟和牡丹花外,還有中國第一座寺廟——白馬寺,重檐樓閣的關林,了解六朝古都文物與封建社會禮制的天子駕六博物館,

    Tips:

    廣州有飛機航班及高鐵到達洛陽,後可轉乘公交到達景區。

    麥積山石窟

    陳列塑像的

    大展覽館

    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裡處的麥積山石窟,雖說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但是比起另外三個已經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石窟,在游客中的名氣相對小了一點,總是讓人感到淡淡的遺憾。但是這座山因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讓人最為震撼的是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除了險峻,麥積山石窟藝術尤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麼,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

    石窟看點:

    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游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石窟裡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裡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粘貼在牆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聯游推薦:

    甘肅天水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留下許多文化古跡,近現代因戰亂而避禍天水的名人也是不少。而麥積山石窟所在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15平方公裡,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

    Tips:

    可先乘飛機到西安或蘭州,兩地均有航班到天水,在天水火車站乘旅游專線公共汽車可直達景區。

    大足

    石刻

    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代表

    重慶市的大足石刻1999年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中國四大石窟齊名。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的北山摩崖造像,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