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的同裡模式
日期:2016/12/14 9:42:49   編輯:古代建築史近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裡的耕樂堂入選“國保”,麗則女學校址並入第五批國保單位退思園序列。至此,同裡各級不可移動文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眾多。可以說,放眼吳江,再無一處有同裡之精華;放眼江南,鮮有一地有同裡之文化。國家重視文物保護之初,同裡即以整體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0多年的持續努力,同裡走出了一條特有的保護模式。
為了更好地呵護同裡,同裡鎮黨委書記陳建忠強調,任何保護與開發必須以規則為前提,任何規劃都不能急功近利,必須經得起時代的檢驗,對得起人民的期許。早在70年代末,同裡就先行一步,啟動了文化遺產保護。首先從摸清家底入手,邀請同濟大學和省、市建設、文化部門的有關專家一起對全鎮的歷史街區、傳統民居和文物古跡開展了比較全面、系統的調查,摸清文物古跡的保護現狀,並建立了電子檔案,進行動態管理。隨後,開始有步驟地規劃修復古鎮,確定了以退思園修復保護為龍頭,進而推廣到修復整個古鎮。同時,進行三線(電線、電話線、廣播線)入地、古橋整修、古樹名木保護、河道疏浚、污水處理等,這些舉措既保護了古鎮,又改善了民生。
為達到古鎮的原汁原味,同裡在很多方面也是下了苦功夫、笨功夫。例如退思園使用的是生漆,而不是化學漆;耕樂堂則用桐油,先燒滾,在高溫天用抹布用力抹到木材上,這樣可以達到入木三分的效果。針對已經傾斜的耕樂堂堂樓,則決定用打牮撥正的古法修復。首先拆除屋面和四周圍牆、樓板,只剩一個框架,然後廊柱綁上鋼絲慢慢調整,每天10公分,這樣一點一點磨洋工,下雨天和大熱天都不能開工。修復古建本身就是個精細活,急不得,一個退思園,同裡整整修了八年。正是盡量在每一處的精益求精,同裡才在真正意義上恢復了原貌。
同時,為從歷史的角度、時代的發展來規劃同裡,編制數年,幾經修改的《同裡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於2012年獲得省政府批准,建立鎮域、歷史鎮區、歷史文化街區、各類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個層面的保護體系。重點保護鎮域的河湖水網及田園風光,村鎮改造與建設充分考慮與歷史鎮區空間肌理的融合,嚴格控制范圍內的新建、擴建活動,重點保護各類歷史遺存,在修復古建築的過程中,力求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建築文化與理念在同裡得到了標本式的展示,保持歷史鎮區的生活性和多樣性。
此外,同裡還成立古鎮保護辦公室,每月召開例會總結交流規劃的實施情況,相關部門領導組成“同裡古鎮保護開發領導小組”,制定了把每年旅游門票收入的10%作為古鎮保護基金,根據建築的風貌、年代、質量、功能、高度等狀況,實行分類保護,並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為普及遺產保護知識,加深國人對中國傳統保護技術和保護理論的理解,去年,中國遺產保護志願者工作營同裡站開營,18名來自國內外的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在同裡安營扎寨,參與修復一座百年的老宅。今年,同裡將招募5名志願者赴法參加法國遺產保護組織的志願者工作營。文化遺產在同裡不只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奇珍異寶,也是民眾能夠共同參與呵護的“尋常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