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西夏陵步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陣營

西夏陵步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陣營

日期:2016/12/14 9:43:0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孟冬時節,西夏陵和往年一樣進入了旅游淡季,游人明顯減少。2012年11月18日上午,記者在西夏陵景區幾乎沒見到多少游人,但景區工作人員的熱情卻因一個新鮮的消息而升溫——更新後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正式發布,西夏陵和國內其他44項文化遺產榜上有名!這是《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6年來首度“洗牌”,也意味著西夏陵向世界文化遺產又邁進了一步。

  一道門檻,西夏陵的跨越

  2011年5月的一天,時任西夏陵管理中心主任的徐堅辦公桌上出現了一份來自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世界文化遺產司)世界遺產處的文件。這份《關於更新〈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通知》,讓徐堅心裡不禁一樂:西夏陵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有戲了!他從文件中看到,西夏陵已經具備了“世界范圍內的突出普遍價值;遺產保護管理規劃已經國家文物局審核、認可;可靠有效的保護管理機制及良好的保護管理狀況;當地人民政府、民眾和其他主要利益相關方支持申報世界遺產”等申報條件。

  從那一天開始,西夏陵管理處負責宣傳的李佳和國家文物局世界遺產處的佟薇、黃曉帆的聯系也逐漸增多起來。

  整個2011年的夏、秋季節,西夏陵管理處的馬升林副主任和李佳等人,開始撰寫西夏陵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申報文本,銀川市有關單位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局接到申報文本後,立即組織專家審閱,並在第一時間向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世界遺產處提交了申請文件和初審意見。2011年7月,國家文物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簽署了《合作加強寧夏文化遺產工作框架協議》,提出支持西夏陵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西夏博物館建設。在此基礎上,國家文物局進一步將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為2015年重點扶持項目。國家文物局考古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接到西夏陵的申報文件後,很快組織有關專業機構和專家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並對西夏陵進行現場考察評估。”

  2011年11月23日,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工作正式啟動。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霁翔漫步於西夏陵時,被賀蘭山下方圓53平方公裡的陵區規模所震撼。走到氣勢非凡的3號陵前,他不禁感歎道:“這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將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獨特的建築形式,被不少中外考古學家稱為‘神奇的遺跡’、‘東方金字塔’。他還說,國家歷來高度重視西夏陵文物保護工作,1988年就將西夏陵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一五”期間,又將西夏陵列為全國100處大遺址重點保護項目。希望寧夏以啟動儀式為契機,繼續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充分發揮西夏陵大遺址保護和申遺工作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當天,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屈冬玉也指出:“西夏陵是歷史留給寧夏的一份寶貴財富,保護開發西夏陵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年來,寧夏不斷加大投入,切實加強保護開發,陵區考古發掘成果豐碩,文物保護扎實規范,有力地提升了西夏陵的吸引力、影響力,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相信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一定會早日獲批,順利實施。”

  單霁翔觀看完西夏陵後,便匆匆乘機飛回北京。但銀川市在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方面做的工作和努力深深留在了他腦海中。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單霁翔說:“西夏陵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具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條件,和元上都相比,西夏陵保護得就很好,希望寧夏加大申報的力度,做好各項迎考工作!”

  2012年10月22日,國家文物局〔2012〕第2037號文件出台,這份《關於印發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通知》中,西夏陵名列第四十三。這表明西夏陵已經站到了世界文化遺產的門口!

  馬升林告訴記者,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程序中有項硬性規定,即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之前,“任何締約國要把本土具有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出一個預備名單”。可以說此次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西夏陵已經打開了通往世界文化遺產的第一道門。

  一場挖掘,成就的不止是考古學

  公元1038年,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建立大白高國,也就是後來人們稱的西夏王朝。在不到200年的時間裡,西夏不僅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也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陵墓——西夏陵。公元1227年,西夏王朝滅亡,西夏陵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700多年後,昔日的王陵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座座高大的土陵,它們聳立數百年,向人們默默展示著西夏昔日的輝煌。

  雖然從寧夏考古所所長的位置退下來幾年了,但鐘侃的西夏陵情結一直很重。他是西夏陵從挖掘到沖刺世界文化遺產的見證者。

  1971年冬天,在寧夏展覽館文物組工作的鐘侃和同事王菊芳、李俊德、鄧程浩四人坐上一輛躍進牌卡車,前往賀蘭山下的那片陵區,他們在一片殘石中發現了一塊有文字的殘碑。“我仔細一看,沒錯,是西夏文!和1962年我在青銅峽一百零八塔中的一座古塔內發現的絹畫背面的文字一模一樣!我們都亢奮了起來,完全忘了刺骨的寒風及辘辘饑腸,全身心地投入到尋找殘碑中去了。”這是寧夏乃至全國考古界第一次涉足西夏陵。

  1972年春節剛過,鐘侃帶著發現西夏王陵的喜悅和在當前政治形勢下如何開展寧夏的文物工作諸多問題,由鐘侃當時的領導馬文忠帶領,去北京國家文物局匯報請示。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王冶秋明確指出:“要發揮寧夏有西夏王陵的這一獨特優勢。要以西夏文物為重點,加以突破,就能取得在全國有影響的成果。”

  1972年春天,鐘侃和同事們便開始挖掘西夏陵區。如今,銀川市早已開通了從市區到西夏陵區的公交車,1個多小時就能從市區到陵區。然而,當年鐘侃和同事去挖掘王陵時交通卻很不方便,他們借住在當地駐軍的兩間平房裡。

  1973年春夏之交,後來成為著名西夏學學者的李范文也加入進來了,主要抓工地後勤工作。他向記者回憶道:“我們第一次去時,除了散落的羊圈和荒草外,就是殘破不堪的陵墓。大家白天挖掘,晚上就住在陵園邊上搭建的帳篷裡,一住就是7年。”鐘侃也回憶道:“他辦事很認真仔細。除了工地後勤工作外,便埋頭抄卡片和整理卡片。說實在的,當時我還不知道他正在進行西夏文字典的編纂工作,只是偶爾翻翻他厚厚的幾箱卡片,發現每張卡片字跡都非常清秀,連西夏文也寫得非常工整。”李范文在4年時間裡,利用挖掘出的3270塊西夏殘碑,整理出了3萬多張西夏文卡片。西夏陵發掘被稱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這場挖掘不僅成就了鐘侃等考古學者,也成就了李范文這樣的西夏學學者。

  一城期待,申遺之路上的新界樁

  如今,西夏陵歷經歲月的洗禮,雖然外形毀壞嚴重,看上去像是殘留的土塔,但其骨架尚在頑強地展示出它原有的雄宏規模,成為人們了解西夏歷史、探尋西夏文化的一處重要文物旅游景區。記者從西夏陵管理處了解到,2011年,西夏陵年接待游客的數量達四十多萬人,今年更是直逼五十萬人。也正是因為以上種種原因,西夏陵申遺,顯得尤為重要。鐘侃告訴記者:“西夏陵作為西夏文化的代表性實物遺存,有著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科學保護價值,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在史書中的記載很少。而在中國歷史上,西夏陵是地面遺址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是我們研究和了解西夏史信息量最大的一塊歷史文化遺跡。如果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將能夠使這個珍貴的歷史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也能夠提高西夏陵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專家學者對西夏陵、西夏歷史進行進一步的發掘和研究。”從這個角度看,西夏陵成了銀川乃至寧夏的一張亮眼名片,申遺就是為這張名片燙金。

  11月18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公布的同時,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宣布成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劉曙光形象地說:“申遺成功是獻花,而遺產監測有如拔刺兒,我們會被刺扎手,把刺拔出來你也會疼,但大家都是一個目的,更好地保護世界文化遺產。”

  如今,西夏陵正式步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陣營,成為其通往世界文化遺產之路上的一個新界樁,標志著西夏陵距離世界文化遺產的目標又近了一步。若想越過最終的那道門,西夏陵還有很多現實的困難需要解決。比如1998年建成使用至今的西夏博物館,因為距離三號陵太近,在一定程度上對三號陵景觀造成了破壞,不利於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十幾年來游客不斷激增,參觀面積嚴重不足,標准、檔次也已落後,因此急需搬遷擴建;再比如7、8、9號帝陵尚在西夏陵附近的軍事轄區內,需通過土地置換納入西夏陵區統一管理;陵區內現有的平吉堡農場農戶、園林場職工及現有部分建築物,都因不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公約》中關於環境整治的有關要求,需要搬遷和拆除,這都是西夏陵景區接下來要應對的挑戰。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首要面對的就是資金的壓力,馬升林就此告訴記者,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需要大量的資金,希望能夠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

  記者從西夏陵管理處了解到,西夏陵目前已經著手開展西夏陵區保護范圍內的拆遷籌備、新西夏博物館的選址及設計招標等工作。做完這一切,可能需要1年、2年,抑或是更長的時間。所以說,申遺絕不是一個立桿見影的工程,它需要全社會對文物保護工作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