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椽栿 - 木結構古建築掃盲
日期:2016/12/15 0:23:49   編輯:古代建築史六椽栿(liù chuán fú)
上一篇講的是四椽栿,六椽栿與四椽栿的解釋是相近的,我們順帶復習一遍:
栿就是梁,建築的縱向主要承重構件,栿上面橫向的構件是槫(tuán),現在稱為檩條,槫上面縱向搭的小木棍是椽,兩條槫之間的椽子稱為一架椽,上圖這條栿托了六架椽子,稱為六椽栿。
這張照片還是一副標准的抬梁式建築的布局結構,六椽栿上面托四椽栿,四椽栿上面托平梁(兩椽),平梁之上以蜀柱托脊槫,逐層收縮,形成中國古建築前後對稱的屋頂坡面。
平梁是梁架結構最上層一層梁,通過蜀柱、叉手等承托脊槫,脊槫是屋架最高一層的槫,在正脊下面,“平梁”、“脊槫”等名詞以後另開一篇詳敘。
上面那張梁架照片來自山西澤州西四義普覺寺的毘盧殿,明代建築風格,經過清代改造。
這也是一座使用六椽栿的建築,標准的抬梁式梁架結構,在進深一椽的地方加了根內柱。這張照片是山西陵川南神頭二仙廟旁的三聖祠,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如今面臨毀掉。
三聖祠遠景,古人創造的人文奇景現在的人為什麼不知道珍惜呢?
這是陵川南神頭二仙廟全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見金代正殿和旁邊的三聖祠以及眾多的配殿全部坍塌損毀嚴重,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也能這麼“保護”?
這張照片是世界文化遺產山西平遙鎮國寺萬佛殿的梁架結構,這座建於五代時期的大木作建築使用了兩條上下疊置的六椽栿作為主梁,其上再用四椽栿、平梁逐層遞減。這座房子無論用材還是結構都比前面提到的的明清房子堅固得多。
我一直覺得從唐至清上千年間民間建築不但沒什麼進步,反而用材越來越小,構件越來越少,從嚴謹的結構變成簡單搭起來就行,中國的古代建築史也可以解讀為一部偷工減料的發展史。
不僅是建築,民間的彩塑、壁畫等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在過往的上千年中我們是發展了還是退步了?
平遙鎮國寺萬佛殿全貌
這也是一座使用整條六椽栿的建築,但六椽栿上沒有使用四椽栿,而是使用了平梁對前後劄牽,平梁與劄牽高低不同,從而實現梁架逐層遞減,以尺寸較小的兩段劄牽實現了造價較高的四椽栿的功能,古代工匠的智慧很多。
“劄牽”是長一椽的梁,以後另開篇詳敘
上面的梁架照片來自山西平順淳化寺正殿,金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面四組例子都是六椽栿單獨使用的,稱為“六椽屋六椽栿通檐用兩柱”。六椽栿和四椽栿一樣,也是可以組合使用的。
這是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的剖面圖,其主梁采用六椽栿對前乳栿的結構。圖片引自劉敦桢《中國古代建築史》
晉祠聖母殿
這張照片是山西長子縣西上坊成湯廟正殿,這座大殿進深為八椽,梁架采用六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由於遮擋,照片沒能拍到前面的乳栿,乳栿的後尾過內柱做成壓跳壓在六椽栿下。
長子西上坊成湯廟正殿建於金皇統元年(1141年),面闊五間,進深八椽,是我在晉東南地區見過最大的早期建築,且柱頭題記、創建碑刻、建築形式相符,非常難得。
西上坊成湯廟此前損毀嚴重,前後檐都有大面積坍塌,殿宇垂危,在網絡輿論和媒體的呼吁下,2012年夏季搭起了彩鋼板的防雨棚,木結構不再淋雨。
2015年9月16日與“拯救古建工作營第二期”第十次來到西上坊成湯廟,已經修繕完工,在民間輿論長期關注下,這座珍貴的大殿終於得以修繕。
這張照片是倒塌前的山西沁水玉清宮山門,這座房子的進深也是六椽,看上去像是六椽栿中間加了內柱,仔細觀察會發現繳背之下柱頭中心位置的梁是有接縫的,實際上使用的是兩條三椽栿在內柱上水平對接,水平對接的梁往往不容易分辨,得仔細觀察。
“繳背”是依附於梁上的構件,以增加梁的強度,玉清宮山門的這條繳背還延伸成為蜀柱下的“和沓”,又是一處有奇思妙想的結構。
“繳背”和“和沓”以後再開篇另敘。
這是玉清宮山門的西山面,兩條三椽栿對接的接縫處就比較明顯了。
玉清宮山門於2012年夏季徹底倒塌,這是我2012年11月再次來到這裡,在與上圖同一位置的西上牆處拍的照片,僅剩斷壁殘垣。
玉清宮山門倒塌後,東山牆上一尊元代風格天王像壁畫幸運地保存了下來,這幅畫有三米高,畫工精湛,及其珍貴,然而山門倒塌後對壁畫無任何搶救措施,就這麼露天淋雨。
在網絡輿論和媒體的呼吁下,2013年春天倒塌後的玉清宮山門得以復建,然而元代壁畫卻不知所蹤了,這張照片是我的朋友連達拍攝於2013年10月初,玉清宮山門復建已經完工,壁畫原在的東山牆已成白牆,壁畫哪去了?施工毀掉了還是被盜了?
這些年訪古,見過二椽栿、三椽栿、四椽栿、五椽栿、六椽栿、八椽栿,還沒見過七椽栿,N椽栿的定義與“四椽栿”和“六椽栿”是一致的,就不再一一復述了,下一篇寫寫枓栱的重要組成部分“華栱”。
(來源:愛塔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