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恩格斯故居

恩格斯故居

日期:2016/12/14 18:50:43      編輯:古代建築史

    恩格斯故居:坐落在德國著名工業中心魯爾區伍珀塔爾市巴門恩格斯大街,恩格斯一家共有5所住宅:最古老的房子因1842年修建鐵路而被拆除;第二所房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炸毀,如今在故居的庭院中只剩下牆基殘余。現在的恩格斯故居是第三所房子——第二次世界大戰恩格斯故居被炸毀後,當地人為紀念他,在戰後按原圖紙、在原址而新建的,1970年在恩格斯誕辰150周年時,烏珀塔爾市政府已將此建成為恩格斯博物館;第四所房子在故居的旁邊,是一座更大、更漂亮的房屋。此外,就是恩格斯出生時的房屋,但那所房子1943年毀於戰火,現在那裡只立了一塊紀念碑。現在的恩格斯故居是一座具有巴洛克風格的四層樓房,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門口的銅牌上寫著:恩格斯故居——1775年建。周邊貼著排列整齊的灰黑色石片,窗戶是奶油色的,顯得不大。木制的大門開在半樓上,樓外有石台階與其相連。樓前是一個大花園,花紅草綠,古木參天。從正前方看去,整個小樓掩映在綠樹叢中,雅致而溫馨。這是恩格斯父親的祖宅,也是少年恩格斯主要生活的地方,故居內第二層為陳列室,有4間房屋分9個部分(出生和家庭;不來梅生活;柏林服兵役;曼徹斯特進修;布魯塞爾—巴黎—倫敦;1848—1849年德國革命;在曼徹斯特;國際運動;馬克思與恩格斯)陳列著有關恩格斯生平的重要文獻和資料圖片;其他兩間放有一尊由東德國家首腦昂納克贈送的恩格斯青銅全身塑像,展出有恩格斯一生許多重要時期的資料和書籍。現故居一直得到市政府的保護和維修,並對外開放,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已將它列為中小學生的歷史教育基地。故居所在的大街也改名為“弗裡德裡希·恩格斯大街”。在故居的東側還有一座紀念碑,紀念碑是當地居民1970為紀念恩格斯誕生150周年而建的,碑上刻著:這裡是我們城市的偉大兒子弗裡德裡希&S226;恩格斯的誕生之所,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奠基人之一。

    弗裡德裡希·恩格斯:德國社會主義哲學家、國際無產階級的領袖、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1820年11月28日生於德國萊茵省巴門市(今烏培塔爾市)一紡織廠主家庭。少年時就學於巴門市立學校,1834年轉入愛北斐特理科中學。1837年其父堅持要他辍學經商,1年後到不來梅一家商行供職,同青年德意志運動發生聯系。1841年9月到柏林服兵役,並在柏林大學聽課,研究黑格爾哲學,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這時,恩格斯在政治上和世界觀上雖然是一個民主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但他在實際斗爭中,逐步意識到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同德國現實之1842年11月到英國曼徹斯特的棉紡廠當職員,接觸到真正的產業無產階級,並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1844年3月,在《德法年鑒》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等文章,初步論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並完成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1844年8月拜訪僑居巴黎的馬克思,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與馬克思合寫了《神聖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1846年和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建立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同各國的社會主義團體建立聯系,宣傳科學社會主義。1847年應邀加入德國工人的秘密組織正義者同盟,並積極參加改組工作。1847年12月~1848年1月與馬克思合著的《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公開樹起共產主義運動的旗幟,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848年受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的委托,為德國無產階級制定了行動綱領,並回國參加革命斗爭,除協助馬克思創辦《新萊茵報》外,還親身參加南德和愛北斐特地區保衛革命成果的幾次激烈戰斗。革命失敗後,1849年11月流亡倫敦與馬克思會合,擔負起重建同盟中央委員會和地方組織的工作。1850年重返曼徹斯特經商,以便在經濟上接濟馬克思,使之能夠完成《資本論》的寫作。工作之余,他還研究自然科學和軍事科學,寫了大量軍事、政治論文。1870年9月從曼徹斯特遷居倫敦,10月當選為第一國際總委員會委員。1877~1878年寫出《反杜林論》,1873年開始對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寫了許多札記和片斷,這些手稿在恩格斯逝世後被編成《自然辯證法》一書出版。1883年3月馬克思逝世後,擔負了整理和出版馬克思文獻遺稿工作。1885和1894年先後出版《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馬克思未竟之業。1884年後發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著作,精辟地論述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1889年7月在他直接領導和關懷下,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建立第二國際。1895年8月5日在倫敦病逝,骨灰罐由他的親密戰友F.列斯納等遵照遺囑投葬於英國伊斯特勃恩巖崖附近海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