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金華回溪公園的園林美學

金華回溪公園的園林美學

日期:2016/12/14 22:12:24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一、獨特的構思,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美

  人們所見到的自然界的山水風雨、花草樹木都可以賦予人的美感作用和心靈的映襯,如“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即是表達人所賦予自然物的情感。回溪公園的設計師和造園師在設計建設中突出人與自然的溝通和交流,以樹木花草為主要造園手段,以生態園林為主要形象和創意目標,運用新型材料,發揮現代科技內涵,力圖創造符合現代人游園活動需求及情趣的城市園林,擴大了人們的欣賞和審美對象。達到“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目的。

  回溪公園有北高南低的自然地形和自然水源,造園師將自然水引入公園,通過疊山理水、加工提煉,藝術地再現自然。采用“曲水潺溪”為主要形式,將自然水變成一條曲折多變、徘徊萦繞、流水淙淙的活水系,由北到南貫穿整個公園,並以水系為脈絡進行景觀組織和鋪展,創造親水景觀,實現人與自然交流與溝通的和諧美。

  二、合理布局,假山曲水,“雅致純潔”之美

  回溪公園南北長約1130米的狹長的結構形式,自然的被市區兩條主要道路人民路和解放路所橫穿,形成北、中、南三大區段。隨著景觀的組織和展開,三大區段從北到南自然形成起始區段、高潮區段和尾聲區段,各區段通過曲折的水系和蜿蜒的園路串連,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自然水源在起始區段,從人工砌築的千層石假山中層層瀑落而下,形成“水之源”;在假山腳下的水池中,噴泉四起,形成“水之舞”;流連木圍廊內,形成“水之庭”;水在庭內略加停留,便流入水溪,形成“水之溪”;水在卵石駁岸、卵石鋪底的小溪中緩緩流淌,進入高潮區段,通過水景大道和水景廣場形成自然水面,即“水之面”。在水系的流動線上,各類空間如小型鋪裝地、集體散廣場,曲折多變的游園路線,有序地分布在水溪兩旁。開敞與封閉、人工與自然、靜態與動態,使各類空間充滿活躍的生機和愉悅的變化,既反映信息社會對空間流通和開放的要求,又保持了傳統空間親切宜人的尺度。親切的空間序列,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交流空間。同時也滿足了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人群的審美需求。在該區段有6000多平方米的水面,給人以“海納江河,兼容並蓄”的人生哲理啟迪。當水從水面底層悄悄地流入尾聲區段時,突然間水從3米高的平台上一落而下,沖入水潭一去不回。以這種干淨利落的手法結尾,給游人留下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拓寬了整個景觀的實體內容所在。

責任編輯:南瓜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