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系列50:古城郭峪——陽城縣北留鎮郭峪古城
日期:2016/12/14 22:12:44   編輯:古代建築史●城牆居然比故宮的還高?●三大家族中還有陳廷敬?●豫樓底層暗道能通城外?
沁河中游的太行峽谷之中,成片的古城堡群沿河岸星羅棋布。在一長串的古城堡中,與著名的陽城皇城相府毗鄰的郭峪村,是一座保存完好、雄偉壯觀且功能齊備的鄉村古城。2006年,郭峪古城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盡管歷經四百多年滄桑,郭峪雄偉壯觀的城牆內,四十多處明清古宅保存完好,既有牌樓聳立、豪華排場的官宦、商賈住宅,也有耕讀傳家的普通村民住宅。城內不僅具有古代城鎮式村落的各種附屬建築如廟宇道觀、商號店鋪、書房私塾、作坊工廠,甚至還有專門召集村民聚會、發號施令的廣場“申明亭”。
8月3日,記者到達北留鎮郭峪村,仰望被數百年雨打風吹的古城牆,品味郭峪古城曾經的輝煌。
城牆比故宮城牆還高出兩米
郭峪,位於陽城縣東北約20公裡的樊山南麓,獨居一片丘陵,扼樊山之口,鎖州府之道,所處位置恰好掌控著通晉城、陽城、沁水三地的大道,地理位置重要。鑒於此,人們稱呼郭峪時多用“城”,而非“堡”。
與郭峪緊鄰的海會寺有通刻於後周廣順二年(公元952年)的石碑《大周澤州陽城縣龍泉寺禅院記》,碑文為唐代徐綸所撰,中有“東鄰郭社之陌,前據金谷之垠,既名額以未標,稱郭谷而斯久。”古時,“谷”與“峪”通用,郭谷也就是如今的郭峪。可見,郭峪作為一個村落在唐代就已存在。
67歲的村民張江水對村子的歷史非常了解,是記者的義務導游員。“郭峪的城牆高三丈六尺,合12米。寬5.3米,城周1400米,城堞450個,有敵樓10座,窩鋪18個,轉角還建有木亭。城內面積17.9萬平方米,共有三門,東門為正門,名為景陽門,現已不存。北門拱辰門、西門永安門,目前都保存完好,幾乎沒有損毀。”據他說,為防敵從高地偷襲,永安門外還建有防御偷襲的甕城。
這座城牆平均高度12米的古城,竟比北京故宮10米的城牆還高出近兩米。郭峪人為何要修建如此高的城牆?郭峪現存一通《郭谷修城碑記》碑刻,由明薊州巡撫張鵬雲撰寫碑文,其中記載: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數以萬計的農民起義軍圍攻郭峪村,鄉人寡不敵眾,慘遭屠殺。為避免村民屢遭不測,張鵬雲建議修建城牆,富商王重新帶頭自捐白銀7000兩,鄉民踴躍捐獻,很快籌到白銀數萬兩,沒錢的以役代捐。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十七日開工修城,到當年十一月十五日,也就不到十一個月時間,一座固若金湯的城池就建成了。
現存的郭峪城牆有三截,東門、北門分別長約200米,西門附近一截長約100米,城牆上垛口林立,內牆分三層建有密密麻麻的窯洞。與其他城堡不同,郭峪城牆上的窯洞建在內牆上,共627眼,密密麻麻酷似蜂窩,所以又被稱為“蜂窩城”。分三層的窯洞洞口全部向內,既能居住,又便於防守,使屯兵有了營房,儲物有了倉庫。正是因為有這樣堅固完整的防御工事,城內的明清古居才能完好地保存至今。
除東、北、西三門之外,郭峪城內還建有高、低兩座水門。城內街巷縱橫,但主要街巷卻只有三條南北走向的前街、東西走向的上下街和斜街,且均與城門相接,上下街雖並不寬敞,兩側卻商鋪林立,由此似乎可以窺見郭峪當年的繁華。而南溝街、中街、後街、上下范家胡同、窦家胡同及松木圪洞等連城內人自己都搞不懂的小街巷,縱橫於郭峪城的每一個角落,保證了城內建築之間的通達。上街、前街與斜街的三岔路口,形成一片規模不大的廣場,名為“申明亭”。當年,城內的執事者就在這裡敲鐘後,向匯聚而來的村民發布消息、公布決定。
狹窄胡同內藏著官宦豪門
在郭峪城內行走發現,城中的道路並不規則,多為交錯的狹窄胡同,地勢也有起有伏。除從東門入城的下街外,幾乎再難找出一條貫通東西南北的寬闊直行街道。這些鱗次栉比的街道胡同內,官宅民居交錯密布其中。
目前,郭峪城保存較好的明代民居有40院、房屋1100間,多以北方典型的“四大八小”格局的四合院為主。“郭峪三莊上下伏,舉人秀才兩千五。”明清時期就流傳很廣的民謠,讓人深切感到,當時在郭峪村居住的官宦豪門實在是太多了。郭峪城內姓氏多達數十個,其中實力最強、人氣最旺的為科第仕宦又兼富商的陳、張、王三大家族。三家中集大成者,分別是“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陳廷敬,被稱為“祖孫兄弟科甲”的張鵬雲,以及人稱“活財神”的商界巨賈王重新。因均有功名,且有錢有勢,人們便根據他們住宅所處的位置編出了順口溜:“前街西為陳,前街東為王,南溝住張家。”
能代表郭峪官宅的當首推陳廷敬祖宅“老獅院”。“如今的皇城相府,是陳家另辟的新居,陳氏先輩就居住在這裡。”張江水說,因陳家大門外有兩尊石獅,於是這座院子得名“老獅院”。高大門楣上的三層木制匾額上,書寫著陳家七代九個官員的官稱和姓名,可見當年陳氏家族的輝煌與榮耀。“老獅院”的結構布局很像棋盤,四座四合院組成緊湊的“田”字形平面,每幢大小都相等,結構布局也完全一致,一條前後縱向的巷道將它們分割成左右兩部分,每側前後兩院,朝著巷道有門相通,四院之間也有小門可以相通,故村民將這種結構布局的宅院俗稱“棋盤院”。“這是大富豪王重新的宅邸。”陳家“老獅院”往東,路經一木門緊閉的院子時,張江水順口說了一句。沒高大巍峨的門樓及石階,更無顯示主人身份的牌匾與石獅。寒酸的院落,難道王重新真的在此居住?王重新不僅是郭峪城內的巨富和村社之首,且是郭峪城的總設計師和建造者。從城內現存的眾多殘缺碑文中所列數字統計看,7歲就成孤兒的王重新,為修城池出資最多,捐輸銀兩高達16896兩。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7年),64歲的王重新病逝,眾人發出“吾鄉布衣之望無人矣”的哀歎。“王重新樂善好施,崇尚簡樸,為人低調,所以王家宅院結構布局也都相對簡單,透露出其儉樸思想。”張江水說,不過到底是巨商宅院,其一串宅院由十三院相連,比喬家大院一串六院還多,“不過現在十三院早被隔開居住,許多院落也已不完整。”
張家宅院是兩進式院落,後院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為清順治年末重修。這座牌樓式大門,門額字牌之上有四組斗拱前後四翹,前後檐下均有垂蓮柱,盡顯華貴氣派。與陳家門樓相比,此處門樓及一對石獅均顯得矮小,故又得名“小獅院”。
“中國民居之瑰寶”的感慨
在郭峪城內西北方向,一幢高聳的建築鶴立雞群,那就是豫樓。原來,郭峪城池建好5年後,為加強防御,王重新又出資在城中央修建了這座“堡中堡”,並按照八卦之意,取名為“豫樓”,有“順以動,故天地如之”的含義。
豫樓樓長15米,寬7.5米,高30米,上下共七層,底層牆厚2米,隨樓層遞高逐級遞縮,直至第七層時,牆厚縮為0.8米。讓人吃驚的是,豫樓內底層有地下暗道,分別通向王家十三院和城外。“這套系統目前依然保存完好。”張江水分析,站在豫樓樓頂俯瞰,全城內外形勢“了如指掌”,如有戰事,這裡就是全村的指揮調度中心,“可能是王重新對當時的復雜形勢的周全考慮,戰時如若城門失守,豫樓顯然就是保護城內人的第二道屏障。”
豫樓樓體上開設有四個火炮射口,防守中兼具進攻。豫樓外的石階通向二層,所以一層看起來有點像現在的“地下室”,沒窗戶,只有四個通風口,內置石碾、石磨、水井、灶台,地下暗道的出入口就設在此處。順木梯登上三層,有令古建專家都稱道的“廁所”,一半的空間深入牆體,穢物通過垂直孔道可以直接排到樓外,這樣人性化的設計也是豫樓所獨有的。
郭峪城西有座湯帝廟,是城中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建築。這座創修於元至正年(1341年-1368年)的廟宇,明清多次整修。廟坐北朝南,依山勢而起,從門前的道路到最後的大殿,共分為兩個高大的平台,自然分為上下兩院,上下院落差約有3米,湯帝廟就坐落在上院的平台之上。古時陽城十年九旱,幾乎村村都建湯帝廟,因郭峪湯帝廟體型較大,被稱為“大廟”。在高大的台基之上,一溜九間大殿看似渾然一體,實則被隔成三座殿宇,正中供湯帝,左右分別供奉著關聖帝及以治水聞名的昭惠王。上世紀八十年代,大殿整體結構向北傾斜。“後來用倒鏈等工具,硬是將傾斜的斗拱拉直扶正,但大殿整體卻沒受到影響。”張江水贊歎道:“古時的工藝令人稱奇啊!”
說郭峪為“城”,是因其內部布局不僅有街道網絡、居民區及商業區,而且還有豫樓、洩洪渠等防御設施,同時還建有白雲觀、文峰塔及湯帝廟等公共活動場所。正因為城內設施完備,功能區分明顯,克服了城堡建築中的呆板和嚴肅,即使久居城中,人們也不會產生壓抑感和沉重感。1998年,文物大家羅哲文參觀郭峪後,情不自禁發出“中國民居之瑰寶”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