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揚州瘦西湖荷文化

揚州瘦西湖荷文化

日期:2016/12/14 22:12:24      編輯:古代建築史

  揚州園林始於西漢構築“釣台”,成於隋代離宮別苑“長阜苑”,盛於清代康乾盛世,曾稱譽“揚州園林甲天下”。早在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中原,開邗溝通江淮,於蜀岡上修築邗城(即今揚州)。隋大業元年(605年)隋炀帝在邗溝的基礎上,又開鑿通濟渠(運河),從此揚州成為運河水運樞紐。唐代商賈如織,經濟和文化空前繁榮,有“園林多是宅,車馬少於船”之說。宋代寺觀園林花木深,官衙內有“郡圃”之辟。明代私家園林復興,為清代大興園林之風提供條件。

  清代揚州成為南北漕運與鹽運的咽喉,經濟、文化再度繁華,各地鹽商雲集,不惜巨資競相修造邸宅、園林。康熙和乾隆六下江南,駐跸揚州,揚州官僚士紳鹽商為迎合帝王宸游,增榮飾觀,樓台畫舫,十裡不斷。康熙年間,先後建王洗馬園、卞園、員園、賀園、冶春園、南園、筱園、鄭御史園等八大名園和計無否營建的影園。康熙帝還將法海寺賜名蓮性寺,一在佛理,亦與其愛蓮相關。乾隆年間,在沿瘦西湖兩岸,依山臨水面湖而築若干小園,園中小院相套,自成體系。又以瘦西湖為共同的空間,應用起伏崗巒、參差樹木、院牆分隔空間,造成小中見大,意境深遠的效果。還引借歷史勝跡和自然景色為主題,以匾額、楹聯、題詠、畫龍點睛組成巧奪天工的湖光勝境。北郊建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覽勝、冶春詩社、長堤春柳、荷浦熏風、碧玉交流、四橋煙雨、春台明月、白塔晴雲、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雙峰雲棧、山亭野眺、臨水紅霞、綠稻香來、竹樓小市、平岡艷雪二十景,湖上復增綠楊城郭、香海慈雲、梅嶺春深、水雲勝概四景,即“二十四景”。清末鹽業漸衰,湖上園林一蹶不振,住宅園林反稍復蘇,個園、寄嘯山莊,最負盛名。

責任編輯:南瓜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