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風雨61年北大樓繁華落盡

風雨61年北大樓繁華落盡

日期:2016/12/14 18:42:50      編輯:古代建築史

    有人把建築稱作凝固的詩,“當小說和詩歌都沉默的時候,建築還在唱歌。”可是問題多發、搖搖欲墜的建築還能唱歌嗎?記者近日來到北大樓,北大樓位於龍沙區民意路道南,1951年原一廠建廠時,為支持援建,前蘇聯專家建設的職工宿捨樓,全部為三層磚木結構的歐式建築。共計有11棟,經過六十余年的風雨飄搖,一路走來,北大樓現已破敗不堪,風光不在,破損的門窗、掉落的脆瓦、殘缺不全搖搖欲墜的木制雕花……像是一首首支離破碎的“詩”。

    支離破碎的古建發出呻吟

    走入這片歐式紅磚小樓,目入眼簾的景象,如同古建在發出哀嚎的呻吟。外露的各種電線交織在一起像蜘蛛網,精致的木制雕花所剩無幾,樓頂僅存的幾處令人惴惴不安,樓體整體下沉與地面撕開一道道的裂縫,樓道內牆皮脫落,改建的塑窗、架設的電視接受器與這個老式建築極不協調。

    當記者來到401號樓303室,滿屋的油煙,原來這裡沒有煙道,做飯的油煙直接排進室內。廚房下水管道腐蝕後堵塞,女主人伊軍拿桶將接滿的污水,吃力地抬著倒入廁所內。說起這棟樓,伊女士感情頗深:1976年在此出生,當年母親分的房子,繁華落盡,如今是破敗景象。伊女士說,住在這樣的房子裡讓全家人沒有安全感。2011年水管凍過,二十多天沒喝上水。今年10月4日22時許,鄰居家著火,聞到味的時候滿屋子是煙。沒有燃氣管道、樓體不保溫,暖氣不暖,電取暖……伊軍說:“房屋下沉、電線老化,讓這裡的住戶隨時都處在危險當中,希望能給予大修,或盡早的讓我們這些住戶遷出。”

    北大樓401棟1門的孫師傅,1984年住進父親分的房子。“當時居住樓房的比較少,那正經風光一陣子。”孫師傅說,從2009年開始,房屋的各種問題逐步顯現出來。兩側臥室北側牆壁開始長毛,一側的牆櫃裡也開始長黑毛,就連裡面存放的衣服上也開始發霉。嚴重時,牆體“出汗”流水,不得已每年都得搬動兩次櫃子。“每年都得刷牆,不刷這屋就像個大花臉一樣。地溝漏水,滋生蚊子,一年四季與蚊子為伴。經常停水,一天晚上停好幾次,自來水管道老化不敢加壓,怕管道爆管。”令孫師傅不安的是,他細心觀察發現以前樓體距離地面40厘米,可是現在他做的記號處已與地面一平。

    踏入405號樓安大爺家,迎面撲來發霉的氣味。80多歲的安大爺告訴記者,去年廚房的窗戶上都是蚊子,潮氣特別大。廚房的窗戶已不能開,一開就散架,地溝全是糞便,有的樓地溝跑水,已經跑到馬路上。修建時是按著60年前的用電量設計的,承載負荷比較低,現在家用電器都多了,遠遠超出承受的負荷,而且牆內的電線老化,所以經常跳閘,電著火都有發生。安大爺歎息著搖著頭:“在這裡居住還趕不上住平房。”

    物業難為無米之炊

    讓“暮年”老樓的基本功能正常運轉,物業實在是難當大任。提及這片老建築,佳誠物業公司沿江分公司經理李轶愁眉不展。“這片老舊小區物業費收繳上是難上加難,物業費執行的是非等級最低的收費標准,0.15元每平方米,總計有800余住戶,一年也就能收上來1000多元,是正常繳費的十分之一,不夠一個員工的一個月工資。房屋沒有維修基金,有些東西不是修修補補就能解決的,樓頂橫眉搖搖欲墜,可以進行隔離保護,玻璃壞了我們可以換。頂樓漏水,瓦片嚴重風化,無法上人,只能是屋頂木框架內填充鋸末保溫,再封上一層塑料布。管道整體腐爛、錯位,牆內電線腐蝕老化,樓頂整體瓦片風化,已不是更換某個零件能解決的。整體老化實在是無從下手,僅2012年先後有兩處地溝發生坍塌,沒有辦法只能將地溝封死。”據了解,磚木結構的住宅樓正常使用是25年,現在北大樓已是60歲高齡,而且這片住宅95%以上均在使用中。

    每年僅換玻璃換塑料布就得投入2000元,今年10月份,為11棟樓做了地溝保溫,像集團借款支付的費用……負責管理這邊房屋,李經理經常是提心吊膽。倒貼錢維修不算,每天還要派人巡視,看見要掉的木雕花或者瓦片,就怕砸到人。記者與他一同走進這片住宅區,李經理就被居民團團圍住。“走廊的玻璃又壞了,樓道的門啥時候給修?電線老化怎麼辦?……”沒錢也得咬牙修。這片“重點保護建築”整體老化,讓物業在維修上實在是力不從心。兩處地溝發生坍塌,為了保證維修人員的人身安全,已不敢派人再進地溝維修了。瓦都脆了,無法承重,根本不敢上人,只能在夾層中鋪塑料布……處理不完的棘手問題林林總總。

推薦閱讀:

蘇州六十載古建保護歷程

雞鳴驿:最古老的“郵政局”

福州深藏古寺裡的鵝峰書院

新疆瓊庫什台村 歲月的牧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