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禅意空間: 破實為虛,以虛求實的設計

禅意空間: 破實為虛,以虛求實的設計

日期:2016/12/14 22:03:04      編輯:古代建築史
概述:時下非常流行的“禅意空間”受到很多設計師的追捧,那麼禅意空間之所以會流行,其內在原因究竟是什麼?今天就給大家分享禅意空間,“禅”作為一種宗教現象,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態度,追求的是心境和道法,體現出的是“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的設計理念。 

(一)“禅”的審美意識 “禅”作為一種宗教現象,其實也包含著一種審美態度,對於生命和生活的一種思索。禅與悟通常結合在一起,禅不離悟,悟是覺醒之意,於是,“禅悟”其實包含了一種人生追求,即要求人擺脫一切外在的迷亂欲望,充分體驗萬千世界、自然萬物的本來面目,追求一種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自由和永恆,達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之感。禅的審美意識也就表現在心境和道法二詞之上。 所謂心境,即重視心性的修煉,通過提升自己的內行達到一種 “自解自悟”。   “禅”所主張的心境其實是要求人們直覺事物的本質,排除雜念,一切順其自然。尊重世界萬物的變化,崇拜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樣的一種心境從客觀上反映出了禅的審美意識,即對於 感性的世界的肯定,對於自然生命的歡欣。 道法反映出了“禅”所追求的另一種審美境界,即自然無為。 所謂“道”,不是邏輯,不可言傳,空虛無名,是一種超乎人類感覺 之外的東西,萬物變化皆可“道”。 “法”是一種宇宙變化之永恆法 則,一種人生的態度和審美意識,是衡量自然與美的尺度,追求的是 一種順乎萬物、法天貴真的自然本性。可以看出,禅宗的道法其實是 一種源於自然、回歸自然的意境,追求的是自然和寧靜,讓人們從自 己的內心中尋求解脫和放松,達到精神上的慰藉。 (二) 靈動空間 禅宗作為一種人生哲學,其中蘊含的思維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之 中,在現代空間設計中,蘊含著禅意的空間設計到處可見。這樣的空 間設計給人一種“無相”和“空相”之感,它追求的是一種簡樸、超 脫的藝術原則,通過尋找精神世界的變化規律,實現虛實、動靜的完 美統一。 所謂虛實,追求的是一種意境,或者空寂二字。   破實為虛、以虛求實,做到有無相生,“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根據這樣的一種哲 學思維,在空間設計中,通過破實為虛,可以讓人獲得一種視覺和心 理上的擴充感,豐富空間的內涵,給人一種幽遠的精神意境;以虛求 實,則是將空寂和幽玄之感推向“無”的空間,從“無”中獲得一種 超越無的幽玄意境,最終實現最大的“有”。  禅意的靈動空間之中還蘊含這“動”與“靜”的哲理,強調的是修身養性。其中的“靜”是指人的心理狀態,內秀、淡泊、寂靜和不張揚。禅意的“動”則要求人們不管外界風雲變化,始終保持禅定心 情,通過修煉自己,提高身心,實現忘我的境界。   在禅意空間中,這種動靜思維可以給人帶來一種變化莫測、異動萬千的感受。比如,人們走進園林景觀之中,這種動靜的結合就很好的體現出來。園林的景觀是靜的,而人是動的,所謂一步一景,在這種動靜結合之中,隨著人們步伐的移動,在人們眼前呈現的是不斷變換的畫面,一步一步, 引人入勝,讓人感覺變化萬千,何其美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