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空間結構形式
日期:2016/12/15 1:23:25   編輯:古建築結構遠古到漢代的木構造的方式迄今未能完全理解,仍在探究中。從半坡遺址到商代盤龍城遺址、西周周原修建遺址、漢代禮制修建、石阙等,雖已有恢復研討,但還都未能得出零碎的結論,只能看出一些頭緒: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干式構造,後代雖不普遍運用,但在木構造開展史中卻有重要作用。②自商代至戰國宮殿遺址中已開掘的立體柱網布置,均縱向成行列而橫向常不成行列。據此可推斷屋架結構,系以縱架為主,直至漢代仍有使用,故縱架應是晚期普遍運用的結構方式。後來,遼金時期偶爾也有運用縱架承托橫架的結構,那是經過改良進步的縱架。③自西周開端已用栌斗作為結合柱、梁的構件,當前逐漸開展成栌斗上用拱、昂等組分解鋪作(見斗拱)的復雜結構方式。
如今曉得最早的關於詳細的構造方式的記載,是宋代《營建法式》中的殿堂構造、廳堂構造、簇角梁構造三種。依據現存實例,可以推斷這三種構造至多在唐初即已普遍使用。它們的特點如下所述。
簇角梁構造:用於正圓或正多邊形立體的修建,每個柱頭上的角梁與中心的枨桿(雷公柱)相交,組成圓或方錐形屋頂。
殿堂構造:全部構造按程度方向分為柱額、鋪作、屋頂三個全體結構層,自下至上逐層裝置,疊壘而成。如造樓房,只須添加柱額和鋪作層(平坐)即可。使用這種構造的房屋,立體均為長方形。有四種地盤分槽方式,即金箱斗底槽、雙槽、單槽和專心斗底槽。
廳堂構造:用橫向的垂直屋架。每個屋架由若干長短不等的柱梁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運用鋪作。每兩個屋架間用椽、襻間等銜接成間。每座房屋的間數不受限制,屋架只需椽數、相應步架的椽平長相等,各屋架所用梁柱數量、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而不用規則立體方式。廳堂構造施工較殿堂構造簡便,但不宜建造多層房屋。用廳堂構造建造小規模房屋,不必鋪作,稱為"柱梁作",使用普遍。現存實例中,還有一種綜合殿堂和廳堂構造的方式,如奉國寺大殿,用縱、橫、豎三個方向的柱、梁、鋪作等構件,相互交織,組成一個全體,施工簡易,遼金當前未見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