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滄桑 樊家古宅
日期:2016/12/14 18:38:25   編輯:古代建築史始建於清代末期的樊氏家祠莊嚴肅穆
明朝初年,中原地區因飽受戰亂之災,幾乎成為荒無人煙之地。為了發展經濟,明朝政府鼓勵周邊人口稠密的地區向中原移民。一位樊姓男子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定居於洧水南岸,耕讀傳家,直至今日。如今其後代聚集地已成為新密市超化鎮樊寨村。
現在的樊寨村2000多口人,大多數都姓樊,新密一帶姓樊者,祖籍多是樊寨村。75歲的樊小武曾是樊家的族長,也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一個陽光明媚的冬日,他帶記者走進樊寨村古樓與百年老街,講述樊氏家族在這裡數百年的滄桑。
樊家大院的古樓為清代建築,由五路並列的二進宅院構成,每個獨院有正房、廂房、廳房、耳房、倒座房和大門構成。五個院落自成體系,又相互連通。每個院落的正房、廂房、廳房都是“一明兩暗”三開間。樊小武老人說:“這些古樓是當年密縣首富樊繕所建,當年樊繕擁有密縣南部大部分土地,與魏文並稱為超化首富。‘出了城門往南看,除了魏文數樊繕’是當時的民謠。”
正房雖然是三層樓房,但供人居住的只有中間一層,上下兩層多用來存放物品。其中一處古樓至今仍有人居住,走上一米多高的台階,就能看到三間房屋,如今看來略顯局促,但在當年已是豪華建築,能住上此樓的,只有巨富高官。
如果說,樊繕作為樊氏家族中的巨富,為家族留下了深宅大院。那麼,樊恩慶為家族留下的,則是清正廉潔、為民擔當的美名。樊恩慶清代末期曾在呼和浩特做官,他為官清廉,關心百姓,離任時當地百姓送他萬民傘,並在呼和浩特設立生祠祭祀他。據說,他的祠堂如今仍在。後來,他辭官回鄉,盡力為鄉親辦善事,受人愛戴。新中國成立後,他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帶頭遵守政府法令,被命名為開明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