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古村鎮旅游成為一大熱點。與此同時,古村鎮作為生活場所和文化空間的功能卻面臨諸多挑戰,居民生活與旅游生意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
從其存在來看,古村鎮首先是當地人的生活空間,其首要功能是滿足當地居民的生活需要,是其家園所在。然而在現實中,當這些古村鎮被轉化為供人游覽的景點時,各種矛盾就出現了。作為“家園”來說,吃喝拉撒,養豬喂牛,走街串巷……村落或者小鎮應該呈現最自然的生活狀態;而作為“景點”來說,服務設施、游覽線路、景觀環境、空間布局都要力求規范、有序。顯然,二者之間難以一致。在很多古村鎮的經營者看來,滿足游客需求,加強景區管理,是頭等大事,而如何滿足居民需求,完善社區管理,似乎並不重要。比如在有些古村鎮,為了景區評級,要求老百姓不要在臨街的房間晾曬衣服;為了求得美觀,居民安裝在自家屋頂的太陽能熱水器被拆除;為了保護環境,村民不得不放棄原本的養殖生產或者挪至他處;為了收取門票,正常的走親訪友受到限制,甚至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家也須家人到景區門口去“認領”。有些地方為了降低管理難度,干脆將居民全部或者部分搬遷到新村居住,白天再讓其回到古村鎮工作,徹底將古村鎮變成一個提供“真實建築,虛假生活”的主題公園。
古村鎮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也是傳統文化的最好容器,是“小橋、流水、人家”。它不是單獨的文物,也不僅僅是古老的建築。保護古村鎮實際上是要保護一個文化空間,一個活的文化肌體。然而,文化的存續依賴於一定的土壤,當社會前進的潮流席卷到這些古老村鎮的時候,如何引導本地人繼續沿襲其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觀念?如何說服、鼓勵年輕人抵擋住現代生活方式和設施的誘惑,留守在歷史價值遠遠大於居住舒適性的傳統建築內?怎樣處理好居民生活與企業生意之間的平衡?這些問題不僅值得我們深思,而且應當盡早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