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天人合一與皇權的產物:崆峒山道教建築群的文化闡釋| 遺產撷英

天人合一與皇權的產物:崆峒山道教建築群的文化闡釋| 遺產撷英

日期:2016/12/15 0:18:41      編輯:古代建築史


 
 
 
清源文化遺產
微信號 mobiheritage
 
 
 

很多看官了解崆峒山始於金庸的武俠小說。在小說裡,崆峒派創立於崆峒山,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並稱為五大名門正派,武術以劍術為主,走奇險辛辣之道。崆峒山給人敬畏之感,又充滿神秘色彩而令人向往。

 
 
事實上,崆峒山之地理沖要的位置(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見證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崆峒山幽僻的自然環境(獨特的丹霞地貌)則吸引了各方奇人異士修仙問道……經過千百年的推衍累積,逐漸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崆峒文化(涵括武術),成為人文意義上的昆侖和凡間天宮,更是罕見的佛、儒並存的道源聖地。
 
 
始於黃帝的天人合一追問
 
 
“蓋聞星分金野,正當斗極之垣,地近瑤池,直接昆侖之脈。是以北極。空桐,名已傳於爾雅。西連泾谷,形曾附乎山經。況黃帝廣成之所居,昔聞至道。秦皇漢武之所到,代有仙蹤也哉。爾其五台竟秀,萬壑爭流……”崆峒之名最早可見於《爾雅》,崆峒山之形載於《山海經》,可見其歷史之久遠。
 

 
圖/崆峒山丹霞地貌景觀,圖片源自網絡
 
 
自黃帝問道廣成子於崆峒之後,堯禹、秦皇、漢武曾慕名來崆峒圓其尋仙訪道之夢,哲人王符曾在崆峒山感悟自然之真,張三豐避诏不去而歸隱崆峒……歷朝歷代,皇帝與聖賢,均在此追問天與人之關系。
 

 
圖/崆峒山“黃帝問道處”石刻
 

 
圖/皇城、雷聲峰道教建築群,圖片源自網絡
 
 
崆峒山在唐朝已有道教營建活動,至北宋年間達到高潮。崆峒山主要的道教遺存是皇城、雷聲峰建築群,歷經各代重修和重建,現存建築年代以宋和明、清為主。另外,還有大量各時期的石刻分布於皇城、雷聲峰建築群內外及馬鬃山崖壁,清代壁畫“老子八十一化圖”位於老君樓內壁間。經過歷史的磨難與時光的洗禮,如今的崆峒山,倒真像極了先人所要追尋的“道”者,不聞榮辱世俗的供後世人瞻仰和傳頌。
 

 
圖/崆峒山皇城、雷聲峰、塔院建築群分布圖
 
 
 
與自然共生:崆峒山古建築群的選址思想
 
 
崆峒山古建築群充分利用了峰巒的高大雄偉和崖澗的奇峭幽深,每個宮觀、佛寺都建造在峰巒巖澗的合適位置上,其間距的疏密和規格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處,相互輝映,可謂是中國古代建築設計中結合地形,因地制宜,遵循自然的精妙范例。
 
 
“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是風水觀念中最基本原則,龍、砂、水、穴、向是選址的幾個首要條件;對“氣”的疏導、纏護、會聚和收攏,是風水的精髓所在。為了達到這些要求,風水師基於崆峒山的地理環境,精心選址,並彌補不足,調整改造,從現存建築群與自然環境的結合來看,山水川谷遠取其勢、近取其質,宮觀廟祠適形而止,極致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樂趣。
 

 
圖/皇城建築群風水模式
 
 
皇城建築群位於馬鬃山頂,背倚香山、混元頂,山勢躍動欲奔,殿宇之磅礴油然而生。前有中台大面積平頂如金盆納財聚寶,再前是望駕山為其朝山;左有獅子嶺直至天台山連續山脈,右有笄頭山、蠟燭峰及雷聲峰、棋盤嶺,左右護持、層層圍合;胭脂河、泾河環繞,其間有靈龜台、鳳凰嶺、東南西北四台諸峰為屏,是典型的福地格式。
 
 
雷聲峰建築群選址於一條魚脊似的山脊上,登臨其上有“閣空踏欲墜”之感,而台地建築布局平行於等高線,於山脊上橫向展開,上接雲天,下臨深谷,凌空險峻,借空谷的地理條件,上下一氣,強調了豎向的連續性,影射雷電行空之聲勢。山脊本非陰陽宅吉地,但作為雷祖祀址,其形式與內容十分貼切,是巧借自然的罕見之作。
 

 
圖/雷聲峰建築群
 
 
皇權的衍生:崆峒山“小武當”真武道場
 
 
真武又稱玄武,明成祖大肆宣揚和神化真武的“神庇”功能,有明一代,真武信仰迅速遍及全國,真武也因之成為明朝的“護國家神”,在道教信仰中也成為僅次於三清、玉皇的大神,全國各地掀起了爭相建設真武道場的熱潮。崆峒山“小武當”真武道場——皇城建築群,便是明朝大力推崇真武的產物,並一直延續至今,香火不斷。
 

 
圖/三月三真武誕辰齋醮活動
 
 
崆峒山道教的興盛與宋、明兩朝皇室的大力支持,以及歷代道教名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元至正年間《重修崆峒山大什方問道宮碑銘並序》記載,宋徽宗為崆峒道教的營建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命集賢承旨張莊重修宮宇,一是調西安萬壽觀的趙法師住持,從此崆峒山道教迅速發展起來。永樂年間(1403—1424),明成祖賜碑保護崆峒山寺觀;天啟元年(1621),明熹宗親書“敕賜崆峒”,至今鑲嵌於皇城建築群入口處。有此政治基礎,才有了後來韓藩王對崆峒山如火如荼的建設活動。
 

 
圖/明熹宗親書“敕賜崆峒”
 
 
平涼韓藩王對崆峒山的營建活動從明永樂年間一直延續至明末崇祯年間,至今留下大量建築及碑刻。在此期間,歷代藩王及王妃對崆峒山賜田畝、修宮觀、捐資獻寶等,崆峒山道教宮觀發展在明代再次達到鼎盛。
 
 
韓藩王仿照永樂皇帝在湖北武當山所建的真武道場模式,在崆峒山開始了“小武當”真武道場的建設。各個道觀名稱均取自武當山,以真武修道成仙為主題脈絡,隨地勢由低到高布局,因此有“小武當”之稱。
 
 
按真武朝拜的路線順序由中台的一天門開始,依次為朝天門、藥王洞、遇真宮、磨針觀、三天門,直至皇城建築群入口靈官洞。皇城建築群以真武大殿為核心,前為獻殿和太白樓,後為玉皇殿,左為天師殿和天仙宮,右為藥王殿和老君樓,構成一個“真武大帝”的完整朝拜路線和神聖祭祀場所。
 

 
圖/皇城建築群院內景觀,圖片源自網絡
 
 
嘉靖三十九年(1560),韓定王朱融燧的王妃韓夫人郭氏捐資,命內散官馬英重修皇城,擴建皇城之內的宮觀建築,使之煥然一新,並樹碑以記其功,至此崆峒山便被辟為道教十方常住之一。
 

 
圖/韓王夫人郭氏捐資重修金城碑記
 
 
九光殿石坊便是由明代平涼第十一世韓王朱璮瘠於明萬歷癸丑年(1613年)所建,石坊明間為朱璮瘠題寫的“九光殿”匾額及“神霄玉府”題刻,匾兩側浮雕八仙,其下為“雙龍穿花”和“丹鳳朝陽”圖案。
 

 
圖/朱璮瘠所建九光殿石坊
 
 
崇祯元年(1628),第十世韓王襄陵王朱璟洸與王妃為太和宮真武祖師鑄獻“回光返照”銅鏡,直徑達1.18米,重達134公斤。現存於崆峒區博物館內。
 
 
“秦隴之地,以山立郭,平涼山川,最為秀拔,襟帶西涼,咽喉靈武,左控五原,右帶蘭會”,平涼和崆峒山是邊疆要地,是各種政治勢力和軍事力量爭奪的焦點,更是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古戰場。而在崆峒山設立一個真武的分道場,更有利於中央加強對地方統治和籠絡民心。崆峒山現存道教建築群不僅是明成祖的武當山“真武道場”在西北地區的一個分身,更是明朝皇權統治在秦隴地區的一個力量分支,這在宗教神權與皇權政治緊密結合的古代中國是極其必要的。
 
 
結語
 
 
時至今日,我們站在高聳入雲的崆峒山上,遙想逝去與誕生的朝代更迭,強大之於皇權也會逐漸隕落,似乎能悟得先人所言之無常;然歷史不可逆,山仍舊巍峨,仍舊幽深沉靜,似乎一萬年五千年都只是過眼雲煙,無限的時間和有限生命是不是之於整個宇宙的“有常”? 
 
 
縱然人人都有萬千思緒,然而崆峒山,它就在這裡,接受瞻仰和詠歎。
 
 
 
 
 
■項目名稱:崆峒山古建築群保護規劃
■起止時間:2015年4月——至今
■項目委托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崆峒山管理局
■項目承擔方: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限公司
■進展程度:省級評審中
 
 
 
(來源:微信號清源文化遺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