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峰崖:隱藏在西秦嶺深處的石窟
日期:2016/12/14 18:50:20   編輯:古代建築史 峰回路轉,八峰崖石窟鑲嵌在面前的山崖上。在這裡,道教與佛教共處在這一面峭壁之上。由於不是廟會時期,沒有游人,道觀與佛寺各有一人看護。我們推門而進,還是當年的那位老者,他一個人看守道觀,而在另一邊,石窟裡也是當年的那位僧人,一進去,他就認出了我們,說我們來過。
八峰崖石窟開鑿於據地面兩百多米的峭壁之上,石窟分為上下兩層,有棧道相連。窟內原有石窟14間,造像200余尊。1960年因火災,木建築全部焚毀,現僅存殘損造像90余尊和部分壁畫,明萬歷年間石碑一塊,清代石碑五塊。八峰崖始建於何年,至今仍是個迷,窟內的魏晉佛教塑像和壁畫都表明這座石窟的久遠年代。回望上來時的羊腸小道,可想而知,古人在這座四面絕壁的山上,建造這座石窟的困難程度。
在八峰崖的西南數公裡之外,是赫赫有名的仇池山,那裡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南宋學者羅泌在《路史》中寫道:“伏羲生於仇夷,長於成紀。”仇夷就是仇池山,成紀就是西和北面的天水。《水經注》中記載仇池山“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豐水源,所謂清泉湧沸,潤氣上流者也”。
公元296年,氐人楊茂搜在這裡建仇池國,極盛時期,隴南之地盡歸其轄。據考證,仇池國的始建者楊茂搜信奉佛教,他曾捐資修建過宏大的麥積山石窟。公元371年,前秦皇帝苻堅遣將楊安攻仇池,城破之後,將氐族人遷徙到關中一帶,仇池國滅亡。十幾年後,歷史上又出現一個後仇池國,其范圍依舊在隴南川北之間。發跡於仇池山的氐人楊氏,先後建立了前仇池國、後仇池國、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等五個氐族小國,從東漢到後梁,楊氏十八代人統治甘陝川六郡十八縣長達386年,比“五胡十六國”中的任何一個政權都長。公元580年,氐人的最後一個政權:陰平國被北周消滅。氐人建立的仇池國滅亡後,族人遷散,與其它民族融合,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視野之中。
曾經強大一時的氐人真的消失了嗎?《魏書?氐傳》記載:“氐者,西夷之別種,號曰白馬。”在氐人政權陰平國所在地甘肅隴南文縣與其相鄰的四川平武縣、九寨溝縣居住著白馬藏族。歸於藏族的白馬藏族卻不信奉佛教,語言與藏族相近卻不同。有專家認為,白馬藏族就是古氐人的後裔。
靜坐山頂,等待山風歸來。面對隱藏在西秦嶺大山深處,峭壁上的八峰崖石窟,是什麼人在遠離郡縣的此地,修建如此精美的佛窟。又是在何年,這裡的群山之間輝映佛陀的微笑?目光所極之處,青山連綿,煙霞俱靜。
推薦閱讀:
東山惠和堂
蒙城大象沒發現完整骨骼 或曾經發生過位移
浙江人可能在7000年前學會煮米飯
珍貴青花瓷罐20元賣掉 原來渤海藏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