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揚州鑒真佛學院舉行了“紀念鑒真大師東渡成功”1260周年的紀念活動,當年鑒真大師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在日本鹿兒島登陸的情景歷歷在目,如史詩般厚重。重溫那段歷史,也還原出了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史料】
《甘泉縣志》記載“鑒真與揚州”
在揚州出生、出家、東渡
著名高僧鑒真大師於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起,應日本僧人邀請,先後6次東渡,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754年到達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最後圓寂於日本。
鑒真大師弘揚佛法於東洋,顯示出唐朝佛教的發展興盛。鑒真大師與揚州的關系密不可分。大師在國內六十余年期間,除短暫巡游長安、洛陽的幾年時間之外,基本生活在揚州境內,公元742年至754年之間的六次東渡,揚州也是其重要的出發基地,其出家於揚州大雲寺,講律授戒於揚州的龍興寺、崇福寺、大明寺、延光寺。著名學者卞孝萱說,“鑒真在揚州出生,出家,傳播佛教和其他文化,最後從這裡出發,東渡日本。鑒真與揚州的關系是多麼密切。”
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館員葉憲允先生對鑒真與揚州關系作過深入研究。關於鑒真出家於大雲寺,《(光緒)增修甘泉縣志》卷十五、《神僧傳》卷八多種資料都有記載。
《(光緒)增修甘泉縣志》卷九:“大雲寺。《神僧傳》雲唐鑒真禅師出家於此寺,在揚州觀音山。寺在縣西北大儀鄉。元至元間,僧申律建。明洪武二十年,僧惠整重建,題之曰"功德山",為蜀岡三山之一……”
鑒真赴長安從弘景法師受具足戒,先後達三年,遂返揚州,已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高僧。鑒真大師從長安回到揚州後,主要道場是在大明寺。
《(民國)甘泉縣續志》寺觀考第十二:“補遺:古大明寺唐鑒真和尚遺址,在今蜀岡上法淨寺內、平山堂側。鑒真和尚事跡,據《(雍正)縣志》謂僅見高僧傳,知其出家於廣陵江陽縣大雲寺中,余無可考。改國後十一年,日本常盤大定為撰碑記,乃知為江陽人,年十四而披薙,及壯居大明寺。”
唐代佛教盛行,在富庶的揚州城裡,有三四十所寺院,與鑒真有關的揚州大明寺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所古寺。
【細節】
古建築泰斗平遠樓上忙設計
是梁思成和陳從周經典之作
1963年是唐代高僧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國務院決定在揚州大明寺內建造鑒真紀念堂,由中國古建築泰斗梁思成主持鑒真紀念堂設計工程。
梁思成從日本考察回國後立即開展工作。本來安排他住在賓館裡,因路遠不方便,梁思成到大明寺平遠樓搭個臨時床鋪歇宿。特地應梁思成之邀從上海趕來的著名古建築和園林學家陳從周教授也不住賓館,而是住到平遠樓上,和梁思成通宵達旦工作,很快設計出鑒真紀念堂的初步方案。方案經有關方面認真審核通過後便加緊施工。鑒真紀念堂建成後,堂前立有郭沫若書題的“唐大和尚紀念碑”,背面是趙樸初撰寫的碑文。紀念堂內掛有國畫大師錢松喦精心創作的《鑒真大和尚紀念堂》國畫和揚州畫家繪制的四幅絹畫,絹畫用絹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的清朝宮廷藏絹,制作精良,極為珍貴。
鑒真紀念堂是梁思成和陳從周二位大師一生的經典之作,1984年獲全國優秀設計一等獎、國家優秀設計金質獎章,又獲全國百年經典建築稱號。
【回憶】
一位文化人與“鑒真”的因緣
建議專辟鑒真紀念室
昨天,著名揚州作家韋明铧先生披露了關於其父親與鑒真的兩次因緣。曾任揚州市文化部門主要負責人的韋人先生,在其回憶錄《風雨兼程》中,談到他同鑒真紀念室的因緣。
1963年至1964年間,中日各界人士為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舉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紀念活動。《風雨兼程》第二部《紀念鑒真法師》寫道:“當時我覺得這一工作,文化部門義不容辭,我即請曾在邗江文化館工作的忽秉坤老先生(他是中央美專畢業的,曾與王朝聞同學),泥塑了一個鑒真和尚像。正好紀念歐陽修的六一祠裡放著一個海梅雕花香亭,我就建議當時大明寺住持和尚能勤,把這亭子放到大殿東面的一個平房裡,把鑒真泥塑像放進亭內,把這三間屋子作為鑒真和尚紀念室。”“後來,我專門派文化處的張亞生同志,按照鑒真東渡資料,拍攝了一些照片,由博物館專門用高檔木材制成鏡框,陳列在兩邊牆壁上,搞了一個簡單的歷史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