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古冶煉遺址溯源銅文明 遺址保護成為大難題
日期:2016/12/15 15:10:20   編輯:古代建築 “銅陵露采新村冶煉遺址出土的大型煉渣群,是中國古代冶銅技術高度發達的實證,也是世界冶金史上罕見的遺物。”8月2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多位知名考古專家,在銅陵市露采新村冶煉遺址考古發掘現場這樣認定。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銅陵市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對銅陵露采新村冶煉遺址進行一個多月的搶救性發掘中,除發現了10余個大型冶銅渣外,還獲得漢唐時期冶煉土坯爐、石砌爐殘跡,鼓風管殘片,特大型煉渣,陶瓷器具,石錘,古井等考古發現。
棚戶區工地挖出古煉渣
今年4月18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銅陵市博物館聯合對皖南古銅礦進行考古調查時,通過遙感監測發現:位於銅陵露采棚戶區寶山路以西,銅陵職業技術學院以東,北起寶山路至銅陵職業技術學院東門道路為界,西至銅都大道,在這片占地46000平方米的地域內,約有6000平方米至8000平方米的古煉渣堆積。
與此同時,正在這裡施工的露采棚戶區改造工程樁基地埋管道作業時揭露出大量銅煉渣,一些大型渣塊直徑達一二米。在此處還發現漢代、唐代等朝代的陶片,再一次證明,西漢時期唯一的“銅官”礦冶機構所進行的礦冶活動,其冶煉規模之大,令人震撼,初步印證了遙感監測結果。目前此處正在緊張進行露采棚戶區改造工程,由銅陵市房屋開發公司開發建設住宅樓,土建工程已經動工,古煉渣全部暴露出土。從暴露的情況看,古煉渣重點位於待建的5號至7號住宅樓地下以及14號樓、15號樓部分區域。
古煉渣考古取得新突破
露采冶煉遺址位於銅陵市銅官山區筆架山西麓,與1998年公布的“羅家村大煉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路之隔。
羅家村大煉渣於1986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中發現,遺址年代測定為漢至唐宋。 1987年11月,我國著名礦冶考古專家、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華覺明先生來銅陵考察古銅礦時,見到羅家村大煉渣後連聲驚歎:“中國之最,世界奇觀!”皖南古銅礦以及羅家村大煉渣的發現,當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煉渣是古代煉銅的主要遺物之一,也是反映當時冶煉水平的重要標志。羅家村冶煉遺址上分布的巨型煉渣,是古銅都3000年銅文化歷史的重要實物見證,雖歷經上千年風雨剝蝕,仍堅如磐石屹立在銅官山腳下,不僅成為銅陵古代規模宏大的礦冶活動最好的實物見證,也是中國乃至世界冶金史上的一大奇觀。
露采新村棚戶區改造工程中發現的大面積古煉渣等文物遺存,分布區域與年代近似。經過一個多月的考古發掘,揭露遺址面積200余平方米。西區開5×5米探方6個,發現大型冶銅渣塊十余個、土築爐基4處、清理灰坑若干;東區開5×5米探方2個、1×7米深溝1條,探方中清理了溝內堆積和若干灰坑,發現水井一口,地面發現石砌煉爐殘跡若干。東、西兩區出土較多漢代陶片、少量夾砂陶、印紋硬陶殘片及唐宋瓷片。其中有少量繩紋夾砂陶殘片,弧面半徑較小,外壁有燒灼痕跡,似陶鼓風管殘片。遺址文化堆積中普遍夾雜煉渣、紅燒土顆粒及少量礦石,在地表采集到亞腰形石錘。其中土坯爐、石砌爐殘跡是新發現。
考古發掘情況表明,露采新村遺址是發展時期較長、規模較大的冶煉遺址,是銅官山礦冶遺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探索長江流域乃至中國古代冶金活動的重要資料。遺址中的大型渣群,是中國古代冶銅術高度發達的實證,也是世界冶金史上特殊的遺物。目前發掘工作已近尾聲,發掘區域處於基建工程范圍內,遺址面臨被毀局面。露采新村周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陸續建房,可供考古發掘的地點損失殆盡。露采冶煉遺址與羅家村大煉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鄰近,性質近似,不可多得。
大面積遺址保護成難題
對於露采新村大型煉渣群的考古發現,各位專家學者欣喜不已。但對於分布范圍遍及羅家村、露采新村的大面積古煉渣等文物遺存應該如何保護,卻成為一大難題。
著名礦冶考古專家盧本珊認為,在這個“點”上正式考古發掘出來的特大型爐渣,在我國尚屬首次,特別難得,特別珍貴,應該原地加以保護。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李剛說,如果這裡繼續興建工程的話,這些大型渣塊群遺跡將會被封壓,這樣一個特別遺跡會很快面臨施工的破壞,十分令人擔憂。
在幾乎所有專家都認為應該原地保護的同時,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成員、今年74歲的殷玮璋先生提出,銅陵的這個“點”非常重要,雖然許多東西隨著歲月的流逝和人為的因素已經被掩蓋,但我們仍能從中看到從漢到唐中國歷史上的繁盛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發現非常有價值,應該“原汁原味”地保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