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居委會掏腰包修繕村裡的古建築祠堂 令大家感到高興

居委會掏腰包修繕村裡的古建築祠堂 令大家感到高興

日期:2016/12/15 1:35: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我國遼西地區發現一種奇特的白垩紀翼龍化石。這件被命名為“獵手鬼龍”的化石進一步證實了我國遼西地區產出的翼龍組合與巴西東北部產出的翼龍動物群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他們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演化關系。,“獵手鬼龍”發現於遼寧西部九佛堂組湖相頁巖中,時代距今約1.2億年的早白垩紀晚期。這件化石有著魔鬼般奇特的頭骨形態和吻端異常粗大的牙齒,顯示其為捕獵高手,因此得名。這件標本上還保存了多處翼龍的糞化石,主要由魚類骨骼碎片組成。

    玩具青瓦翼龍’十分相像。”汪筱林介紹說,類似的翼龍化石除了先後在巴西和中國發現的這兩個屬種外,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被發現過。當然這其中經過了漫長的遷移和演化的過程。”汪筱林說,“‘獵手鬼龍’的發現對中國和巴西早白垩紀翼龍動物群的組成和面貌的相似性提供了進一步的化石證據。我國科學家就開始研究並關注遼西熱河生物群九佛堂組的這一翼龍組合與巴西翼龍動物群之間的關系。汪筱林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在對遼西熱河生物群的翼龍進行較詳細的研究後提出,我國遼西地區可能是一些白垩紀翼龍類群起源和輻射中心。

    “介軒宗祠”和“松呂宗祠”看看,村委會投入230萬重修這兩個古祠,他很期待工程完工後,古祠可以成為新的文化陣地,這裡將用作文化教育展覽場地,現在能確定的就是做免費圖書館。它們中的大部分也以魚類為食,飛行能力還比翼龍強,因此逼迫翼龍不得不另覓他處。一些重要的翼龍類群如古神翼龍和古魔翼龍類,以及大型的無齒翼龍類等白垩紀翼龍類群都是起源於遼西地區。以蔡氏古民居為例,翻修後的“雙燕歸脊”所用的材料是水泥,而早期建築使用的是白灰,房梁的木料也不再是杉木,而是質地硬卻容易開裂的落葉松。材料變化,技術革新,部分施工人員為了趕工期、節約成本,對文物進行亂修葺。

    目前青瓦已經進入如火如荼的施工階段。重修後的兩間古祠將用作文化教育展覽場地。大家很盼望能夠到這裡領一些生活用品。”談到往事,70歲的陳祖傍忍不住樂了,古祠當時就像一個雜貨店,至今想來,排隊領取商品的景象還歷歷在目。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古祠曾分配給私人,1996年收回集體所有後一直閒置。年輕的村民陳漢傑說,村內古建築重新煥發光彩,年輕人也可以到此了解村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