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玫瑰聖母堂建築歷史
日期:2016/12/14 18:42:34   編輯:古代建築史 玫瑰聖母堂又稱板樟堂或多明我堂,供奉的花地瑪聖母,是葡萄牙人很崇拜的神。堂內存有許多頗富奇趣的油畫及雕像,尤以耶稣基督像最為著名,從中可窺見古西班牙宗教藝術的特色和風格。
1587年,由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奉玫瑰聖母(OurLadyoftheRosary)為主保,次年由該會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
該教堂於1828年做了重新修建,逐步發展為現在的規模。這兒的板樟堂供奉花地瑪聖母,花地瑪聖母傳說是受人崇拜的女神。1874年的時候因為失火而損毀,後來重建後形成現在的樣子。
1929年起,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批准把花地瑪聖母像供奉在玫瑰堂中,讓信徒敬奉;每年的5月13日前,玫瑰堂會舉行九日敬禮;13日當天下午,更會舉行盛大的聖像巡游,是本澳所余不多的天主教節日活動,極具特色。巡游於下午六時開始,先在玫瑰堂內舉行奉獻典禮、聖體降福及葡語彌撒,隨後將花地瑪聖母聖像移入一座轎內,由身穿白衣、頭戴白紗的聖母原後團女團員抬著,以玫瑰聖母堂為起點,抬聖母像游行,沿途歌唱聖詩,念誦禱文,經南灣及西灣往西望洋山海涯聖母小堂前地。值得留意的是,游行隊伍的尾端會跟著三個牧童打扮的小孩,以紀念當年花地瑪聖母向三牧童顯靈的奇跡。這條路線是現存聖像出巡活動中最長的,因此當到達主教山時,已是黃昏日落時份,巡游隊伍手持蠟燭游行於山上,宛似一條火龍,場面既壯觀,又肅穆,充滿了宗教氣氛。
從1929年起,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批准把花地瑪聖母像供奉於玫瑰堂,以利於信徒敬奉。每年的5月13日前,信教群眾在玫瑰堂舉行為期九天的敬禮活動。到了5月13日,還會舉行更加盛大的巡游,作為當地不多的天主教節日活動,每次都舉辦的極具特色。聖像巡游開始於下午六點左右,首先是在玫瑰堂裡面舉行供奉典禮,接著是聖體降福和葡語彌撒,隨後將花地瑪聖母塑像轉移進一頂轎內,由身穿白色服裝頭戴白色薄紗的聖母源後團女團員抬著,以玫瑰聖母堂為起點,護著聖母像游街,沿途還要歌唱聖詩,念誦禱文,經南灣和西灣向望洋山海涯聖母小堂行駛。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游街隊伍的後面會有三個牧童打扮的小孩,以此行動紀念當年花地瑪聖母對三牧童顯靈的奇跡。此條路線可以說是現存聖像出巡事例中最長的,所以當到達主教山時,就已經暮色四合,以至於巡游隊伍需要手持蠟燭照明,黃昏中的主教山燈火輝煌,好似一條長龍閃現在視野中。場面非常的浩蕩壯觀,充滿了濃厚的宗教氣氛。
1990年代及在2006年進行大規模的重修。聖堂旁的鐘樓改建為聖物寶庫,展出澳門教區的文物;而現在此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不少在澳畫家曾經對其進行描繪。
建築構造
玫瑰堂內部,中間為主祭壇。教堂有三殿,主殿深而寬,一道用實心磚建造的拱門將主殿和堂身分隔開。
聖堂內的天花板布滿圖案裝飾,其中有一皇冠圖案,恰好就在主壇上,大門雕工精細;聖堂內部色彩缤紛,形狀不一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的圖案,予人明快之感;祭壇上置有聖母手抱聖嬰的塑像,聖堂內則擺放著花地瑪聖母像,每年五月十三日的花地瑪聖母出游即以此聖堂為起點。
澳門政府在1997年對教堂進行了全面維修工程,並在樓高三層的鐘樓內設立了一所聖物寶庫,收藏了不少藝術品式的彌撒用品和木雕聖像的珍品。
教堂設有三間大殿,主殿建築富麗堂皇,給人的感覺肅穆而深沉。在教堂的主殿與堂身之間有一道由實心磚築造的拱門。
聖堂內的天花板裝飾地非常漂亮,其中布置的皇冠圖案色彩典雅,十分的引人注目。教堂的堂門雕工細致,藝術特色比較濃厚。聖堂的裡面安排的秩序井然,缤紛的色彩讓人覺得賞心悅目。尤其是由漂亮的彩色玻璃制作而成的圖案,更是給人新奇的感覺。在教堂的祭壇中布置著慈祥聖母懷抱聖嬰的塑像,而聖堂之內則安放著花地瑪聖母像。每年五月十三日的花地瑪聖母出游便是以此堂為活動開始之地。
澳門政府在1997年曾經對教堂進行了全面的維修,而且在高達三層的鐘樓內布置了稀少的聖物寶庫,收藏了不少藝術品類的聖像珍品。
建築特色
聖堂大門雕工精細,天花板布滿圖案裝飾,聖堂內部色彩缤紛,形狀不一的彩色玻璃組合而成明快鮮艷的圖案,祭壇上有聖母聖嬰像,聖堂內則擺放花地瑪聖母像。
教堂的正面上方刻有多明我會的徽號。正面上下共分三層,每層都被不同款式的圓柱分隔出門窗位置,頂部則為三角楣,是十七世紀教堂的豪華風格。而內部則由一高高闊的主殿及兩個側堂所組成,主殿和側堂由幾個圓拱門隔開,而主祭台和主殿之間也有一圓拱分隔,小祭壇則設於側殿。
推薦閱讀:
重慶大昌古城的滄海桑田
福州神秘梁厝村那些傳世寶
杭州六和塔的傳說
天後宮 守護青島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