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有群扛鋤頭的畫家
日期:2016/12/14 9:40:04   編輯:古代建築史在新橋鎮,無論男女老少,都愛作畫
龍巖漳平市北部有個古鎮,名字叫新橋鎮,是中國著名的“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這裡的村民,扛起鋤頭是農民,提起畫筆是畫家。他們的畫作,耕田、牛群、農家小院,充滿著鄉村氣息、散發著泥土芬芳,自成特色,別具一格。作品不僅被福建省美術展覽館作為“非遺”館藏資料,而且走出國門,在英國、美國、丹麥和菲律賓等國家展覽。一名代課教師 20多年堅守農民畫
昨天,在漳平市新橋鎮,農民畫家盧國慶正在給孩子們上課,講述農民畫的精髓。作為一個曾經的代課美術教師,他對農民畫20多年的堅守,讓人肅然起敬。
盧國慶,典型的農家子弟,八歲開始拜師學畫。在他印象裡,新橋鎮的農民,都喜歡畫畫、寫字。
盧國慶小時候,上山放牛都會帶上紙筆,大自然的山川河流、綠樹草地、奇峰怪石,都是他練習畫畫的好素材,有時在家,他隨手撿起一張廢舊報紙,也畫得不亦樂乎。中學畢業後,盧國慶在村裡做起了代課美術教師,一直從事農民畫的創作。從他的第一幅農民畫作品《舞龍》開始,到目前為止他已經創作了2000多幅農民畫,真正成為了農民畫的“大家”。
前不久,盧國慶的農民畫《正月正》榮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2012年全國農民畫展”優秀獎(最高獎),其妻陳桂玲創作的農民畫作品《高速路過家門口》也入選參展。一個古老傳統 宋元時期就盛行農民畫
農民畫農民生活,愛怎麼畫就怎麼畫。
漳平農民繪畫之風由來已久,早在我國宋、元時期,和睦裡(現新橋鎮)就盛行農民繪畫。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澱,漳平農民繪畫的傳統一直延續下來,至今每年春節前後,新橋鎮當地很多村莊,還會舉辦迎春書畫展。正月舞龍、農民插秧等生活場景,在農民筆下,栩栩如生。
盧國慶說,漳平農民畫立足鄉土,吸收當地民間繪畫的藝術精髓,采用勾線平塗等手法進行繪畫,取材全部來源於農村生活中一些喜慶、積極向上的元素。近些年來,隨著群眾文化生活的豐富,農民畫創作更加活躍,大家更注重對民間藝術的挖掘。如今,漳平本地的民風、民俗成為農民畫創作的源泉。一個在校學生 為農民畫找到“魂魄”
新橋鎮農民畫能取得如今的成績,一個叫梁明的人功不可沒。在漳平,會畫農民畫的人都親切地稱呼他為“老師”。
梁明,1962年生於龍巖,199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微博)民間美術系,現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龍巖市美術家協會主席、藝術館館長。“是梁老師的關注和助推,農民畫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魂魄"。”漳平農民畫院院長吳玉環說。
1980年代,梁明還在上大學,在新橋鎮發現一批農民在茶余飯後喜歡畫畫,非常感興趣,但在走訪中,他發現農民畫作者過於隨心所欲,沒有自己的風格,便利用假期和所學知識,當起了義務老師,教“土畫家”們民間藝術的創作方法。
在他的帶動下,一支近400名的“白天扛大鋤晚上拿畫筆”的“農民軍”,成了當地的一道景觀。1989年,新橋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成為內地迄今為止唯一的鄉鎮級的“畫鄉”。在隨後的幾年裡,漳平新橋的農民畫在全國、省等級別的比賽中,屢屢獲獎。“當時"漳平選送必獲獎,獲獎必有漳平",農民畫作品這一"漳平現象",成為業內人士的口頭禅。”吳玉環說。一項扶持政策 政府給農民畫“撥亂反正”
為了保護好農民畫這個“品牌”,漳平市文化部門擬定了以“精品+產業”的農民畫發展方向,制定出台《漳平新橋農民畫產業發展規劃方案》。先是成立農民畫院,每個季度免費培訓一次,每年舉辦2到4期培訓班,舉行一次農民畫大賽,組織創作者外出學習。接著,投入200多萬元建設閩西南文化城,作為農民畫銷售基地,並在上海、廈門、福州、龍巖等地及本市的各景區、賓館等設立農民畫銷售點30多個。
如今,漳平市新橋農民畫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不少農民畫家因此走上了致富道路。據不完全統計,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漳平市新橋農民,共創作了各種題材的農民畫作4000多件,其中100多幅作品被福建美術展覽館作為“非遺”館藏資料,還有125幅作品被送到英國、美國、丹麥和菲律賓等國家展覽。導報記者 吳鵬波 見習記者 李貴榮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