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愛塔傳奇:結合新發現聊聊天台庵大殿的時代

愛塔傳奇:結合新發現聊聊天台庵大殿的時代

日期:2016/12/15 0:30:17      編輯:古代建築史


天台庵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王曲村中,這個村子非常偏僻,在離縣城三十多公裡的濁漳河岸邊,庵在村中高台上,僅存一座大殿,再無其他房屋,1988年天台庵進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斷代為唐,成為存世極少的唐代木結構古建築之一。 然而天台庵時代判斷上卻有可議之處。 首先,根據過往的勘察,天台庵大殿本體沒有留下建造年代的文字題記,院子裡僅存一塊石碑,造型古樸,上施赑屃盤龍,下施鳌座,天宮內镌刻一佛二菩薩,遺憾的是碑文已漫滅不清,無法看到石碑的年代。
天台庵內的石碑   在沒有發現題記的情況下天台庵大殿就只能根據建築的結構形式來斷代,古建斷代分為兩種方式,一是通過結構形式來推斷年代,另一種是通過文獻考證來判斷年代,這兩種斷代的結果相符是最好的,如果不相符,那要以建築結構形式斷代優先。 天台庵大殿是怎樣的結構呢?這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九脊頂,用闌額,無普拍方,梁架結構為四椽栿通搭,梁頭過栌枓口伸出一跳華栱,即枓口跳結構,跳頭無令拱,通過短替木托橑風槫,柱頭方落於栌枓口內,其上隱刻泥道栱,四椽栿之上以兩個突兀的蜀柱托平梁,平梁之上以叉手、捧節令栱、蜀柱、駝峰承托脊槫。

天台庵大殿梁架   大殿僅在當心間前檐用了一朵補間鋪作,但這朵補間鋪作無論加工手法還是風化程度均與其他枓栱存在明顯區別,且裡轉無承托之物,應為後代修繕時添加的,再就是四椽栿上立的兩根蜀柱也很特別,同時期的唐宋建築這一位置多用駝峰,天台庵的蜀柱不僅另類而且是明代卷殺風格,這一構件應該是明代更換上去的,用高聳的蜀柱取代低矮的駝峰,其目的是增加屋頂的坡度以利走水,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台庵大屋頂是明清維修後改良的樣子。

前檐斗拱
  蜀柱為明清時期更換   天台庵大殿最耀眼的是它的梁栱結構,即梁與枓栱是怎麼結合在一起的,這座大殿的梁栱結構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梁頭伸出為外轉一跳華栱,這種結構叫枓口跳;二是跳頭上無令拱,通過短替木托橑風槫;三是柱頭方直接落於栌枓口內,泥道栱不是單獨的構件,是隱刻在柱頭方上的;再補充兩點,四、沒有使用普拍方;五、沒有補間鋪作。

枓栱結構   我們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是山西五台縣的南禅寺大殿,已是唐中期,唐以前已沒有實物存世,天台庵大殿的這五項結構特征在現存的唐、五代、北宋建築中無一與之相同,是傳世的孤例,而其結構形式又不可能晚於北宋。 前面說到天台庵沒有留下任何可供參考的建造年代資料,只能依靠結構斷代,結構斷代就是橫向比較,需要有多個年號明確的建築做參照物,與哪個時代的建築年代相近就有可能是哪個時代的,同時這種結構還要能排除下一代,既後代不再使用這種結構。那麼問題來了,現存的唐、五代、北宋建築中又沒有一座與其結構相同的,沒有參照物,靠什麼推斷的唐代呢?

天台庵瓦作已是明清時期風格   2013年初,我寫過一篇文章《唐代木結構古建築新考(八座)》,梳理了一下包括天台庵在內的八座唐代木結構古建築,對是否把天台庵收錄進去頗糾結了一番,天台庵是這八座中唯一一座沒有佐證的,但是如果把它放到五代或北宋裡面,同樣沒有佐證,因為它的結構特征是傳世孤例,也就是說要想推翻其唐構的推斷同樣找不到五代和北宋時期可以橫向比較的例子,當時想既然前人已推斷其為唐構,又找不到可以推翻的例證,那就暫且收入唐構中吧。 沒有可以推斷其為唐構的參照物,也沒有可以推翻其為唐構的參照物,這就是天台庵大殿的獨特之處。

遮遮掩掩的天台庵斷代   2014年底,天台庵開始大修,大修往往是發現題記的好時機,有望打破天台庵斷代僵局。 這次大修中還真發現了題記,經相關工作人員證實,在天台庵大殿的梁架上發現了“大唐天成”題記。 與唐代相關的“天成”年號能找到兩個,一是安史之亂時安祿山之子安慶緒使用過“天成”年號,但安家的國號是大燕,反唐的,不會出現大唐天成,是否統治過天台庵所在地區也未知;另一個天成年號出現在五代時期的後唐,公元926年至930年,共用了五年。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唐代就結束了,但占據山西一帶的李克用並未臣服後梁,而是繼續使用唐代年號,唐朝最後一位皇帝唐哀宗李柷於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禅位於朱溫,唐亡,但在天台庵西南七十余公裡的長子縣崇慶寺內保存下來一段天祐九載經幢,成為當時山西所在的河東地區繼續延續唐代的例證,後來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後唐滅後梁,後唐是我們在教科書中為了區分前面的唐代給李存勖的王朝起的名字,實際上他的國號是唐,所以才會有大唐天成。

長子崇慶寺內的天祐九載經幢
  天祐九載年號   天台庵的五台題記會不會是後代修繕時寫上去的呢?我們再來找找別的證據: 在陝西寶雞有座大唐秦王陵,在秦王夫人的墓裡有座磚仿木的端樓,其第二層檐下的仿木枓栱結構與天台庵大殿的五項結構特征完全符合。

寶雞秦王夫人墓裡的端樓   大唐秦王指的是李茂貞,李茂貞雖然在唐代已經是一方重臣,但並未獲封秦王,到了五代的後唐才被封為秦王,所以這裡的大唐指的是五代的後唐,後唐同光三年(925年)李茂貞下葬,又過了二十年,後晉開運二年(945年)李茂貞夫人下葬,兩人埋在不同墓室,這座端樓在李夫人的墓室中,其建造時間應為公元945年或稍早。 天台庵大殿的題記時間是926年至930年,端樓的建造時間早於945年,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出現兩座結構完全相同的建築,而且在此之前或之後再無結構相同的建築出現,這就不是偶然了。 結合旁證,個人認為天台庵梁架上的題記應是創建時題寫上去的,雖然明代以後更換了蜀柱加高屋架,但大部分構件仍保留了原來的,這個年號的發現有望為我們增加一座年號明確的五代建築。維修還在繼續,或許還有更多新的發現。

天台庵早期文保牌   失去一座唐代建築略感憂傷,但我們收獲了一座有明確紀年的建築,其意義要比硬拉一座唐構進來大得多。 以結構形式推斷斷代只是推測一個大致合理的時期,木匠師傅不會因為朝代更迭而改變房子的蓋法,結構的改變是漫長時間內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比如天台庵大殿,如果沒有題記發現,只根據結構斷代的話唐末、五代、宋初都有可能,時代很模糊,而且我也不贊成以推斷斷代的建築作為標桿再去推斷其他建築,天台庵在研究上的價值就較低,而現在有了准確的年號,天台庵大殿就可以成為准確的標桿了,這對研究唐宋建築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尤其是在新發現期望值最高的晉東南地區,意義更是非同凡響。 我始終認為對於唐代建築我們至今僅僅是窺得一角,更早的北朝建築連這一角也未看到,期待更多的新發現,最美古中國比我們已知的要燦爛得多!
    2011年6月28日,第一次到訪天台庵
      2013年1月18日再次來到天台庵
(來源:新浪“愛塔傳奇”的博客)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