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有著六百年歷史的古老城市,流傳下許多的著名的古建築,如:與北京頤和園的佛香閣、山西大同善化寺的普賢閣,故宮的文淵閣和寧波的天一閣齊名的天津的玉皇閣(閣內供奉玉皇大帝),鈴铛閣(供奉關帝像一尊),城西雙忠廟右邊的觀音閣(內供觀音),宮北大街張仙閣(內供張仙及胡、黃、白、柳、灰等諸多民間俗神),東門外水閣(內供觀音,又稱觀音閣),小伙巷南頭的南閣(佛閣),小伙巷北頭的(佛閣),東馬路少年宮後的魁星閣(內供魁星),永樂四年在西北角建的城隍廟;
建築精美又各具特色的天津八大家故居和名人故居,他們標志著天津民居本土建築藝術的輝煌和風格,在中國建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津老商業街主要集中在北門一帶形成當時商業樞紐北門裡是金店銀樓街;北門外有北大關繁華商業區;河北大街商業街左右有估衣街、鍋店街、候家後、針市街和竹竿巷,1912年建於北馬路的天津首家大型綜合性商場“北海樓商場”如果這些老商業街現在還保留、重建和利用,其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要比新建的商場強幾倍,同時如同建立了天津老商業街的博物館;文物的存在本身就會提高商業街的文化品位,可以讓商業街盡顯文化內涵、歷史底蘊,人們既能購物又能發展旅游事業,讓後人了解天津輝煌的歷史,應該說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情;
天津的各種宗教建築,天津曾經是個多宗教的城市。先說佛教,佛教傳播濱海平原的年代早於北魏時期,歷史上天津城區建有佛寺五六十座,如天津海光寺觀音樓就有乾隆題對聯“春物薰馨含慧業;名禽宛轉入閒思。” ;再說道教,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始於東漢,盛於隋唐,歷史上天津城區建有道觀二三十座;伊斯蘭教在元朝時傳入天津,明永樂年間在城北穆莊子始建清真寺;另一處金家窯清真寺,建於明萬歷年間;天主教與基督教,是1860年天津開埠後同時傳入的。截止到1948年的統計,在市區建有天主教堂13座,基督教堂45座;東正教是俄國人信奉的宗教,天津開埠後俄國商人湧入, 1905年在俄租界建造了第一座東正教堂; 猶太教是來天津的猶太人信奉的宗教,在英租界都柏林道(今鄭州道)建有猶太教堂;錫克教亦稱印度教,是印度錫克族人信奉的宗教,在英租界都柏林道建有印度廟;日本僑民的宗教團體較多,除了佛教、基督教而外,還有神道教,以崇拜象征“天照大神”為中心,宣揚“神皇一體”,被奉為“國家神道”,祭祀場所稱“神社”; 此外,還有金光教和天理教,屬於日本民間宗教;在天津乃至全國名氣很大的並於清末民初建的居士林,天津曾經是一座典型的“華洋雜處”的大城市,國際性宗教如此之多,為國內各大城市所少見;
天津其他的著名的古建築還有:天津基督教會倉門口堂、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天津縣衙、城隍廟後殿、鎮倉關王廟碑亭記碑,華清池,明代雕花古井與娘娘宮井水屬同一水系,此井井口直徑25厘米,為一塊漢白玉石材雕刻而成,井口邊緣雕有24個蓮花瓣,井台由青石、青磚砌築,層次分明,井深6.5米,井口距水面2.1米,井水冬暖夏涼;
1888年由英國技師在北大關修建的“金華橋”,成為天津第一座鋼結構橋梁,俗稱“老鐵橋”,1903年修造了鋼結構橋梁的金鋼橋橋梁設計系由英、日兩國技師承擔,是洋務派在天津搞新政的政績之一。
明朝正統元年(1436年)天津開始了官辦儒學的天津地方學校——衛學的學校遺址,明代天津城裡還有專門培養武生的“武學”的學校遺址,學子考試的地方稱“試院”,又稱“貢院”地點在東門內,建於清代天津城裡的兩家書院——問津書院和會文書院;
光緒年間建的反應我們天津人樂善好施情懷的,天津慈善型機構城隍廟粥廠、玉皇閣粥廠;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再生的就不是文物,古建築作為文物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我們都還沒有挖掘和整理出來,如果將它們在天津全部抹掉或易地重建,那麼這些反應我們天津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載體—古建築其無法估量的巨大價值可就難以再重見天日了,沒有選擇地亂拆一氣,將反應天津歷史坐標和文化傳統的古建築也拆掉了,不但後人會罵我們這一代人,外地人也會笑話我們天津沒有文化人了。再看我們引以為豪的老城裡,現在建設的就如同一個新城鎮,這真是“仔賣爺田不心疼呀”對此,我們有點文化的人都有義務呼吁,重建被拆毀的古建築,不管花多大的代價改正我們這一代人的錯誤也是值得的,也算我們對歷史的一個交待,同時給後人留下先人的輝煌,和無法忘懷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