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巫溪演繹小城故事 寧廠古鎮九旬老人留守歷史記憶

巫溪演繹小城故事 寧廠古鎮九旬老人留守歷史記憶

日期:2016/12/14 9:54:5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寧廠古鎮留下一串歷史印跡 記者 李天春 攝
 

陳緒昌老人與記者交談
 

留守寧廠古鎮的安祥老人。 記者 李天春 攝
 

  華龍網4月28日11時10分訊(記者 李天春)“讓風景成為生活,讓生活成為風景”,如果你想放下浮燥之心、去放松感悟這種原生態的寧靜,得克服舟車勞頓的煩怨,去重慶市巫溪縣吧!當別的城市正在加快工業化建設的時候,素有“巫鹹古國”美譽的巫溪,卻在精致的“慢生活”中演繹著小城故事。近日,記者前往巫溪采訪時發現,民風淳樸的居民們在夢想中不斷品味著個性化的生活、蒼桑的歲月足音、大山峽谷的獨有風景。
  故事一:大寧河邊品生活
  4月26日,當第一縷陽光穿過層巒疊嶂的山脊之時,巫溪縣城已經從沉睡中醒來。告別了夜晚的寧靜,晨練的人開始了各自喜愛的方式:打太極拳、跑步、唱歌・・・・・・
  巫溪人最懂得享受生活,也最能享受生活。青翠的群山環抱、清澈的大寧河水纏繞,生活的節奏慢下來,心靈才會找到棲息的空間。
  “我們不是在過生活,而是在品生活”,今年50歲的方玉紅,住在巫溪大寧古城裡,早上5點鐘就起床,洗漱完畢之後,她開始打電話邀約表妹張紅權一起到戶外跳舞。
  5時30分,在大寧河邊的觀光平台上,方玉紅與張紅權跳起了歡快的交誼舞。在音樂的韻律下,面對青山、靠近清水翩翩起舞。
  放下浮燥、才能放松身心,這就是巫溪人的生活。巫溪縣委招待室的退休職工邱維國,今年62歲,和方玉紅一樣,經常到觀光平台上跳舞,在音樂的伴奏下,肆意地釋放愉悅的心境。
  邱維國說,每天上午這個觀光平台很打擠。從早上5點鐘開始,跳壩壩舞的、打太極拳的、練健身操的,一批接著一批。在與記者交談時,他邀請記者一起跳舞。“我們跳不來專業的舞蹈,隨便跳,盡情跳,只要開心就行”。
  被譽為“天下第一溪”的美麗大寧河,是巫溪人的驕傲,也是巫溪人“慢生活”的源頭。當大都市人每天早上忙碌出門擠公交車的時候,巫溪人卻在清山綠水間閒庭信步。從大寧古城到馬鎮壩新城區,走路上班要花1個小時左右時間,坐車上班只需20來分鐘,但是很多人願意選擇前者。
  “踩著古城的印跡,漫步走過花香撲鼻的月亮灣公園,穿行在青山如黛的山地之間,這種美妙的感覺只有我們才能體會。”一位機關干部對記者說,巫溪人不是在大寧河邊過生活,而是在大自然的禀賦中去品味生活。
巫溪沒有名山大川,巫鹹文化卻領銜華夏文明;巫溪沒有王朝帝廟,上古鹽泉卻築就千年鹽都。
  三峽地區古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和搖籃、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七裡半邊街”萬商雲集・・・・・・寧廠,兩座高山之間的一個狹長古鎮,在大寧河岸邊集萬般恩寵於一身。
  “白鹿引泉”的傳說,诠釋了寧廠古鎮4000年的繁榮。因鹽而生息,因鹽而沒落,這就是名聲在外的寧廠,不加任何的修飾。
  1998年,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寧廠所有制鹽作坊全部停止,千年鹽都也停下繁榮的腳步,留下余韻無聲的歲月回響。
  26日下午3點鐘,記者第一次走進寧廠,竟然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破敗的房屋,沒有生氣的小巷,這是古鎮麼?看到一泓清泉從山巖中噴湧而出,掬一口吸入嘴中,鹹鹹的味道,心中的敬畏油然而生。同行的導游說,這就是上古鹽泉。
  置身於千年鹽都的源頭,恍然才知道這就是真實的寧廠!
  繁榮背後是蒼桑。在青山之下,記者走在零碎的石板路上,穿越一棟棟殘破的房屋,耳邊響起大寧河的奔騰之聲,用心去感受遠古鹽都生生不息的歲月,寂廖而蒼遠。
  “到屋裡坐坐吧,歇歇腳!”今年91歲的陳緒昌老人,看到記者走過有些倒斜的木屋,熱情地招呼,“你不停下來,怎麼知道寧廠古鎮的歷史呢?”
  “我年輕時在這裡當過老板,開有四個鹽灶,制鹽作坊裡有20多個工人,我給你講講寧廠吧”。在寧廠古鎮留守的幾十名居民中,陳緒昌是最年長的一位。他的三個子女都搬到縣城去住了,可是他卻在寧廠堅守。
  陳緒昌老人說,以前寧廠繁華得很,為鹽廠服務的船工、搬運工有1000多人,街道上車水馬龍,巫溪最早的銀號也在寧廠・・・・・・
  寧廠沒落了,陳緒昌卻不願意走,他的家對面就是那口千年噴湧的鹽泉。每一個經過他家的游客,他都會熱情地招呼,娓娓述說鹽都的歷史。
  也許因為太寂寞,也許因為對鹽都的不捨,也許是有太多的歷史記憶需要留存。陳緒昌面對每一個游客,總是拄著樹技拐杖顫微微地伸出手,微笑著講述在他記憶深處的制鹽史。
  寧廠古鎮的歲月需要慢慢品味,走馬觀花很難捕捉到歷史的韻律。沒有往日的喧囂,寧廠反而顯出了厚重的歷史底蘊,“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殊榮,開始喚醒寧廠沉寂的歲月。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巫溪縣已經著手規劃對寧廠的修復。這種修復不是按常規思維定性為“古鎮”,而是以“鹽都遺址公園”的名義進行保護性修復,因為“古鎮”的概念已經將人的大腦裝滿。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諸如漢代鹽衙署、運鹽碼頭、七裡半邊街、老式旅社及茶館等具有濃郁秦楚遺風的千年鹽都風貌會再次重現。
看慣了大草原的粗犷,總想領略高峽平谷的婉約,大都市人總是以一種獵奇的心態去尋找心靈之旅。巫溪紅池壩,作為中國南方第一大高山草場,正好可以印合這種心態。
  27日早上5點鐘,蔚藍的天空下,晨光照在紅池壩的草原上,晶瑩的冰霜泛出閃閃的星光。在曠野之中,一群男女游客迎著朝陽的方向伸開雙臂奮力奔跑。明媚的陽光、廣茅的草原、悠閒的馬群、綻放的杜娟花・・・・・・眼前美妙的風景讓人興奮,他們忘記了室外的寒冷,盡情釋放心中的快樂。
  紅池壩總面積約240平方公裡,以前是一個國有農場,幾十戶居民是農場的工人,自然、原始、古樸的生活方式,吸引了旅游者的眼光。
  今年40歲的童遠強,是農場工人的後代。沒有工作,就留在紅池壩生活。
  “外出打工掙不了多少錢,到紅池壩旅游的人越來越多,留在紅池壩搞點農家樂日子蠻不錯。”紅池壩的旅游雖然才剛剛起步,但是童遠強已經看到了商機。
  破舊不堪的土牆屋,肯定大煞風景。經過仔細考慮之後,童遠強四處籌借了20多萬元,從上個月開始將土牆屋推倒,開始修建一樓一底的磚房。房屋除了自己住之外,還可以搞家家樂,為游客提供食宿。
  童遠強說,他和父母幾十年都是在風景中生活,在生活中看風景,外地游客從大老遠跑來紅池壩看風景,他卻是生活在風景中。紅池壩的風景一年四季都有,風景美不美,在於品,而不在於看。
  風景靠品才最有味道,紅池壩如此。
   (編輯:申燦)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