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南禅寺·清名橋名街
日期:2016/12/14 18:43:23   編輯:古代建築史 2007年12月,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在歷經十六年六輪規劃論證後,以“整體保護、有機更新”為理念的保護性修復工程正式啟動;2010年6月,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在全國200多個歷史文化街區中脫穎而出,高票獲選第二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2012年7月,中國步行商業街工作委員會通過南禅寺·清名橋街區“中國著名商業街”評審,浸潤三千年運河歷史文化的這一古老街區,自此雙街輝映,更顯輝煌。
歷史與文化
南禅寺·清名橋街區位於無錫市中心南長區,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運河絕版地、江南水弄堂"的古運河連成一體。其中南禅寺街區呈塊狀結構,清名橋街區呈線型結構,為無錫清名橋古運河景區一條秤桿秤砣狀的商業街區。整個街區占地總面積63公頃,以古運河為中軸、清名橋、南禅寺為中心。街區擁有各類商家5000多戶,年營業額逾50億元。近年來,在市、區兩級政府轉型升級、深化發展的指示下,街區共投入資金60多億元進行保護、修復和整體升級改造,探索“商、旅、文”聯動發展之路,使之成為無錫市傳統文化的展示窗口、江南風情的游覽勝地、市民和中外游客的購物寶地。清名橋街區在2010年被評為第二批“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千百年來,南禅寺·清名橋街區因河而生,因河而興,其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
第一,中國吳文化的發源地。泰伯奔吳不僅留下了禮讓賢者的美德,而且還給尚處蠻荒之地的吳地傳播了中原文明,帶來了當時先進的狩獵、種植和其它技術,開創了吳地文明的先河。
第二,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發祥地。街區在元代已成為朝廷儲藏、轉運漕糧的基地,在明萬歷年間形成了絲市和米市,之後又形成了窯業、修造船業、冶鑄業,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形成了紡織、缫絲、面粉加工等新型企業,開創了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的先河。
第三,古運河畔江南人家原生態風貌地。南禅寺·清名橋街區有著十分寶貴的人文資源。街區絕大部分歷史建築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建。街區民居建築豐富多彩,有著濃重的運河江南人家特點。
第四,中國大運河“申遺”示范地。早在10年前,全國政協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團在對2500公裡古運河進行全線考察後,就對清名橋街區給予了高度評價。南禅寺·清名橋街區內的古運河以其開鑿最早、在全國惟一穿城而過、最具原生態風貌和文物古跡最為密集而廣受好評,成為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標本性節點之一。
傳承與創新
南禅寺·清名橋街區依河而建,因水而市,街區在宋代以驿道驿館成雛形,至明清而興旺。街區內古河古橋、古寺古塔、古街古坊、古窯古廟等交相錯落、互相輝映、蔚為大觀。無錫古運河源流三千年,見證孕育了中國的農業文明和工商文明,繁衍造福兩岸百姓,街區的活力正是源於街區產業的繁榮。
根據“整體創造、有機更新”保護復興原則,街區按歷史建築原有風貌和傳統樣式修繕或復建南長街兩側等建築房屋近300間,民居建築面積達2萬平方米;加快提標街區基礎設施,建成了多條道路和多個停車場;加快美化街區生態環境,累計將16家工業企業遷離了運河兩岸,杜絕了生產性污水的排放;對2610米河道實施清淤,對3290米河道進行駁岸整治,恢復原有駁岸風貌。此外,還將地源熱泵技術運用到整個歷史街區的保護性修復中,既節能環保,又避免了懸掛空調外機而更好地保持了街區的風貌。南禅寺街區是無錫傳統的文化商業區,經過多年的商業運作初步形成了“三縱一橫”特色街及獨特的民俗特色旅游商圈,迎來新的華麗轉身。街區包括南禅寺商城南、北兩片、陽春巷、紫金廣場、南禅寺地下商場等區塊,引進了日航酒店、穆桂英美食、淘寶樓等一大批品牌商家,形成了以古寺禅韻為底蘊的佛教文化,以古運河為背景的旅游文化,以“穆桂英美食”為依托的地方美食文化,以古玩字畫為主題的收藏文化,以茶室、酒吧等組成的休閒消遣文化,將南禅寺景區打造成“老無錫”縮影和江南傳統文化的窗口。
清名橋街區在傳承千年運河文明、百年工商繁華的保護和發展過程中,著重做好傳統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接軌,在保留老字號、老店家和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根據現代人旅游休閒的需求和商業消費的特點,進行資源整合和業態調整,在全長一千多米的古街上打造了錦泰餐飲區、永泰文化區和清名民宿區三個特色功能區。
推薦閱讀:
鶴山凌村兄弟義士坊的往事
安徽運漕古鎮的袁公館
珠海斗門老街
東莞千年古村 中堂鎮潢湧村
探索與發展
在對街區轉型升級和業態調整中,街區借鑒國外一些街區著眼於激活和再利用的觀念,一改以往對歷史街區靜態消極的保護思維模式,保證了在有序的循環更替中保護地段風貌的原生態和整體性。街區從1992年起歷經十五年六輪規劃,最後確定了“以全面保護為前提、以運河文化和工商文化為特色、以江南水弄堂為風貌、以旅游休閒為功能”,構建科學有效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修復體系的指導思想,並使這一指導思想在整個街區保護性修復和商業運營中得到了貫徹執行。南禅寺·清名橋街區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對街區的保護、整治和復興,延續歷史文脈,塑造人文特色,優化綜合環境,完善城市功能,把街區打造成集世界文化遺產、旅游休閒度假、文博藝術欣賞體驗於一體的國際旅游街區,使之成為無錫旅游最具江南文化特色、最顯運河古韻風情的絕版地、最具競爭力的精品景區和購物街區。為實現這一總體目標,在進行的整體規劃、旅游策劃和商業策劃中,均將體驗型互動作為重要內容予以考慮,在街區保護性修復和商業運營等各階段工作任務中也都進行了跟進。
無論是古典式還是現代型,無論是以文化創意為主體還是以旅游為主業,街區要生存、要發展的根本還是依托商業的振興和發展。為確保南禅寺·清名橋街區商業興、人氣旺並實現可持續發展,街區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1、在專業市場和特色街運營上做特、做優、做精。
南禅寺商城目前有多個專業市場,如黃金珠寶一條街、茶文化一條街、美食一條街、服裝市場、書城、學生用品市場等,還有月光型經濟的酒吧休閒區、創意型經濟的文化產業集聚區等,街區有5000多家經營戶,一些特色經營項目在滬寧線乃至華東地區都有一定影響,因此街區著力打好“商貿牌”,在“做特、做優、做精”上下功夫。“做特”,就是做到有特色、有特點、有
特長,呈現目標定位一體化、經營特色個性化、總體特色規模化的顯著特色;“做優”,就是通過創造優良環境、提供優質服務招商引客、繁榮市場;“做精”,就是在決策時精心構思,實施時精品開路,管理上精益求精。街區有“城中城”(書城、服飾城)、有“城中街”(美食街、珠寶街)、還有更多的“城中店”,打“商貿牌”出的不是一張兩張牌,而是一副牌,“牌”與“牌”之間的對應和聯動,促進了街區滾雪球式的發展。
2、通過事件營銷、節慶文化使節事旅游和商貿促進舉頭並進、相輔相成。
南禅寺·清名橋街區的商貿功能形成較早,但政府重點引導和開發則源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旬,至今經過十多年的滾動發展,已形成一定規模。縱觀街區近十年來的發展,其重要的一條就是以文興商、以商促旅,通過一系列的興市旺市活動吸納人群,引起關注,以人氣帶動商氣和財氣。因此在推動街區作為景區和商貿圈雙重發展的過程中,注重“事件營銷”是其提高關注度和美譽度的重要途徑。“事件營銷”主要包括節事旅游和商貿促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旅游節事在城市推廣,旅游營銷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它連同其它節事活動一起,構成了節事旅游的重要吸引物。而鑒於南禅寺·清名橋街區既作為景區同時又作為“商城”的特殊的“新綜合體”現象,“旅游搭台、經貿唱戲”的文章就更值得大寫特寫。街區先後舉行的古運河文化旅游節、世博婚慶盛典、古運河詩歌節、金秋美食節、元宵廟會等活動,均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中外游客,另外舉行的服裝節、珠寶展、茶文化節、購房節、家電節、無錫旅游商品展、收藏品展等更是結合街區特色,聚集了大批目標人群。以去年而言,4月份的購房節意向客戶達1000多組,最後成交額超億元;10月的金秋美食節客流量達百萬人次。今年的家電文化節吸引了上百個中外品牌參與,以街區商戶為主體的五一特賣會人群熙攘,成交暴增,一系列的節慶和廣場營銷為處於不穩定狀態的經濟大氣候探索了一條新路,為政府提出的促消費、保增長作出了積極貢獻。旅游節事策劃和商貿展示推廣互為一體,相輔相成,極大地提升了南禅寺的人氣,也給入駐商家帶來了巨大商機。今後,南禅寺在管理與發展上應謀求旅游節事與商貿展示更好的結合和統一,全力打造景區的旅游休閒之美和商城的繁華紅火之旺。
3、以科學管理和創新發展的有機結合實施品牌提升。
歷史和現實賦予南禅寺·清名橋街區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千年運河古韻和妙光禅韻,百年工商繁華和人文荟萃,運河申遺、城市中心南移以及地鐵等軌道交通的溝通等一系列因素,為街區的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潛力。為此,街區強化管理,通過管理樹品牌,增效益,通過對大品牌、大商戶的引進和培育使之成利稅大戶,通過對業態的調整使市場進一步細分、目標消費人群進一步集中,通過擴大服務范圍、吸納更多委托管理和經營物業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還將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和重分配,確保街區不但有響亮品牌,還有優質資產,並通過資產盤活、可用資金量放大等多種經營、夯實家底,最終以上海豫園、南京夫子廟等的成功運營模式獲得更大規模的發展,成為中國古典式商業街建設和發展的一面旗幟。目前,街區進一步制定了三年發展綱要,以期在高目標定位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高品質的業態調整,真正把清名橋街區打造成一個多功能、多業種、多業態的集合體,真正實現水岸聯動,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消費者的購物、餐飲、休閒、觀光、娛樂、健身等各種需求,形成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強大示范效應和品牌輻射力;同時著力把總占地面積約為21公頃的“大南禅寺”區域打造成為集人文旅游和多元商業於一體,以無錫特色傳統民俗和市井文化商業為核心、以多層次現代商業和商務外延為補充、具有良好形象和社會效益的城市地標。堅持高效率的運營管理,進一步探索創新運作機制,科學發揮政府、市場“兩只手”的作用,探索資產運作加資本運作相結合的運營模式,確保街區持續健康發展,以把街區真正打造成一個商旅文一體、歷史文化與現代商業交融的國際知名街區。
推薦閱讀:
鶴山凌村兄弟義士坊的往事
安徽運漕古鎮的袁公館
珠海斗門老街
東莞千年古村 中堂鎮潢湧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