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找尋逝去的輝煌 古鎮河下漫步

找尋逝去的輝煌 古鎮河下漫步

日期:2016/12/14 9:49:3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具有2500年以上歷史的全國歷史文化名鎮河下,位於古運河畔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楚州(原縣級淮安市)西北隅,是一個歷來為文人雅士英雄豪傑卜居及交游的勝地。她依偎著古運河,懷育著蕭湖,攙著勺湖,拽著烏沙河,恰似三十韶華的少婦,既有著丈夫溫情的愛,也有著母性偉大莊嚴的情。
    歷史沿革

    遠在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吳王夫差統兵伐齊,為解決運兵屯饷的問題,從邗城起引長江水,出射陽湖向西北折向淮濱,止末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邗溝。並在此與位於城北的淮河連接。當時因邗溝底高,淮河底低,為防邗溝水盡洩入淮,保證邗溝水位,故於溝、河相接處設埝,過往舟楫到此均須盤壩方能入淮。公元1194年黃河奪淮,這裡屢罹水患。明永樂十三年(1415)平江伯陳瑄開清江浦,導淮安城西管家湖(亦稱西湖)水入淮,運道改經城西。河下遂居管家湖嘴,處黃、運之間,扼漕運要沖。故河下為之咽喉之地。由於這裡地勢卑下,"河下"之名遂由此逐漸由民間而官方正式得名。
邗溝的開鑿,最初出於軍事需要,東漢時,即利用運河進行漕運,其後,經濟中心逐步由東北移向東南,漕運任務日益繁重,宋代年間達六百萬石,明清進入鼎盛,設漕運總督駐節淮安。為利於糧貨的轉運,於明洪武三年(1370)、永樂二年(1404)分別在新城東門外至河下沿線建"仁、義、禮、智、信"五壩。
    河下淮河五壩為民船、商船盤駁轉搬之地,帆樯雲集於此。明永樂間,平江伯陳瑄沿清江浦建船廠十座,河下亦成為造船物質的集散地。隨著鹽業文化的提升,不斷地提高了河下古鎮的發展品位。明代中葉,"淮北鹽運分司署"、"淮北鹽引批驗所"駐節河下。由於鹾務機構的駐節,"天下鹽利淮為上"。使得更多的鹽商紛紛遷居河下,居民亦多從事與食鹽相關之事,"食力之家不下數千戶",遂使河下達於極盛。
    明末清初,山西、陝西、安徽、江西、福建等省大批商人,紛紛來淮投足鹽業,並逐漸定居淮安。到了乾嘉時期,生意鼎盛,商人日益增多,為了聯絡鄉誼,進行商業競爭,他們建立了很多會館。新安會館在周宣靈王廟同善堂(今為新安小學舊址)、福建會館在福建庵(今蓮花新村北),鎮江會館在北角樓(今存),山西定陽會館在竹巷,寧波人的四明會館在湖嘴街,江寧會館在中街(今存),江西會館在西門外運河邊。由於這些僑民宿賈的聚居,鹽商的麋集骈至,河下的面貌大為改觀,迅速成為鬧市名區,漕艘賈舶連樯,雲集湖嘴,回空載重百貨山列,人文蔚起,甲第相望,園亭林立。形成了"東襟新城,西控板閘,南帶運河,北倚河北,舟車雜還,夙稱要沖,溝渠外環,波流中貫,縱橫衢路,東西廣約五六裡,南北約二裡"的格局,成就了河下明清兩代歷三百余年的繁華興盛。清康熙、乾隆二帝都曾巡視河下,可見當時河下在朝廷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明清時期,河下“鹽、漕、河、關四利鹹沾其益”,商務鼎盛,“富有無堤,甲於諸鎮”,為全國重要的商務集散地。康、乾以後,隨著鹽業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古鎮的文化品位也隨之提高,使得眾多的鹽商紛紛遷居河下,外地在淮經商、做官、當幕僚者日益漸多。為了聯絡鄉誼,維護同鄉人在淮的利益,各地在淮人士紛紛建立了自己的會館。而河下古鎮正是因為瀕臨古運河的獨特經濟、地理地位,淮安的會館基本都集中在這裡,如新安義所、福建會館、潤州會館、浙紹會館、定陽會館、四明會館、江寧會館、湖北公所等。這些會館都有自己的特點。如新安義所裡的徽州人,主要是經營鹽業;浙紹會館裡的浙江人,主要是經營絲綢布業;定陽會館裡的山西人,主要是放債收取印子錢;潤州會館裡的鎮江人,主要是經營中草藥。

    她的曾經的風姿,我們還可以從舊時詩詞中窺見一斑,明大學士邱浚曾經在河下西湖嘴上喟歎:“十裡朱旗兩岸舟,夜深歌舞幾曾休。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在西湖嘴上頭”。到清朝末年,由於一是道光年間"綱鹽改票",河下失去鹽業之利;二是鹹豐五年(1855)黃河北徙由山東入海,郡城之北的黃河變成廢黃河,河下失去黃河運輸之利。三是光緒三十四年(1908)津浦鐵路築成,同時海運也隨之興起,河下失去了運河水運之利;四是清末至民國期間戰爭和盜匪猖厥,河下遭受嚴重破壞。因而河下逐漸蕭條衰落。

    人文景致

    “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兩千多年來,她哺育了無數的傑人逸士:“興漢三傑”的大將韓信;“漢賦”鼻祖枚乘及其子枚皋;“詩贍美、多興味”的晚唐詩人趙嘏;文學家陳琳;北宋時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盲人歷算家衛樸;畫家龔開;南宋時巾帼英雄梁紅玉與丈夫;抗金名將韓世忠;明代抗倭狀元沈坤,《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經學大師閻若璩;揚州八怪派畫家邊壽民;清道光皇帝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汪廷珍;溫病學家吳鞠通;清三大女彈詞家之一、《筆生花》的作者邱心如;樸學大師閻若璩,田園詩人吳進,抗日英雄、“甲午殉國第一人”左寶貴;水利專家殷自芳,數學家駱騰鳳,考據學家吳玉搢,天文地理學家吳玉楫,船政大臣裴蔭森。近現代有:著名學人羅振玉,情鐘鄉裡、心系治淮的裴耔青,花鳥畫家楊玉農,旅台女畫家陳秉镮,人民教育家汪達之,年齡最小的新旅團員張牧等。

    自唐設立科舉制度,僅明清兩代河下就出過1名狀元,67名進士,123名舉人,翰林11人,貢生140多人,而且狀元(沈坤)、榜眼(汪廷珍)、探花(夏曰瑚)三鼎甲齊全,其中還有“五世巍科”、一門六進士的劉氏家族,兄弟同科進士的李氏兄弟,父子同試博學鴻詞的張氏父子,並形成科舉史上聞名的“三鼎甲齊全”的局面,因而被有關學者譽為“中國第一進士鎮”。
河下雖區區彈丸之地,但在其鼎盛的三百余年裡,河下諸商均以華侈相尚,莫不璧衣錦绮,食厭珍錯,其第宅、園亭、花石之勝,斗巧炫奇可比洛下,街衢巷陌之間,錦繡幕天,笙歌聒耳,游賞幾無虛日。據不完全統計,其第宅園亭有一百一十七處之多,令人瞠目。較為有名的有:探花夏曰瑚的"恢台園";張新標、張鴻烈父子的"曲江園";寧夏兵備道、進士黃宣泰的"止園";鹽商程鏡齋的"荻莊";程莼仁的"晚甘園";田園詩人吳進的"帶柳園";劉讱庵的"一簧園"和"思園";杜首昌的"绾秀園";閻若璩的"眷西堂";程吾廬的"寓園";汪廷珍的"道甯堂";吳承恩的"射陽簃";吳鞠通的"問心堂";殷自芳的"松林草堂"等。其中"荻莊"曾預作乾隆南巡時的行宮。

    據《河下志》載:當年河下有108條街巷,44座橋梁、102處園林、63座牌坊,55座祠廟。而這每一條街巷,皆是石板鋪就。而捐銀鋪石板街的程丹林為淮北大鹽商,其家族與揚州小玲珑山館馬氏、天津水西莊查氏被譽為雍乾之際全國三大風雅富商家族。《程聖帝覺世經注證》中寫道:“丹林從叔以滿浦一鋪街(即今湖嘴大街)為商賈輻辏之地,地崎岖,不便往來,捐銀八百兩購石板鋪砌,由是繼成善舉者指不勝屈,郡城之外,悉成坦途”。風風雨雨數百年,如今估衣街、石工頭街、中街、湖嘴大街、花巷、茶巷、竹巷、干魚巷、羅家橋巷、大成巷、粉章巷等石板古街道以及萍果橋、來鳳橋、羅家橋等石板古橋,依然保存完好。可以說,河下的一切風情盡在這青青悠悠的石板街巷裡,打銅巷有《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古枚裡有漢賦鼻祖枚乘、枚皋父子,晚唐詩人趙嘏,著名的徽商詩人程水南、程晉芳;羅家橋有抗日英雄左寶貴,近代著名學人羅振玉;茶巷有清三大彈詞之一的《筆生花》作者邱興如;竹巷街有明抗倭狀元沈坤,清初經學大師閻若璩;估衣街有清道光皇帝協辦大學士、禮部尚書汪廷珍;中街有中國古代四大名醫、《溫病條辨》著者吳鞠通;北辰坊有南宋巾帼英雄梁紅玉……,真是星漢燦爛,數不勝數,而河下正是浸淫在這豐厚的文化底蘊中。因而今天,在河下巷陌裡的舊人家中,見到這些名人遺留下來的舊物,也並不足怪了!

    淮揚美食

    “雛牛之腴,菜以筍蒲”,早在西漢時期,居住在古淮陰的漢賦大家枚乘就在《七發》中,談及了吃蒲菜的方法。隋唐之際,在淮水兩岸生息的人們用智慧和勤勞,將淮菜發展成為著名的特色菜系。南宋初年,河下北辰坊人、巾帼英雄梁紅玉因戰時困境“發揚”了吃蒲菜的習俗,並為蒲兒菜創出了一個高貴的名字:抗金菜。正是在明清時期,河下古鎮奠定了在淮揚菜系發展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名震京師的“文樓蟹黃湯包”誕生於河下古鎮百年老店文樓。文樓建於道光八年(1828年),與當時回民武樓遙遙相對。店主陳海仙吸收了對面武樓酵母串湯包的絕妙技藝,改制成水調面湯包。久而久之,在名師不斷研制基礎上,“文樓湯包”逐漸名聞遐迩,其鮮美和名氣勝於當時的揚州富春包子。以至於自稱“我是揚州人”的朱自清先生在《說揚州》中說:“北平淮揚菜館子出賣的湯包,誠哉是好,在揚州卻少見;那實在是淮陰的名產,揚州不該掠美”。河下的長魚席也是聞名全國的。清鹹豐元年(1851年),河下宴樂飯店廚師張恺認為,“仙有天罡地煞,菜有一百零八”,於是創制出名揚海內外的108樣長魚席。清人徐珂在《清伯類鈔·飲食類》記載:“同、光間,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勝於揚州之廚人,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鳝魚為之,多者可致數十品。盤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鳝也。而味各不同,謂之全鳝席,號稱一百有八品者”。在這一百零八樣的長魚席中,最為著名的當為江蘇十大名菜之首的“淮安軟兜”。而宴樂廚師張恺不僅是治長魚的高手,也是做蒲菜的名廚。張恺在淮安深厚的飲食文化基礎上,不斷實踐,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創造了一套制作蒲菜的烹饪技藝,以天妃宮蒲菜為原料名菜“開洋蒲菜”便是他創制而成。

    河下古鎮的現狀

    河下是楚州古城保存最完好的歷史街區,至今整個街區仍保持著明清時的建築風格。80%以上的民居系民國以前的磚木結構,清代以前的建築占70%以上,石板路面占90%,歷史風貌基本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的街、巷、橋有:湖嘴大街、估衣街、花巷、茶巷、羅家橋等。

    河下鎮內還有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和一批古跡保存完好。主要指吳承恩故居、左忠壯公祠、清真寺古文樓等。另有一批保存較完好的明清風格的名人故居和傳統民居及會館,如汪廷珍故居、吳鞠通故居、夏曰瑚宅等。當年的私人園林大都已毀。“地靈人傑,物華天寶”,正是因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2002年7月,楚州河下古鎮與蘇州同裡古鎮成為江蘇境內僅有的兩個被國務院命名的“全國歷史文化街區”。南京2月16日電 記者王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