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國建築之歷史回顧

中國建築之歷史回顧

日期:2016/12/14 18:51:47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中國建築藝術是世界建築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分布地域最廣、有著特殊風格和建構體系的造型藝術。古老的中國建築體系大約發端於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當時,原始文明的星火遍布中華大地,仰韶、龍山、河姆渡等文化創造的木骨泥牆、木結構榫卯、地面式建築、干欄式建築等建築技術和樣式,為一個偉大的建築體系播下了種子。夏代和商代是這個體系的萌芽期,兩代不僅出現了壁壘森嚴的城市和建於夯土台上的大殿,中國傳統建築的基本空間構成要素——廊院也產生了。到了周代和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建築體系已初步形成。周代建築布局對稱嚴謹,此後歷代宮殿、壇廟、住宅、方格網城市等建築群體的布局原則基本遵從周制。這一時期的建築還追求高大、華麗和宏偉,瓦、磚、斗拱、高台建築也出現了。

    秦代和漢代是中國建築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兩代建築體制宏偉,博大雄渾。不論阿房宮、始皇陵、萬裡長城、漢長安城、建章宮……的實體今天是否還存在,其影響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心底。經過魏晉南北朝的過渡,隋唐兩代開始對外來文化進一步兼收並蓄。文化的繁盛,國力的強大,使唐代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封建王朝。尤其是在公元7世紀中晚期至8世紀中期的盛唐,中國建築藝術的發展達到了頂峰。至於晚唐、五代和宋、遼、金、元的建築,則上續盛唐之余脈,下啟不同之風格。其中尤以宋代建築最為傑出,它以自己的“醇和秀美”逐步替代了唐代建築的“雄健深沉”。

    進入延續600余年的明、清大一統時期之後,中國漸趨保守,和世界潮流相悖的價值取向,使包括建築藝術在內的中華文明不可避免的趨向沒落。但落日依然輝煌,明代的長城、南京城、北京城和北京紫禁城,清代的圓明園、頤和園、避暑山莊和天壇,都是中國建築的瑰寶。不過,到了清末,中國傳統建築終因不能適應現代工業和生活的需要、不能滿足國人求新求奇的精神需求,而逐步被西方的舶來品替代了。

    然而,一種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是不可能輕易消失的。古老的傳統如何在現代獲得新生?這始終是近百年來困擾中國建築學界的大難題。於是自20世紀30年代始,就有朱啟钤等創辦營造學社,梁思成、劉敦桢等開展對中國古建築的考察。一批批有識之士不計個人得失,毅然投身到研究、保護和光大祖國的傳統建築藝術這一既艱辛又寂寞的事業中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