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惠安石雕在傳統建築中的應用
日期:2016/12/15 2:04:1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惠安石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技藝巧奪天工,被譽為中國“石雕之都”。一千六百多年以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閩粵文化在此融合交匯,伴隨著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惠安石雕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貌,被廣泛運用於中國傳統建築,尤其是宗祠寺廟建築中。惠安石雕是一門永久性的藝術,堪稱工藝美術界的一朵奇葩,惠安石匠精巧的技藝更被賦予“中華一絕”的美稱。福安市公岐村龔氏宗祠——一座傳統的祠堂,凝聚著整個村莊、整個龔氏家族所有人的心,體現著濃濃的愛鄉愛民情懷。本文以公岐村龔氏宗祠為例,闡述了惠安石雕應用於傳統建築之中的特點,旨在探索地域建築設計,弘揚地域建築歷史文化,傳承惠安石雕文化。
1 惠安石雕在傳統建築中的應用的特點宋代的橋、塔、寺,明清的蟠龍石柱、石獅、古建築民居,建國後的許多紀念性雕刻工程……惠安石雕在每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與傳統建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惠安石雕在傳統石雕的應用上,不僅僅是材料和技藝的體現,更蘊含著濃厚的歷史信息和生機蓬勃的時代特征。惠安石雕與傳統建築交相輝映,不斷融合、深化,促進了兩者共同向前發展。惠安石雕在傳統建築的應用中也具有以下這些特點 , 值得我們探索:
(1)內涵上與傳統文化結合緊密。一種文化的形成是由自然地理環境、當地的民俗風情及多元化的文化氛圍綜合作用而成的。惠安縣歷史悠久,傳統石雕是其主體和特色,也是世代惠安人賴以生存的謀生手段。惠安石雕藝術源於黃河流域,匯聚了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以及沿“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外來文化的技藝精華,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其歷經千百年的文化積澱,在生活中與建築藝術相生相伴,已經從單純的手工技藝上升為一種獨具特色的石文化,在內涵上與傳統文化結合得非常緊密,魅力恆久。惠安傳統石雕藝術與傳統建築的緊密結合,是勤勞智慧、善良樸實的惠安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無窮創造力的表現。這些在不同歷史時期留下的題材豐富、異彩紛呈的作品,展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永恆魅力。惠安石雕歷經一千多年的繁衍發展,仍然保留著最初純粹的石頭的質樸的魅力,在技藝保持上也具有很好的延續性,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如福安市公岐村龔氏宗祠,惠安石雕在這座宗祠中的應用,不僅僅是裝飾的作用,更是表現民族傳統文化的助推器,深刻體現了當地人“崇孝”“、尊禮”的優良傳統。
(2)題材上被廣泛應用於宗祠寺廟建築。長久以來,惠安石雕在傳統建築上的應用就很普遍,不論是建築園林裝飾雕刻、室外大型雕塑,還是室內擺設觀賞品、日用器皿等,都可看見其身影。而值得一提的是,惠安石雕在宗祠寺廟建築中的應用尤為廣泛,如:寺廟、宗祠、牌坊、古橋、民居和陵園等建築上。首先,惠安石雕廣泛應用於宗祠建築。中國人尤其是福建人歷來講究孝道,特別重視祠堂、宗譜的修建和編撰。福安市公岐村宗祠修建極其講究,祠堂從2013年2月份開始裝修,歷時9個多月,每一個細節都精雕細琢。其門面設計以山門風格為主,正面總長13.91m,高7.03 m,大門中間內空176cm×283cm,采用了四根12cm 厚的門柱,顯得厚重莊嚴。而采用灰色藍底的惠安花崗巖,讓整體建築顯得更加豪華高檔,青石雕刻相互協調、搭配光亮,尤為精致,門柱上面點綴者垂花雕刻,立體感十足又頗顯新穎。山門四柱光面的對聯用陽刻字雕,整體精致整齊,字扁陽刻雕出主題精致大氣,筆者在上面做了雙層設計,屋瓦余石雕刻荔枝面和火燒面和光面雕花相互結合,每一種手法都不同,襯托出宗祠立體大方、精致顯眼。其次是惠安石雕被廣泛運用於宗教建築上。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海內外各民族文化在這裡碰撞、融匯。佛教、道教、儒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及明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天主教乃至猶太教,都曾經在古泉州流傳和發展。因此,早期服務於宗教的惠安石雕,也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被廣泛應用於宮觀寺廟的建築設計、雕刻安裝上。寺廟內外的塔、亭、柱、欄等的建造雕刻,以及對神佛造像的雕刻等,也推動了惠安石雕的發展。福安市公岐村龔氏宗祠也是惠安石雕在宗教建築上的體現。祠堂大門門洞邊上起腳倒圓美觀,圓滑不割手,邊上設計磚面風格,中間獨掛鹿竹松鶴的傳統青石,立體感十足。大門正前樓梯兩邊各做了一個門鼓,門鼓左右兩邊雕刻龍鳳呈祥的花飾,精細圓潤,特別是仿古手法加工,使其更具古建傳統風格的韻味,別具一格。大門左右兩邊上下兩段設計更為立體,采用的裝飾工藝精細不同,中間雕刻吉祥浮雕,因為左右兩邊中間窗戶的位置不能透空,筆者特意設計了兩個傳統草龍浮雕假窗133 cm×133cm,並用魯班尺吉祥鼓字,旁邊輔以草花浮雕筐邊,傳統的萬字筐塔台,裝飾美觀顯得非常精致。筆者在窗裡面使用紅色光面板材,透空出來滲透出紅底雕刻,顯得立體清晰,並有吉祥的寓意。
(3)藝術風格上講究形神兼備。惠安石雕創作手法多種多樣,圓、浮、透、線、沉、影等多種雕法並存,在建築上被應用後,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風格或雄偉壯觀,或精微細巧,每一個石雕作品都可謂是形神兼備。惠安石雕的藝術風格不僅僅是對傳統技藝的重復和對西方雕刻的簡單模仿,其在命題、技法、意念和刀功上都融入了現代的諸多元素,呈現出了現代審美觀念,洋溢著生生不息的藝術創造力。特別是被應用於廟宇宗祠和大型建築配套上時,更能讓人感受到靈動的質感和磅礴的氣勢,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動態美和神態美。如筆者在裝修福安市公岐村龔氏宗祠時,所采用的雕刻就獨具匠心,整個大門門面沒有通風的窗戶。因此,筆者特在左右上角設計了兩個透花窗,既美觀實用又通風采光,整個正面山門式除外,其他空間用粉紅色系的花崗巖2.5cm 板掛起裝飾,耐用美觀相互襯托,具有獨特的風格。在整體的雕刻上,筆者突出了惠安石雕纖巧、流麗、繁缛、精細、神奇的特點,尤其是在細節的設計上毫不含糊,使之富有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進一步體現惠安南派石雕婉約精美的特色,具有藝術的獨創性。門口的兩只石獅,大氣磅礴,頗有征服者睥睨一切的帝王氣派,也使這座宗祠建築的風格顯得更為俊朗和潇灑。
2 結束語惠安石雕在傳統建築中的應用,是一種文化在建築中流淌的外在物化載體,其在地域文化和審美文化的雙重影響下不斷地發展壯大,已經成為在全世界頗具影響力的民間工藝美術。傳承和弘揚惠安石雕文化,探索宗祠寺廟地域建築設
計,弘揚地域建築歷史文化,能夠不斷推動惠安石雕的創新設
計,推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