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淺談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過程

淺談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過程

日期:2016/12/14 18:51:3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園林建造並非通常工匠的手藝可為,而是一種風雅的舉動,除了物質的景觀建築外,園林的建造還包括詩文、楹聯、匾額、繪畫以及園林的陳設、鑒賞、游觀等各項內容。中國古典園林在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中國的古典園林又稱山水園林,向以自然山水或寫意山水著稱,這一特殊風格,早在距今兩千多年的春秋戰國就已有了雛形。但若以地域劃分,南北又有差異,北方視野開闊,故多築高台以眺望;南方水澤密布,故常建軒閣以觀景。綜合來講中國的古典園林從吳王姑蘇台開始就奠定了山水相依、自然渾樸的格局,並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幾乎每朝每代都有特色鮮明的園林產生。本文就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研究。

    1漢代園林

    漢代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各種文化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園林藝術亦是如此。漢代不僅有漢武帝廣袤壯觀的皇家園林——上林苑,還有袁廣漢、梁冀等富豪摹山范水的私家園林,但是由於一般的地主階層和平民尚未將築園提上議事日程,所以漢代園林不論是皇家園林,還是私家園林,都是權勢和財富的象征。貴富們修造園林不僅為了游樂玩賞,而且還帶有擴張地盤、開拓生產的目的,因此他們往往把園林建於郊野之地。如漢初文帝之子梁孝王劉武的兔園、東漢恆帝時外戚大將軍梁冀以及袁廣漢的園林,都占有方圓數十裡的地面。就園林藝術而言,漢代各種園林強調對真實山水的利用和模仿。梁孝王的兔園有百靈山、落猿巖、雁池、凫渚;梁冀“采土築山,十裡九坂,以像二崤。深林絕澗,有若自然,奇禽馴獸,飛走其間”;袁廣漢則“壘石為山,聚沙成洲,引水入園中,激水為波潮。”

    漢代的園林以皇家園林為代表,而上林苑又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園林。上林苑位於長安之西,本屬秦時舊苑,漢武帝劉徹擴建,南傍終南山,北濱渭水,華麗而龐大。西漢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就此寫有《上林賦》,詳細地描述了上林苑的地理形勝、山谷水泉、宮阙樓閣、果木花卉及天子射獵之盛況。嚴格說來,上林苑與後世專供游賞的園林性質不盡一致,它的建造在相當程度上還存有早期園圃生產經營的目的。作為宮苑,它還供帝王田獵弋釣所用,因此園內珍稀動物、罕見植物不可勝數。但由於受當時條件的限制,漢代的園林建設尚未著力於景點的規劃和景觀建築的修造,因此雖然有“重坐曲閣”、“步榭周流”,卻並未細微發掘其園林功能的意義。然而,與以獵殺野獸飛鳥為趣、以縱情聲色為樂的商纣王相比,漢武帝的上林苑畢竟增加了不少景觀建築和園林生活的內容,多少顯示出對大好河山的依戀。這種完全憑借天然山水修建而成、或摹寫真實山水的園林,有利於經濟作物的生長,更有益於花木禽獸的生長繁殖,表現出當時園林較少觀賞目的,更多自然經濟性質的特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講,上林苑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雛形,在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2魏晉南北朝的園林

    在公元三世紀至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由於封建大一統政權的不斷更替和地域間的政治割據,中央政治制度和封建統治思想不再享有權威性。而以士大夫為主體的文化思想領域卻異常活躍,佛教的滲透和清淡玄學的盛行,又為隱逸清靜或及時行樂的生活主張提供了理論依據。私家園林作為一個與世暫絕的個人展地,作為一個自由自在的私密場所,逐漸贏得了眾多名士文人的青睐,因此,園林的崛起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這一時期的園林雖然主要還是生活資料的生產基地,但在講究奢華或喜好藝術的文人的治理下,已不乏游樂觀賞的內容。如西晉以奢侈聞名的石崇,有金谷園建於洛陽,“卻阻長堤,前臨清渠。百木幾於萬株,流水周於捨下。有觀閣池召,多養魚鳥。家素習技,頗有秦、趙之聲。出則以游目弋釣為事,入則有琴書之娛。”可見園中有水有樹,有鳥有魚,還有一班藝伎可供賞樂之需。東晉以後,莊園的修建則更講究從藝術審美角度選址造景,如謝靈運所說的“非龜非筮,擇良選奇。”謝靈運在貶官永嘉太守後,肆意遨游山水,不久又辭官歸隱,在祖父謝玄始寧墅的基礎上整修拓建了一座擁有諸多景觀建築的莊園性質的園林。“淩阜泛波,水往步還”,水光山色可一一欣賞。謝靈運的山居情趣已經與後世的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園林旨趣相當接近了,並且具有了“網羅天地於門戶,飲吸山川於胸懷”的空間意識。謝靈運的始寧山居在設計建築上已充分注意到構景、借景、造景手法的運用,令人置身於高山之巅的軒館之中,猶如面對多變而又絕美的山水畫卷,已臻於計成在《園冶》中所描述的“檻外行雲,銳中流水,選山色之不去,選鶴聲之自聲”的境界。魏晉以後,園林不僅成為生活資料的生產基地和閒瑕游樂的場所,也是人們有意構築的私密天地,而且後者漸漸成為造園的主要目的,故宅園形式的園林日益流行。南朝蕭梁人劉慧斐遠游廬山,為明媚山水和寧靜環境所吸引,遂建園留名為離垢園,這種利用園林隔絕外部世界的生活態度和建園思想得到了當時和後世文人名士的普遍首肯或效仿。北周庾信的小園也為後世文人津津樂道,代表了當時文人士大夫對園林功能的看法。“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壺之中,壺公有容身之地。”“落葉半床,狂花滿屋,名為野人之家,是謂愚公之谷”。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不事藻飾、唯求自然的園林風格影響深遠。

    3隋唐園林

    到了隋唐時期,園林的發展開始兩極分化:一方面自然山水園林盛極一時,如王維的辋川別墅、白居易的廬山草堂、李德裕的平泉山莊皆建於山野之地,利用美麗的天然山水營造成休憩場所。王維將住宅游館建於風景絕勝之地,又以園林建築或富有特色的山水、植物為主體,構成了一個個雅致獨特的景觀。王維不僅偕同裴迪等友人經常賞游、聚酒酬唱,而且還用他擅長的畫筆對辋川加以描繪,從而使得辋川別墅更加聞名遐迩。唐以後,文人士大夫在園亭聚會、游賞賦詩成為常事,即使不通文墨的富家大戶修建園林,也必然邀請文人畫師捧場宣揚。由於文人、畫師更多地參與園林修建和園林活動,也促使園林日益向造景和賞景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該時期文人士大夫長期為官於都市,官務之余,他們渴求有一個自由舒適的場所可供隨時撫慰勞倦的身心,或需要一個隱秘的天地可以接納文人墨客詩酒聚會,於是城市園林便迅速崛起。當時京城長安城郊的樊川、杜水之間,園林密布,號稱“東都”的洛陽城內外亦遍布私園。由於城市私園的主人大多飽讀詩書、文化素養較高,因此他們在景觀設計和園林生活上必然多下功夫,以白居易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其造園的目的首先是出於自身休閒的需要,是自娛而非娛人,故不必為了聲望或炫耀而大興土木,規劃布局、景觀修造都遵循簡淡的原則,不追求房捨亭閣的繁復和華美。白居易的《閒居自題》詩說:“波閒戲魚鱉,風靜下鷗鹭。寂無城市喧,渺有江湖意。”履道裡宅園中水占了五分之一,竹占了九分之一,四望渺彌蒼翠,故居於城中而有水鄉之感。園中還建有琴亭、石樽、中島亭、環池路等用於游園賞景的園林小品。此外,他命樂童登中島亭奏樂的做法為後世園林創設戲台和曲房提供了依據,而音樂、戲曲的滲入也使得物質的園林從此具有了更多的精神內涵。

    4宋朝園林

    由於市鎮經濟發展的需要,從北宋開始,延續一千余年的“坊市制”被廢棄了,坊市之間封閉性的隔離牆被拆除。如此一來,喧鬧的市鎮生活更直接地進入了市民的住宅,於是城市人更渴望擁有一個私密安靜的天地,可供經常地休息和玩樂。所以可居、可游、可玩、可賞的園林形式就逐漸在富裕階層和文人雅士之間流行開來。北宋文人所追求的是讓精神在純樸的自然風光中有所寄托,使心靈於幽寂的竹塢叢林間獲得安寧。故“居在城邑而荒蕪古木,與翥豕鹿雜處……而翁獨東焉。漁於泉、舫於淵,俯仰於茂木美蔭之間”。所以,北宋時期的園林風格趨同於質樸,園林中的建築物相對後世來說也少得多。如沈括的夢溪也只一廬、一軒、一閣、一齋、二亭、二堂而已。但是質樸歸質樸,園中景觀的設計修建還是頗費思量的。如翰林學士司馬光的獨樂園,在當時洛陽諸園之中最為質樸,但在築台疏水、植竹栽花等方面頗具匠心,營造了諸如人造瀑布、見山台、澆花亭、釣魚庵等多種具有特色的景點和建築,故蘇轼當時有詩稱賞此園說:“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畝園,花竹秀而野。”北宋時期的園林多集中在京師汴京(今河南開封)和西京洛陽。值得稱道的是洛陽園林圍繞水景開創的建築物,如苗帥園的水軒“板出水上”,可謂後來畫舫之濫觞;水北胡氏園的河岸窯洞,窗下可觀清流,門前常留濤響,別具一格;富鄭公園的竹“洞”,實為暗渠。此外,富鄭公園的“方流亭”“重波軒”“漪崗”,從其題名即可推知水景的美妙。所以洛陽園林的水景建設,無疑為南宋江南園林藝術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表率。

    在園林發展史上,南宋是重要的轉折興盛時期。一方面園林分布更為廣泛,受帝王大建園林的影響,江南城鎮修建園林蔚為風氣,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西湖周圍,除帝王的離宮別館外,貴族顯宦的園圃密密麻麻,著名者不下40所。中小城鎮修築園林亦十分踴躍,以蘇州為例,見於記載的各類宋代園林在70所以上,其中大多是在南宋時期創建或在北宋園林的基礎上踵事增華、趨於完善的。另一方面,南宋園林更注重觀景構建,園林主人已不是單純將園林作為隱逸休憩、友朋宴集的場所,而且把它當作表現藝術才能的創作天地。如趙氏菊坡園的天開圖畫、俞氏園甲天下的瑰麗假山,都足以作為藝術珍品而流傳。南宋吳興園林,大多具奮山池或豎以太湖石,或堆砌假山,或疏水鑿池,意欲營造一種山清水秀,清冷可人的氛圍,這也說明以疊石理水著稱的江南園林風范已深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