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古堡民居賞析—山西篇(二)
日期:2016/12/15 0:25:38   編輯:古代建築史中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有許多值得欣賞的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築又各具特色,欣賞起來也是別有一番風味。
1、澤州縣聖母玫瑰堂古堡
澤州縣聖母玫瑰堂古堡,又叫小寨教堂,大箕古堡。它座落在澤州縣大箕鎮下河村以南的一個山崗上,說是古堡,其實是一座教堂,名叫聖母玫瑰堂,修建在一塊巨石之上,建築風格獨特,教堂、房捨渾然一體,為中國少見的城堡式教堂。
古堡遠景
1914年由荷蘭人主持修建在一塊巨石之上,哥特式教堂與房捨組成一個城堡樣的建築群,極有特性,是國內鮮見的歐式古堡建築,與長治尼格老堂、馬廠堂合稱晉東南三大天主教中心。
古堡上的精美雕刻
2、 博愛寨卜昌村
焦作市博愛縣蘇家作鄉的一個村落,因其古老,近來頗為吸引媒體和專家的關注。說起來,“寨卜昌”這個名字只有100多年歷史,但“卜昌”卻用了3000多年,其名的由來與一次重大歷史事件有關。
古樸民居
走進寨卜昌村
寨卜昌原有三個自然村,藥王卜昌、油王卜昌、喬卜昌,清鹹豐末年,匪患叢生,三個村經過商議,共築寨牆,成為一個村莊。1945年始稱寨卜昌村。清初,王氏家族的一支經商發家,商號"泰順",大興土木,修建大量豪華宅院,占二丶三街全部和一街一部分,並修壘寨牆,新祠堂丶文昌閣丶大王廟丶雞鳴塔等。1938年,曰寇縱火焚燒寨卜昌村,豪華宅院大部分被燒毀,現僅存335間,其中二街2O2間。寨牆原高9米,現大部分還有8米左右,原周長25OO米,現存較好僅1000余米,其余1500米基本處於殘垣斷壁狀態,有的甚至被夷為平地。四座拱橋現存3座。現存文物包括;-丶寨牆丶寨河丶寨河橋。二丶清代豪華房屋335間。三丶祠堂丶碑林丶牌匾丶古樹丶古花園等。
精細的房檐雕花
蓮雕刻精細的花座青石鼓
古樸民居
窗檐的雕花
3、張壁古堡
山西省介休市張壁古堡是中國現有比較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宗教活動為一體的,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遺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戲台、明清民居等許多文物古跡,特別是隋唐地道、劉武周廟、琉璃碑等為全國罕見。張壁古堡先後榮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旅游特色景觀名鎮名村”等四項桂冠,張壁古堡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引起世人高度關注。
張壁古堡是世界上頗為罕見的袖珍小城,其面積僅為0.12平方千米,卻具有完備的城市形態,具有很好的軍事防御功能。它融古堡地道、宮殿廟宇、軍事宗教、民俗歷史為一體,除此之外,還有小巧的鐘鼓樓,順暢的交通網絡,眾多的宗教場所等等,張壁古堡因“古廟神佛異,明堡暗道奇”而聞名海內外。
古堡地下遍布地道,與堡內四通八達。地道為三層立體,高層距地面僅1米左右,中層距地面8——10米,底層距地面17——20米。各高2米、寬1.5米,土結構,各彎曲迷離,呈網狀結構。堡外北、南面溝中有洞口,既可作為進出口,又可用作哨卡。道內留存有氣孔,通於溝塹外,還有隔井直下三層底部。堡內現有水井6井筒可直接進入另一通路。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離不等,是放置油燈的地方。高層有喂養牲畜的土槽;中層洞壁下方每隔一段有一可容二、三人棲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底層有寬2——3米、長4——5米的深洞,是存糧的洞穴。如此龐大而復雜的地下工程,絕非民財民力所及,是軍事需要、對外保密的戰略設施。依據堡內有劉武周和尉遲敬德之像考證,認為是在唐武德二年(619)開始建造的,是尉遲恭幫劉武周與李世民交戰守介休時所為,是“明築城堡、暗挖地道”時的遺物。
古軍事地道入口
4、師家溝
師家溝位於汾西縣城5公裡處,師家溝的清代窯洞民居群興於乾隆32年,相傳是由師家四兄弟做官發達後始建,兩百多年間,歷經幾代精心修築擴張,形成總面積5萬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綜合體。它的建築風格具有典型的北方與山西的民居特色,分為主體和附屬建築兩部分。師家溝由於建築的奇特、典雅和繁華,在清朝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譽。
師家溝全景
師家溝的民居,至今已有長達三四百年的歷史,而它的發達興盛,則應歸因於五世師鳴鳳。他因曾先後任湖南省藏江侗族自治縣縣丞、湘鄉縣知縣、保慶州同知,與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友善,故成一時人物,為其家族鋪就了仕途之道,自此,師家溝名聲大振。
漫步院落之中,只見整個建築群與山勢自然銜接,交融一體,實在讓人不能不歎服古人的因地制宜、精美奇思,因為不論從局部看還是從整體看,它結構的嚴謹合理,對空間的充分利用,都可謂達到了一種極致,在細節上,也一點不馬虎,各種裝飾,巧妙搭配,磚雕、木雕、木刻、石雕舉目可見,件件堪稱精美的工藝品,而窗棂圖案,多達108種花樣,足見其匠心之細密獨到。
精美的石雕
5、得勝堡
得勝堡是明長城大同鎮重要關隘。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北約45公裡。
門樓東西兩側為厚實的黃褐色土牆,尤其東側牆體稜角分明,十分齊整。門樓砌磚有修補痕跡,門洞上的磚雕圖案精巧。門楣上額匾陰刻“保障”二字,門裡匾額陰刻“得勝”二字。
得勝堡大門 該堡先為土築,萬歷二年(1574)磚包
嘉靖二十八年(1549)宏賜堡參將移駐此堡。今堡城包磚多被拆走,保存有磚砌券拱南關門。關門外嵌有一匾額,陰刻楷書“保障”二大字,並署有“萬歷丙午歲秋旦立”。關門裡亦有一額匾,陰刻楷書“得勝”二大字。門洞內東西側牆壁各嵌有石碑一塊,西牆碑風化嚴重,字不可辨,東牆碑字跡清晰完整,為萬歷三十五年(1607)八月擴修得勝堡記事碑。
得勝堡鼓樓
6、梁家堡
梁家古堡是山西十大民間古堡之一,梁家堡始建於明萬歷年間,與山西大多數古堡一樣,與明末戰事密切相關。與臨近著名的王家大院方方正正的造型不同,靈石夏門鎮的梁家堡依山就勢而建,設計靈活,沒有成規。
梁家堡全景
梁家堡正門
梁家堡內部
汾河流經夏門時西岸有一小段臨河是峭壁的山崗,梁家堡便建於其上。為了讓古堡頂端與汾河水仍有親密接觸,梁家在河邊依峭壁直上直下地建了座40多米高的百尺樓,樓底層為安全只開一小門,樓梯段各層的開窗越高越多,越高越大,直至頂層變成敞廊,以將山河風光收進堡內。
百尺樓遠景
百尺樓外觀
百尺樓內部
(來源: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古建築專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