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日穿越一段野長城——邊牆五堡之鎮川堡
日期:2016/12/15 0:23:58   編輯:古代建築史
冬日的周末,在山西大同境內,踏雪尋訪了一段經歷歷史滄桑依然挺立的明土長城——鎮川堡以及沿線長城。
鎮川堡屬於“邊牆五堡”之一(五堡為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鎮魯堡和鎮河堡),在歷史上是山西北出大同聯通內蒙古的交通要道,也因其位置的重要性,成為兵家多次交戰爭奪的地方。這段長城的修築,主要是為了防御蒙古族的侵犯。明朝時派兵駐守此地,史料記載:分守長城“二十裡,邊墩二十八座,火路墩三座”。
我們兵分兩路對穿,一路從宏賜堡出發朝著鎮川堡躍進,另一路從鎮川堡出發朝著宏賜堡進軍。中途會師,然後繼續各自征服剩下的城牆。
站在如今殘缺不缺的長城上,還能看出當年戰火之下的這道屏障,其實是比較脆弱的。沿線基本處於地勢較低平的地帶,沒有高山也沒有深水,城牆就這麼曝露於空曠的視野裡,歷史記載,嘉靖、隆慶年間,蒙古兵曾對這些毫無屏障的城牆發起進攻,兩次大舉毀牆深入。
值得欣慰,也保存較好的,是由鎮川口繼續向西跨西寺兒梁山一直到宏賜堡的這一段長城,順著山勢逐漸綿延而上,黃土夯築,間或還能看到紅色的石頭夾雜期間,比起平地上的那段城牆,堅實了許多。地勢的起伏加上綿延上山,這一截長城算得上是大同地區比較突出而完好的長城,當然,也成了我們大飽眼福的美妙之地。
連綿的墩台、敵樓,或方或圓或尖,造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在歲月的流逝與風沙的侵蝕下,保留下來的形態也各不相同。
站在宏賜堡的最高點,俯瞰周邊,東接鎮川堡十九墩,綿延數公裡,遠眺可見遙遠的城市上空籠罩的灰煙,也能望到天邊藍白的交接點,高低起伏的山川與高低破敗的墩台相映,在陽光的撫慰下,靜靜地存在著。黃色的土城牆,黃色的墩台,黃色的土地和山川,還有枯黃的草木,和背陰處厚厚的白雪。銀白的高山與深藍的低窪交相輝映,瓦藍的天空下,歷史在這一刻靜止。耳邊仿佛蕩起厮殺與馬鳴聲,眼前是金戈鐵馬,塵土飛揚。
站在長城跨越方山的最高墩台上(此墩台頂部有磚,同行老師判斷墩上原來應該是有小房子,有可能是個指揮台。)遠望,眼見一條銀白色的細長道路,沿路而去,可以到達北魏王朝唯一保存下來的帝王陵墓永固陵。又圓又高大的陵墓,透著無限的神秘與蒼涼。
西四村梁山東麓還有一處新建的寺院,慧泉寺,原身初建於明朝,幾經毀壞後,2002年進行了重建,比較有特色。
冬天的大同,冬天的大同野長城,白雪之下,銀裝素裹,是極美的,但也是極為寒冷的,凜冽的寒風猶如刀割,山背陰處的積雪基本都沒過了腳脖,所以,穿越前一定要備好防寒衣物,備好防滑又保暖的鞋子。
如果想要多走幾段城牆,多拜訪幾座城堡和土墩,想要走遍邊牆五堡,就要有留宿一晚的計劃。可以選擇附近的農家樂,吃住人均60元左右,或者也可以打車回到縣城,住宿也在60到70元左右,餐飲價格也比較公道。
以下為鎮川口、三墩、鎮邊口一帶花絮
PS:五堡邊牆
五堡邊牆始建於明代,是指大同明長城上修建的堡城,是為防御蒙古族南侵而修建的。大同鎮邊牆五堡有內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通常說的"邊牆五堡"是指"內五堡",五堡為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鎮魯堡和鎮河堡,它們分布在大同府城西北50多裡的長城沿線上,每堡相距25裡。
鎮邊堡東接陽高縣,堡城周長1公裡;鎮川堡東接鎮邊堡十六墩,堡城周長也為1公裡;宏賜堡東接鎮川堡十九墩,堡城周長1.5公裡;鎮魯堡東接宏賜堡十五墩;鎮河堡東接鎮魯堡二十墩。
鎮邊堡
位於大市鎮大一村。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12米,東西寬215米,周長1054米,城內占地面積67080平方米。城牆高5米,基寬5.6米,頂寬3.3米,內外用石頭包砌,中夯黃土。城牆四隅各設有一方形角台。南牆中部開有一門,寬5米,門額上刻"鎮邊堡"三字。西牆北部設有馬面。城門已毀。北面牆體保存較為完整。東、南、西面牆多塌毀近半,有部分牆段無存。
鎮川堡
原名水盡頭,屬大同鎮分巡冀北道北東路所轄。據《三雲籌俎考》載,為嘉靖十八年(1539)創築,萬歷十年(1582)磚包。堡城周“二裡五分,高四丈一尺”。明時在此設守備,分守長城“二十裡,邊墩二十八座,火路墩三座”。
鎮川口東至高陽鎮邊堡(邊牆五堡之一)30裡;西至宏賜堡20裡;南至大同50裡;北至邊牆5裡。今堡破壞嚴重,砌磚全部被拆毀,夯土城牆西側、南側已毀為平地,東側牆半毀,僅北側牆多殘存。
宏賜堡
宏賜堡亦稱紅寺堡,屬大同鎮分巡冀北道北東路所轄。據《三雲籌俎考》載,為嘉靖十八年(1539)築,萬歷二年(1574)磚包。宏賜堡周“四裡三十二步,高三丈六尺”。明時在此設守備,分守長城“十九裡,邊墩二十六座,火路墩八座”。此堡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直接關系到大同鎮城的安危。
宏賜堡口東至鎮川堡20裡;西至鎮魯堡20裡;南至大同60裡;北至鎮羌堡20裡。今堡城砌磚早已被拆光,殘土牆亦破壞嚴重,城南側牆基本已平,南門原為磚砌券拱門,今已成豁口狀。
鎮魯堡
鎮魯堡原名護村,屬大同鎮分巡冀北道北東路所轄。據史載:“鎮虜堡於嘉靖十八年(1539)築,萬歷十四年(1586)包磚。周二裡有奇,牆高四仗。”此城周長是250米見方。牆體高厚,當年非常宏偉。與史書記載相近。城西開一門,有甕城。鎮虜堡當初,“設守備官一員,所領見在官軍二百四十五員名,馬騾四十七匹頭。無邊。只管火路墩七座。”
鎮河堡
鎮河堡原名沙河,屬大同鎮分巡冀北道北東路所轄。 據史載:"鎮虜堡於嘉靖十八年(1539)設,萬歷十四年(1586)包磚。邊牆五堡(鎮邊、鎮川、弘賜、鎮魯、鎮河)是內蒙高原通向內陸的重要戰略要地、交通要道,是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分野。明時始終受到北方強悍的游牧民族的侵擾,明代統治者為了對付元朝後裔的殘余勢力和東北方向女真部落的崛起,用盡全力加強邊防建設。
鎮河堡東至鎮魯堡25裡;西至破魯堡20裡;南至大同40裡;北至據牆堡40裡。鎮河堡在雲岡古窟至內蒙集寧公路省路的右側,御河之西,東接鎮魯堡二十墩,距鎮魯堡25裡,西鄰三墩、土溝、四墩、七墩,北對羅村西山,南直雷公山。堡城周長2裡3分,高2丈5尺,厚2丈5尺,城牆內黃土夯實。
(來源:微信號十二月的風和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