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國的祭禮——侯馬西高祭祀遺址
日期:2016/12/15 0:31:04   編輯:古代建築史位於山西南部平原腹地的侯馬,是晉國晚期都城新田之所在。其境內紫金山綿亘正南,汾河環繞西北,浍水橫貫東西,地理條件優越,生態環境優美。在侯馬的西郊,有一個名叫西高的小村莊,因其地處汾河水流曲處南岸高阜之地,地勢較高而得名。
西高祭祀遺址位置示意圖
2000年3月,為配合國家“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之一——大同至運城的“大運高速公路”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侯馬段的地下文物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在西高村西南約500米的台地上發現了一處十幾萬平方米的遺址, 發現祭祀坑數以千計。考古隊員開始進駐西高,一時間這個幽靜的小村莊熱鬧了起來。
西高祭祀遺址發現之前,侯馬地區已經發現了十處東周時期的祭祀遺址,通過發掘,我們發現西高祭祀遺址與以往發現祭祀坑的形制、布局、層位相似,所用的犧牲與其他祭祀遺址也無二致,坑內所埋遺物及其埋葬方式也與其他遺址相近。所以西高遺址當是一處東周時期(即晉國遷都新田後的“新绛時期”)的祭祀遺址。
從晉國遷都新田說起
周初,在山西省南部地區,有一個古老的唐國。周武王死後不久,唐國參與了反周的叛亂。叛亂很快被平息下去。為了加強周朝的統治,周成王把唐國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弟弟叔虞。叔虞死後,他的兒子燮父即位,改國號為“晉”,燮父成為第一位晉侯。此後經過歷代晉侯的勵精圖治,晉國從一個“河汾之東方百裡”的小國,相繼兼並了周圍的霍、虞、耿、魏、荀、虢、楊、賈等十幾個諸侯小國,成為了雄踞黃河中游,地跨山西南部和河南黃河以北部分地區及秦、晉、豫三角地帶的中原大國。
晉國方位環境示意圖
晉國建國後,先後建都於唐、翼、绛。晉景公時,出於政治和軍事等方面的考慮,決定再次遷都,把都城遷至新田。當時就遷都的問題,還發生過一番爭論。一般大夫主張遷到富饒的運城鹽池附近的“郇、瑕之地”,大夫韓厥則主張遷到新田,他認為新田土地肥沃、航運便利而且民眾服從教化,很宜於晉國的發展和長治久安。晉景公采納了韓厥的建議,於公元前376年,把都城由绛遷移到新田。其後晉國仍稱霸中原近百年之久,其疆域以黃河兩岸為中心,擁有橫跨今山西、河南、陝西、河北、山東五省部分地區的廣闊區域。
烽煙迭起,新田的大街小巷早已湮沒在歷史的變遷和人們的記憶中。今天,在這五省境內,已經找不到一處叫做新田的地方了。那麼新田應該在什麼地方呢?
山西侯馬晉國遺址保護規劃
隨著1952年晉國都城遺址在侯馬的發現,新田的具體位置之謎逐漸展開。此後的40多年,“品”字形古城、鑄銅、制陶、制圭等手工業作坊遺址、墓地和祭祀遺址先後在侯馬被發現,證實了侯馬晉國都城遺址就是晉國最後一個都城新田之所在,特別是“侯馬盟書”中赫然言此地是“晉邦之地”、“晉邦之中”。之後,呈王古城及呈王路晉國宗廟遺址的鑽探與發掘,成為侯馬作為晉都新田的又一佐證。而2000年西高祭祀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則為晉國祭祀制度和祭祀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內容。
古之祭祀
祭祀從根本上講是一種宗教儀式。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就已經有了靈魂的觀念。在人類的童年時代,人們思維簡單,對於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現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懼,於是便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人類一方面感激神靈,另一方面又對它們十分敬畏,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祭祀行為便產生了。
當時的上層統治者經常舉行祭祀活動,他們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嶺、河川、祖先、自然災異等諸神,希望得到諸神的庇護。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孔子一生夢想“克己復禮”。而中國古代最大的禮是什麼?“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應該就是最大的禮了。《左傳·莊公十年》:“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說明了古人祭祀的虔誠之心。
祭禮起源於遠古時期向神靈敬獻食物的活動。在原始采集和狩獵時代,肉食的獵取相當不易,在原始農業和畜牧業剛剛發展起來時,肉食仍舊極為寶貴。因此在進獻的諸多食物中,以肉食為最。古代用於祭祀的肉食動物叫“犧牲”(色純為“犧”,體全為“牲”),就是指後世稱為“六畜”的馬、牛、羊、雞、犬、豕。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三牲齊備稱之為“太牢”,是古代祭祀用牲的最高規格。
玉帛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品,指各種精美的玉器和皮帛。由於玉器晶瑩溫潤,色彩斑斓,富於變化,不易腐蝕,能長久存放,所以祭祀神靈多用玉器,來往人神之間溝通人神關系。
20世紀50年代祭祀遺址中“侯馬盟書”出土情況
除了犧牲和玉帛外,古人還把血當作一種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靈魂的,血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維持人和動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著受傷甚至於死亡。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少數民族保留著滴血於地的祭祀風俗。
古人祭祀有多種方式,用燔燒祭祀天,以灌注祭祀地。但最常見的一種祭祀方式為瘗埋,即挖祭祀坑將祭品掩埋。《禮記·郊特牲》孔穎達疏:“地示在下,非瘗埋不足以達之。”也就是說,只有將祭品埋於地下,神靈才會知道人們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到了東周時期,祭祀與禮制、政治、宗法等級制度聯系緊密,祭祀活動極為頻繁,“淫祀無福”,祭祀成為東周時期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名稱眾多,內容廣泛,次數頻繁。
所祀者為誰?
西高祭祀遺址規模龐大,到底是在向誰獻祭呢?是天,是地,抑或是哪位神靈?
《左傳》記載晉平公時,楚靈王大興土木,起建極為華麗壯觀的章華宮,以此向國人及諸侯國誇耀其威力。時為各諸侯國之盟主的晉國國君晉平公不知以德政威服諸侯,反而效尤楚國,於晉平公二十四年,在汾水之旁,建造背汾面浍、侈華精美的虒祁宮,意與章華宮比美,與楚國競譽於諸侯。晉平公竭盡民脂民膏,大宴諸侯國國君與使臣,並常年游樂於虒祁樓台之上,日夜沉湎於靡靡之樂、紅袖歌舞之中。不到三年的時間,晉平公就因淫樂過度而引發心悸之症。
巫師為晉平公的病進行占卜,認為是實沈和台骀作怪所致。但實沈與台骀是何人,問遍全朝大夫們竟然都沒聽說過。剛好鄭國派上卿子產前來探望平公的病情,晉國大夫叔向便向子產請教。子產答道:“實沈是高辛氏(帝喾)之子,與其兄伯阏同住曠林,卻不能和睦相處。後其族被帝堯遷至大夏,以參星定時節,唐國人將之沿襲下來,服侍夏、商兩朝。成王滅唐國後,把唐地封予其弟叔虞,參星就成為唐地的星宿,實沈則為參星之神。而台骀則是少昊的後代。台骀善於治水,繼承父職做水官先後疏通了汾河、洮水(今绛縣、聞喜的涑水河),將大澤封堵,使人們能夠安全地在廣闊平原上居住生息。颛顼因此嘉獎台骀,把他封在了汾川,受到居住在此地的沈、姒、蓐、黃四個國家的世代祭祀,成為汾河、洮水之神。現在晉國滅掉了這些國家並主宰了汾水一代,台骀當由晉國祭祀。”聽完子產的話,晉人才知道台骀為汾河之神。晉平公誇口贊歎子產為“博物君子”,並向子產奉送了一份厚重的贈禮。此後,為了頌揚台骀治理汾河、洮水的功績,晉平公在國都新田修建了中間大兩側小的三座宮殿,以祭祀台骀,祈禱其在天之靈庇佑晉國社稷繁榮昌盛。
今天在與西高村相鄰的西台神村之北的古翠嶺上有一座台神廟,相傳始建於晉平公時,漢唐以來,各朝代時有修繕,現存建築為明清風格。就其現狀來看,不像是在晉國台神廟故址上修建的。那麼,晉平公修建的台神廟何在?
考古揭露的祭祀坑場景
上世紀60年代,在台神古城西北角發現了一處中間大、兩側小的三座夯土台基,三座台基南北長90—100米,東西寬80米,高7米,尚能看出六級結構,想來當初是很壯觀巍峨的。該基址位於當時宮殿的正右側,並且以此基址為中心,在西台神村、銅廠、東台神村一線發掘出了呈半圓形的祭祀帶,按照當時“左祖右社”的建設格局來看,它們應當是被作為晉國的社神來看待的。祭祀帶出土的實物經考證均為東周時期,再加上其中一玉片上還書寫“少昊”二字,更說明是祭祀作為少昊後人的台骀,因此有人推測這三座基址應為晉平公時期的台神廟。
西高祭祀遺址背靠晉都新田台神古城中的這三座大型基址,面向汾河,所祭者應當為台神了。當年晉平公曾因疏於祭祀台骀而至病,想來從此之後祭祀活動也就馬虎不得。
祭品驚現
事隔2500多年後,西高祭祀遺址被發現。遺址遺址東西長400米,南北寬約3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東距台神古城約1000米,東南距虒祁遺址約2000米,西北為汾河谷地。遺址內共清理祭祀坑733座。這些用來瘗埋祭品的祭祀坑均為土坑豎穴,四壁光滑平整。祭祀坑大小不一,深者達8米,淺者僅0.5米。祭祀坑均較窄,難以容身,當時是如何挖8米之深的,目前還是一個謎。這些祭祀坑除部分零散分布外,大多成片密集分布,每片祭祀坑排列有一定規律,東西成排,南北成行,說明這裡的祭祀活動是有組織、有規劃的。20余組祭祀坑間的相互打破,說明這裡的祭祀活動經歷了很長時間,由於記錄或者其它方面的原因,後來的人已經不能夠准確地辨別以前的祭祀坑的位置了。
祭祀坑羊骨、馬骨出土情況
祭祀坑中埋有大量的犧牲,牲坑一般每坑埋一牲,個別埋二牲或多牲。埋牲以羊為主,次為馬,再次為牛,埋葬方式多樣,或仰臥、或側臥、或俯臥、或蜷曲、或散亂等,有活祭和死祭的分別。遺址埋牲雖以羊為主,但馬、牛明顯較侯馬其它祭祀遺址為多,顯示了祭祀者相當高的身份和地位。
祭祀坑中還出土了大量的玉、石、銅、骨、蚌器等遺物,一般每坑出土1件器物,部分可見2件或2件以上。凡有壁龛者,器物皆出於壁龛內,無壁龛者,一般出於坑底北部和中部。在這些出土的遺物中,尤以玉器為貴。
95號祭祀坑出土龍形玉佩
西周時期晉國的玉器主要見於天馬—曲村的北趙晉侯墓地和曲村貴族墓葬中,墓地時代從西周早期延續到春秋早期,出土的玉器種類豐富齊全,工藝精湛,形神兼備,玉料精良,不僅是西周時期晉國用玉情況和琢玉水平的集中體現,也是西周玉器面貌和制作水平的代表。而西高祭祀遺址出土的玉器,可以說是晉國東周時期玉器的集大成者,凸顯了晉國晚期玉器的輝煌成就。
463號祭祀坑出土龍形玉佩
西高祭祀遺址共出土玉器256件,其中成形玉器有龍、璧、瑗、璜、環、劍飾、管、柱、韘(扳指)、帶鉤、玉人、合頁形器等,器物造型富於變化,形態各異。特別是玉龍就出土了30余件,其造型多樣,紋飾精美,制作工藝高超,極盡雕琢之能事。龍的頭、身、尾清楚,或有足,或無足。龍首上角、眼、嘴、鼻雕琢完整,龍首或低或昂或回或轉等呈現出各種姿態。龍體基本形態是“S”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這些玉龍變化多姿,栩栩如生,或爬行、或俯伏、或蹬坐、或如飛,或悠游。其中有一件,雙面陰刻雲紋,三龍首相映生輝,間綴鳳鳥,玲珑剔透。出土玉龍多有成對,造型紋飾毫無差別,其制作當是雕好造型,再一剖為二。未成形玉器的差別不大,或玉片或玉塊,上面多保留有切割痕跡。其中有一件,玉片上用虛線設計出一戈的形狀,戈體的每一部位完整清楚,但未雕琢,是研究玉器制作工藝程序難得寶貴的實物。從新石器到商、西周都不斷有玉人的發現和出土,玉雕人物既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又有很強的寫實性,戰國時期玉雕人物出土較多,多寫實,且多見於墓葬中,在祭祀坑中出土玉人比較少見。西高遺址出土了一件白玉人,玉人作站立狀,籠袖,頭戴冠帽,身著長袍,衣服上陰線刻方塊狀網格紋,通高不到3厘米,是目前考古發現中出土最為精小的一件玲珑之作。另外還出土了一件玉合頁形器,兩個透雕龍套在兩個環形樞紐內,可上下翻弄,兩個環形樞紐的雕琢妙不可言,反映出晉國玉器制作構思巧妙獨特的高超水平。
西高祭祀遺址如此龐大的規模,以及數量眾多的玉器作為祭器出現在祭祀坑中,凸現出當時人們對祭祀的重視。出土的玉器中,玉龍占有了很大的比例。玉龍屬於佩飾,東周時期,隨著社會變革的發展,禮崩樂壞,玉器擺脫了商周嚴格的宗法禮制束縛,用玉制度發生了變化,被賦予道德內涵的佩飾代替傳統的禮儀用玉占了主導地位,成為玉器發展的主流。但同時也說明祭祀禮儀用玉在東周時期的晉國仍占有重要地位,祭祀用玉相當豐富。
2500年前的一套繁缛的祭祀禮儀我們今天已經不可能親歷親為了,只能通過祭祀遺址的規模來想象當時的宏大場面。遙想當年,晉平公戰戰兢兢登上祭壇,面向汾河,帶領晉國眾貴族向河神行禮祭拜,若在其中,莊嚴肅穆之情定會油然而生。
歷時六個月的發掘結束了,我們都忘不了那緊張、熱烈而又令人興奮的發掘場面;忘不了機器轟鳴、熱浪襲人、風沙撲面的惡劣工作環境;忘不了突襲而來的暴風雨,十多個淋得濕透的考古隊員哆嗦著擠在同一個太陽傘下笑語連天的場面……西高祭祀由於其遺址發掘面積大,祭祀坑數量之多,祭祀用品規格之高而成為了繼上世紀50年代以來,晉都新田遺址又一次重大的發掘,被評為2001年全國重要考古發現,我想這應該就是對我們這些醉心於考古,願用靈魂默默呵護祖先遺產的考古工作者們最好的回報吧!
(來源:《發現山西——考古人手記》,作者為:王金平、謝堯亭、范文謙)